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北方的深秋,寒意已浓。马车在泥泞的官道上颠簸前行,车内的三人各怀心事,沉默不语。
沈墨山望着窗外飞逝的枯黄景色,心中五味杂陈。短短数日,他经历了认亲的狂喜、被骗的愤怒,再到与真弟相逢的震撼。如今,即将面对那个可能是自己侄儿却又欺骗了自己的明辉,他实在不知该如何自处。
“兄长,你看前面那片枫林。”沈墨林忽然指着远处,“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后院也有这么一片枫林,每到秋天,你总带着我在林中练剑。”
沈墨山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片火红的枫林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格外醒目。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仿佛又看见那个扎着总角的少年,握着木剑,跟在自己身后一招一式地学着。
“是啊,你总嫌我教得太严,跑去向母亲告状。”沈墨山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沈墨林也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后来兄长被父亲责罚,跪在祠堂里,我还偷偷给你送过糕点。”
“那糕点被你捏得不成样子,上面还沾着你的鼻涕。”沈墨山打趣道,二人相视而笑,笑声中却带着哽咽。
素心看着两位老人,柔声道:“伯祖父,父亲,你们能重逢,是上天眷顾。想来祖父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
沈墨林拭去眼角的泪花,握住兄长的手:“兄长,不管明辉是不是我那不肖子,也不管他做了什么,我们兄弟重逢,便是最大的幸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沈墨山长叹一声,反手握紧弟弟的手:“你说得对。六十年了,我们还能活着相见,已是奇迹。”
马车忽然减速,车夫在外禀报:“二位老爷,前面就是永州城了。”
沈墨山掀开车帘,望着远处熟悉的城墙,心中一阵悸动。这座他生活了三十年的城市,此刻却让他感到陌生而沉重。
“直接去杏林堂。”他吩咐车夫。
杏林堂是沈墨山在永州城开的药铺,也是他半生心血的结晶。往日这个时候,铺子前应该已经排起了求诊的队伍,可今日却门庭冷落,大门紧闭。
沈墨山心中一沉,急忙下车,上前叩门。
良久,门才开了一条缝,一个小伙计探出头来,见是沈墨山,顿时面露惊慌:“东、东家,您怎么回来了?”
“我自己的铺子,不能回来吗?”沈墨山沉着脸推开大门,只见店内一片狼藉,药材撒了一地,账本散落各处。
“这是怎么回事?”沈墨山厉声问道。
小伙计扑通跪地,哭诉道:“东家,您走后的第三天,就有一伙人来店里闹事,说用了咱们的药吃坏了人。少东家与他们理论,却被他们打伤,现在还在后院躺着呢!”
沈墨山与沈墨林对视一眼,急忙向后院奔去。
后院的厢房里,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躺在床上,左臂缠着绷带,额上还有未消的淤青。不是明辉又是谁?
“师父!”明辉见到沈墨山,挣扎着要起身,却牵动了伤口,疼得冷汗直冒。
沈墨山急忙上前按住他:“别动,这是怎么回事?”
明辉见到沈墨山身后的沈墨林和素心,微微一愣:“这二位是?”
沈墨山深吸一口气,直视明辉的眼睛:“明辉,我且问你,你左眉上的疤痕,是从何而来?”
明辉怔住了,下意识地摸了摸左眉:“是、是小时候爬树摔的。师父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沈墨林颤抖着上前一步,声音哽咽:“你、你可记得,你爬的是哪棵树?在何处爬的?”
明辉困惑地看着这个陌生的老人,犹豫着答道:“是、是我家后院的一棵枣树,在金陵...”
“金陵哪里?”沈墨林急切地追问,“你家门前,可有一条小河?河上有座石桥?”
明辉瞪大了眼睛:“您、您怎么知道?”
沈墨林老泪纵横,从怀中取出那枚刻着“林”字的玉佩:“孩子,你看看这个,可还认得?”
明辉一见那玉佩,如遭雷击,颤抖着从枕下取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赫然是一枚刻着“辉”字的玉佩!
“这、这是我离家时,父亲给我的...”明辉声音发抖,不可置信地看着沈墨林,“您、您难道是...”
“我是你的父亲沈墨林啊!”沈墨林扑到床前,紧紧握住明辉的手,“孩子,我找了你二十年啊!”
明辉怔怔地看着眼前苍老的老人,那双与自己极为相似的眼睛,那熟悉的轮廓,终于与记忆中父亲的形象重合。
“爹!”他哽咽着唤出声,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素心也走上前,泪流满面:“哥哥,我是素心啊!你还记得我吗?你离家时,我才五岁...”
明辉抬头看着素心,颤抖着手抚上她的面庞:“素心...你都长这么大了...母亲她...”
