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艺术中心的排练厅里,岳川手里的《紫钗记》剧本被红笔改得密密麻麻。
这并非普通的戏曲排演,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戏剧”盛宴!观众们将戴上 AR 眼镜,踏入戏楼,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独特的戏剧体验中,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粤剧名家们精彩绝伦的演绎,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推开”虚拟的屏风,瞬间进入《时空信使》的民国场景。
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里,李益的紫玉钗摇身一变,成为传递密信的重要信物;霍小玉的梳妆台也隐藏着《玄黄纪》的五行密码,等待着观众去探索发现。
更令人惊叹的是,就连戏楼的楹联上都刻着甲骨文的“情”字。
当观众用手机扫描这个古老的文字时,就能听到夏晚晴用粤剧“红腔”演唱的新编唱段,那悠扬婉转的曲调,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遥远的时代。
然而,戏剧导演黄导却对这场创新的“沉浸式戏剧”心存疑虑。
他将一本宣传册狠狠地拍在桌上,封面上的偶像们身着古装,在全息桃花林中深情对唱。这本宣传册来自韩流的“沉浸式偶像剧场”,刚刚在沪市盛大开演。
黄导指着宣传册说道:“他们靠粉丝的应援声浪和虚拟吻戏来炒作热度,票价竟然被炒到了天价!而我们要搞的是粤剧沉浸式,年轻人能有耐心坐在那里看足三个小时吗?”
林野正在调试AR场景的细节:戏楼的雕花窗棂,虚拟场景里会变成《星尘纪》的星舰舷窗;粤剧的水袖拂过之处,会弹出《天工开物》里的“织锦图谱”。
“坐不坐得住,看有没有真东西。”他指着“钗盒情定”的互动设计,观众可以用手机“修复”虚拟的紫玉钗,钗身的裂纹里会浮现明清时期的粤剧戏服纹样。
“韩流的沉浸是‘看个热闹’,咱是‘钻进去品’——让观众摸到戏文里的历史,比虚拟吻戏有后劲。”
夏晚晴的配乐方案里藏着巧思:传统粤剧的“高胡”伴奏里,悄悄混了《都市琵琶行》的电子琵琶音;李益夜访霍小玉时,背景音是她采样的“民国留声机+现代键盘声”,像两个时代的心跳在共鸣。
“粤剧老艺人陈老师说,‘红腔’要‘脆如莺啼,润如春雨’,”她点开录音笔,里面是陈老师教的“转音技巧”,“咱加的电子音不是抢戏,是给这‘雨’添点‘雷声’,让情绪更炸。”
排练时,饰演霍小玉的粤剧名家梁老师皱起了眉:“虚拟屏风推开时,我的水袖差点扫到观众——这哪是唱戏,是在玩杂耍?”
岳川没急着解释,只是递过平板电脑,上面是观众测试反馈:“摸到虚拟紫玉钗时,突然看懂了戏文里‘钗分股断’的痛”“陈老师的红腔混着电子音,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他指着剧本里的“钗盒重逢”段落:“您看这里,当紫玉钗在AR里复原时,您的‘锣边花’(粤剧身段)正好落在虚拟星尘上——这不是杂耍,是让观众看见‘传统身段里的浪漫’。”
梁老师试着走了遍台步,水袖拂过虚拟屏风的瞬间,AR投影里的民国密信突然展开,上面的字迹竟与她水袖的轨迹重合。
老艺人愣了愣,突然笑了:“原来这虚拟东西,也能跟咱的戏肉对上。”
韩流公司很快放出消息,要推出“粤剧主题沉浸式剧场”,宣传图里的偶像穿着改良戏服,唱着用韩语混粤语的“新编粤剧”。
还买了热搜#传统戏曲就该这么改#。但粤剧爱好者不买账了:“他们连‘红腔’和‘平喉’都分不清,还好意思说改粤剧?”
“对比岳川团队的排练视频,才知道什么叫‘懂戏’——人家的AR是给戏添彩,不是拆台。”
《紫钗记》沉浸式首演当天,戏楼里座无虚席。观众戴着AR眼镜,跟着李益的脚步“穿过”时空:在唐代戏楼看梁老师唱“晓妆楼上望长安”,转身“踏入”民国茶馆,听虚拟的林默用摩斯密码解读紫玉钗上的纹样;
当霍小玉怒碎玉钗时,AR眼镜突然切换成《玄黄纪》的场景——碎裂的钗片化作五行元气,在观众掌心拼成“情”字。
最动人的是“谢幕彩蛋”:粤剧名家与虚拟的民国信使同台,梁老师的“水袖功”与AR星尘共舞,夏晚晴的配乐里,粤剧高胡与电子合成器最后汇成一句《诗经》的吟唱。
全场起立鼓掌,有老戏迷红着眼说:“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觉得粤剧能这么‘潮’,又这么‘正’。”
演出结束后,粤剧艺术中心的报名咨询电话被打爆,有家长想让孩子学粤剧身段,有年轻人组团来“二刷”找隐藏彩蛋,连海外粤剧社团都发来邮件,想引进这套沉浸式技术。
韩流的“粤剧剧场”则成了笑柄。有观众拍下视频:偶像唱到“红腔”段落时跑调,虚拟场景里的粤剧戏服竟印着韩流明星头像。
“连抄作业都抄不明白,”评论区有人调侃,“他们只看到AR眼镜,没看到眼镜后面的‘戏魂’。”
岳川团队没闲着,他们在戏楼里加了“非遗工坊”。
观众可以跟着木雕艺人学刻紫玉钗,钗头的纹样选自《山海经》;梁老师会在中场休息时教“水袖基础步”,夏晚晴则现场演示如何用粤剧唱腔改编流行歌。
有个00后女孩学完刻钗,红着脸说:“以前觉得粤剧‘咿咿呀呀’听不懂,现在才知道,霍小玉的‘痴’,跟咱现在追爱的劲没两样。”
黄导翻着新的排演计划,是把《赵氏孤儿》改成沉浸式戏剧,让观众在虚拟屠岸贾府邸里找“孤儿信物”,信物上的纹样藏着木雕“透雕”技法,对应《天工开物》里的“木作篇”。
“以前总怕传统戏没人看,”他笑着说,“现在才懂,不是戏老了,是打开方式太旧——给它装个‘时空门’,年轻人能追着戏跑。”
夏晚晴正在给《赵氏孤儿》写配乐,计划用潮州筝的“颤音”表现程婴的隐忍,混着《神话代码》的机甲启动音,“就像藏在骨子里的劲,平时不响,响起来能震碎时空。”
林野的AR设计图里,屠岸贾的书房书架是虚拟的“文化迷宫”:抽出《左传》能看到《星尘纪》的星际战争,翻开《论语》会弹出《玄黄纪》的“仁道符文”,“让观众在找线索时,顺便把历史书‘读’了。”
雪团蹲在戏楼的木雕栏杆上,尾巴扫过刻着的“紫钗”纹样,AR投影突然闪过一道光,像有虚拟的玉钗从栏杆里飞了出来。
排练厅的窗外,夕阳透过雕花窗棂,把粤剧水袖的影子投在地上,像给这古今交织的戏,铺了层温柔的红毯。
没有人再纠结“传统戏要不要改”,因为当戏楼里的时空门能通向民国与星空,当粤剧的红腔能混着电子音震碎心防,那些看似“老旧”的戏文,早已成了能装下所有时代的容器。
就像梁老师在谢幕时说的:“戏里的情,戏外的魂,从来都没老过——只要有人演,有人看,这戏就能一直唱下去,唱进每个时代的心里。”而他们的排演,不过是给这出大戏,添了扇更亮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