槐巷旧仓库的装修队刚进场,就遇到了麻烦——老木货架的横梁断了一根,榫卯处的木头已经朽了,装修师傅皱着眉说:“这架子太老了,要么换新的,要么只能勉强固定,不安全。”
凌薇一听就急了,这货架是当年茶馆的老物件,上面还留着茶客刻的“槐巷”二字,“不能换!换了就没那股子老味道了”。
没等岳川开口,张师傅扛着工具箱就进来了——他早上听说货架断了,特意从家里搬来祖传的木工工具。
“这榫卯我会修,”张师傅摸着断梁,手指划过朽坏的木头,“用老松木补,再用鱼鳔胶粘,外面包层竹编,既结实又不破坏原来的纹路,就像给老架子穿件‘竹编外衣’。”
林野的相机紧紧跟着张师傅,拍他用刨子刨松木的“沙沙”声,拍他用竹丝缠绕榫卯处的细致动作——松木的清香混着鱼鳔胶的黏性,比任何新货架都有温度。
岳川蹲在旁边,帮张师傅递工具,手指不小心蹭到胶,粘得满手都是,“这胶跟咱们拍电影时用的鱼鳔胶一样,粘得牢,还带着点老手艺的劲儿”。
凌薇则在旁边调整展架设计图——原本计划把电影道具摆得整整齐齐,现在她改了主意,让道具“自然散落”:老吴的泡面锅放在货架的角落,旁边摆着半袋没吃完的泡面(电影里的道具);
夏晚晴的断弦吉他斜靠在竹编展架上,弦上挂着粉丝送的小挂饰;甚至“泡面”猫的竹编小窝,也故意放在货架的二层,“像它自己跳上去的,比刻意摆放的更有生活气”。
周曼的对接工作也遇到了小插曲——星娱突然联系文化部门,说想“合作开发”博物馆的周边,提出用他们的明星头像印在竹编上,“保证销量翻倍”。
文化部门的人笑着拒绝:“川晴团队的周边要的是槐巷的烟火气,不是明星的流量,你们的合作提议,跟博物馆的定位完全不符。”
周曼把这事告诉团队时,老吴笑着说:“他们到现在还以为,靠明星就能卖货,根本不懂咱们的周边,卖的是回忆,不是头像。”
粉丝志愿者的到来,让仓库里的热闹又添了几分——之前路演时的小宇,带着自己的“宿舍录音”来当“声音导览员”;
那个在工地路演时帮忙修设备的男生,主动负责调试博物馆的音响;还有很多嘉年华时的粉丝,带着自己手绘的电影卡牌,贴在仓库的“记忆墙”上。
夏晚晴没让他们按流程培训,反而教他们唱《茉莉花》的槐巷调子,“导览时要是紧张,就唱两句,像在自己家一样自然”。
陆哲的“环境音采集”也有了新收获——他录下张师傅修货架的“刨木声”、凌薇改设计图的“笔尖摩擦声”、粉丝志愿者贴卡牌的“胶带撕拉声”,这些声音将和之前的巷声混在一起,做成博物馆的“筹备纪念音轨”,放在入口处的互动区,“游客一进门就能听到,这些‘不完美’的声音,才是博物馆最珍贵的‘背景音’”。
可装修到第五天,又出了个小意外——凌薇设计的竹编门票,王爷爷编了二十个就发现尺寸不对,门票的竹编边缘太窄,容易被掰断。
“这可怎么办?离博物馆试运营只有半个月了!”凌薇看着断了的竹编门票,眼圈红了。
王爷爷却没慌,从工具箱里拿出细竹丝:“咱们把边缘加宽半寸,再编上‘槐树叶’的纹路,既结实又好看,就像电影里修展架一样,改改就好了。”
团队跟着一起帮忙——岳川帮着削竹丝,夏晚晴学着编槐树叶纹路,林野拍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这段‘门票修复’的花絮,要放在博物馆的‘幕后区’,让游客知道,连门票都有自己的小故事”。
陆哲则把编门票的“沙沙”声录下来,混进“筹备纪念音轨”里,“这样门票不仅能看,还能‘听’到它的制作过程”。
李叔的“馄饨体验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他把电影里的旧煤炉搬来,炉口还留着当年的黑灰;馄饨馅按“槐巷老配方”调,加了点虾皮和紫菜,“跟电影里李叔煮的一模一样,让游客能尝到‘电影里的味道’”。
刘奶奶则缝了“馄饨体验”的布贴,贴在煤炉旁的木牌上,字歪歪扭扭的,却比任何印刷体都亲切。
傍晚收工时,团队坐在仓库的临时竹椅上,吃着李叔煮的馄饨。“泡面”猫不知从哪儿钻进来,跳上刚修好的木货架,对着上面的泡面锅嗅了嗅,然后蜷在“自己的小窝”里,打起了呼噜。
林野赶紧扛着相机拍下来,“这就是博物馆的‘吉祥物’日常,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周曼掏出手机,对着团队说:“文化部门刚才发来消息,博物馆的试运营定在下周,邀请槐巷的街坊和之前的粉丝先体验;还有,电影公司想在博物馆里设个‘电影周边区’,卖咱们的竹编挂件和纪念票根。”
凌薇立刻点头:“我明天就把门票的尺寸定下来,让王爷爷加快进度;还有周边区的展架,我想编点‘电影名场面’的竹编装饰,比如‘黑暗卖周边’的场景。”
陆哲则说:“我把‘筹备纪念音轨’再优化一下,加进今天录的‘编门票’声和‘泡面’的呼噜声,让它更完整。”
夏晚晴抱着吉他,对着“泡面”猫弹了段轻快的调子,“下周试运营,我要在体验区弹吉他,让游客边吃馄饨边听歌,像在槐巷的老茶馆一样”。
岳川看着眼前的热闹——张师傅在检查修好的货架,凌薇在改门票设计图,李叔在收拾馄饨摊,林野在整理拍摄素材,周曼在对接试运营的细节,“泡面”猫在货架上睡得香甜。
他突然想起电影刚开拍时的场景,那时也是这样一群人,在片场手忙脚乱,却充满了干劲。
突然,仓库的门被风吹得“吱呀”响,一片槐树叶飘进来,落在“泡面”猫的小窝旁。王爷爷捡起树叶,笑着说:“这是槐巷的叶子,来给咱们的博物馆‘认门’了。”
众人都笑了,林野的相机对着这片树叶,拍它在灯光下泛着浅黄,拍它落在“泡面”猫的爪子旁。
周曼看了看时间,对团队说:“明天装修队会来装展架的玻璃,咱们得早点来盯现场;凌薇的门票编完后,要赶紧拿去印刷;李叔的馄饨体验区,也要把食材清单列好,别到试运营时缺东少西。”
岳川点点头,帮李叔把馄饨锅抬到仓库角落,心里清楚,试运营的挑战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这群人在一起,只要槐巷的温暖还在,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
“泡面”猫像是被说话声吵醒,伸了个懒腰,从货架上跳下来,蹭到岳川脚边,“喵呜”叫了一声。
林野扛着相机,对着这一幕拍了下来——仓库里的灯亮着,展架的轮廓渐渐清晰,槐树叶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一张温暖的网,也像下一章试运营故事的小序曲,在仓库的夜色里,悄悄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