“母亲三年前已经去世了...”素心泣不成声,“她临终前,一直念着你的名字...”
一家三口相拥而泣,场面令人动容。沈墨山站在一旁,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心中既欣慰又复杂。
良久,明辉才稍稍平静,转向沈墨山,满面愧疚:“师父,我...我对不起您...”
沈墨山在床沿坐下,神色严肃:“明辉,现在你可以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吗?那些账目不清的银钱,还有这铺子里的混乱,到底所为何事?”
明辉长叹一声,眼中含泪:“师父,这一切都是我不得已而为之啊!”
他缓缓道出原委。原来,三个月前,一伙人来杏林堂勒索,声称要在药中下毒,除非每月上交百两白银。明辉暗中调查,发现这伙人与本地知府有勾结,报官无门。
“那日他们来收钱,我故意与账房做戏,假称账目有问题,拖延时间。暗中我已经收集了他们勒索的证据,只等师父回来定夺。”明辉解释道,“谁知他们恼羞成怒,前日来店里打砸,还打伤了我...”
沈墨山震惊不已:“你为何不早告诉我?”
明辉苦笑:“师父年事已高,侄儿不忍让您操心。本想自行解决,谁知...”
沈墨林痛心道:“傻孩子,这么大的事,你怎么能独自承担?”
素心忽然想起什么:“哥哥,你可知那些勒索者是何来历?”
明辉神色凝重:“我暗中查访,发现他们是一个叫‘黑风帮’的组织的成员。更可怕的是,这个组织与江陵的那个假沈家,似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什么?”沈墨山猛地站起身,“江陵的假沈家?”
明辉点头:“我怀疑,他们得知师父南下寻亲,怕冒名顶替的事情败露,所以先下手为强,想要搞垮师父的产业。”
沈墨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还在奇怪,为何我一离开,铺子就出事。看来他们是早有预谋!”
沈墨林愤然道:“这些贼人,冒认我沈家族人不说,还要赶尽杀绝,实在可恨!”
明辉挣扎着下床,跪在沈墨山面前:“师父,侄儿隐瞒实情,让您误会,实在罪该万死。但请相信,侄儿从未做过对不起师父、对不起沈家的事!”
沈墨山连忙扶起他,老泪纵横:“好孩子,是师父错怪你了!你快起来!”
误会冰释,四人重新落座,明辉这才有机会细细端详分别二十年的父亲。
“爹,您老了...”他哽咽道。
沈墨林抚摸着儿子的面庞:“你也长大了,和你祖父年轻时一模一样。”
素心插话道:“哥哥,你可知道,咱们的伯祖父,就是抚养你长大的师父啊!”
明辉震惊地看向沈墨山:“师父...您就是父亲常提起的那位墨山伯父?”
沈墨山含笑点头:“冥冥中自有天意。我当年在雪地里救起的孩童,竟是我亲侄儿。”
明辉再次跪地叩首:“侄儿拜见伯父!多谢伯父多年养育之恩!”
沈墨山扶起他,感慨道:“这都是缘分。看来我沈家列祖列宗,一直在天上保佑着我们。”
当晚,杏林堂后院摆了一桌简单的家宴。虽然菜肴朴素,但却是这一家人六十年来第一次团聚。
席间,沈墨林取出那本真正的沈氏族谱,郑重地交给明辉:“孩子,这才是我们沈家真正的族谱。你伯父冒着生命危险,才将它保存下来。”
明辉恭敬地接过,翻开泛黄的纸页,当看到“沈明辉”三个字赫然在列时,不禁热泪盈眶。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被家族抛弃的人...”他哽咽道。
“傻孩子,怎么会?”沈墨林心疼地说,“你离家后,你母亲日日以泪洗面,我派人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你的消息。”
明辉愧疚地低头:“当年年少轻狂,总觉得行医清苦,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如今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家族荣耀。”
沈墨山欣慰地点头:“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枉我们今日重逢。”
饭后,明辉因伤倦怠,先回房休息。素心在厨房煎药,厅堂里只剩下沈墨山和沈墨林兄弟二人。
烛光摇曳,映着两张饱经风霜的脸。
“兄长,这些年,你受苦了。”沈墨林轻声说。
沈墨山望着跳动的烛火,缓缓道:“比起那些罹难的亲人,我这点苦算得了什么。”他顿了顿,“倒是你,带着一家老小南迁,白手起家,想必也不容易。”
沈墨林长叹一声:“是啊,初到江南时,举目无亲,父亲又很快病故。我只好放下书本,学着做生意。好在沈家祖训在心,诚信经营,慢慢才有了起色。”
“你可知道,沈家为何会遭此大难?”沈墨山忽然问。
沈墨林摇头:“父亲临终前只说是因为朝中奸臣陷害,具体缘由,他来不及细说。”
沈墨山神色凝重:“那是因为祖父手中有一本账册,记录了朝中大臣贪腐的证据。那些人怕事情败露,便诬陷沈家谋反,先下手为强。”
沈墨林震惊不已:“竟有此事?那账册现在何处?”
“在我这里。”沈墨山从贴身衣物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六十年来,我一直带在身边,就是盼着有朝一日,能为沈家洗刷冤屈。”
沈墨林颤抖着手接过账册,翻看几页,面色越发凝重:“这、这上面的人...”
“不错,有些人的后代,如今仍在朝中为官。”沈墨山沉声道,“这也是我一直隐姓埋名的原因。”
兄弟二人沉默良久,烛火噼啪作响。
“兄长,”沈墨林终于开口,“你打算如何处置这本账册?”
沈墨山目光深邃:“如今朝廷已为沈家平反,这本账册本可公之于众。但那样做,势必引起朝堂震动,牵连无数。我思考多年,觉得祖父若在天有灵,也不愿见到因沈家一己之冤,而导致天下不安。”
“兄长的意思是...”
“我决定烧了它。”沈墨山平静地说,“恩怨到头终须了,沈家的冤屈既已昭雪,又何必再掀波澜?”
沈墨林怔了怔,随即点头:“兄长胸怀,弟自愧不如。”
沈墨山苦笑:“不是胸怀,是累了。这六十年的重担,该放下了。”
他拿起账册,缓缓走向烛火。就在册子即将触到火焰时,明辉的声音突然响起:“伯父,且慢!”
只见明辉扶着门框,面色苍白却目光坚定:“伯父,这本账册,或许还有用处。”
“哦?”沈墨山收回手,“你有何想法?”
明辉慢慢走近:“那个冒认沈家的假家族,能够在江陵立足数十年,必定有朝中权贵庇护。这本账册,或许可以帮我们查清他们的底细,揭穿他们的真面目。”
沈墨林皱眉道:“可是这样一来,岂不是又要卷入朝堂纷争?”
明辉坚定地说:“父亲,伯父,我们不是要掀起纷争,而是要拨乱反正。那些冒名顶替之人,不仅玷污了沈家清誉,还可能借着沈家的名头行不义之事。若不及早制止,日后酿成大祸,我们难辞其咎啊!”
沈墨山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明辉说得有理。我们可以不追究六十年前的旧账,但不能纵容现在的恶行。”
他收回账册,郑重地交给明辉:“既然如此,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但要记住,我们只为揭穿谎言,不为报复寻仇。”
明辉恭敬接过:“侄儿谨记伯父教诲。”
这时,素心端着药碗进来,见三人神色凝重,笑问:“这是怎么了?好不容易团聚,该高兴才是。”
沈墨山展颜一笑:“素心说得对。今日我们兄弟重逢,父子团圆,是该高兴。”
他举杯道:“来,为我们沈家劫后重生,干杯!”
四人举杯相庆,烛光映着他们含泪的笑脸,温暖了这寒秋之夜。
窗外,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清辉洒满庭院,仿佛沈家先祖慈祥的目光,注视着这历经沧桑终于团聚的一家人。
次日清晨,沈墨山早早起床,在后院练剑。这是他六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令他惊讶的是,明辉也起了个大早,在一旁静静观看。
“你的伤未愈,该多休息。”沈墨山收剑道。
明辉微笑:“看着伯父练剑,想起小时候父亲也常如此。那时我不懂事,总觉得无趣,现在才明白,这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修身养性。”
沈墨山欣慰地点头:“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很好。”他将剑递给明辉,“来,我教你沈家祖传的剑法。”
明辉怔了怔:“可我...”
“你是我沈家子弟,理应传承家学。”沈墨山目光慈爱,“从前我不知道你的身份,只教了你医术。如今既已知晓,自当倾囊相授。”
明辉激动地接过剑,在沈墨山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地学起来。
阳光洒在庭院中,将二人的身影拉得修长。沈墨林和素心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不禁相视而笑。
“父亲,您看哥哥和伯祖父,多像亲父子啊。”素心轻声道。
沈墨林眼中含泪:“是啊,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沈家的福分。”
早饭后,四人围坐商议后续事宜。
明辉道:“伯父,父亲,我伤势已无大碍,想即日启程前往江陵,查清那个假沈家的底细。”
沈墨山摇头:“不可操之过急。你伤势未愈,况且对方在暗我们在明,贸然前往恐有危险。”
“兄长说得对。”沈墨林附和,“我们应当从长计议。”
明辉急道:“可是...”
“没有可是。”沈墨山斩钉截铁,“你既叫我一声伯父,就要听我的安排。眼下最要紧的,是重整杏林堂,不能让那些恶人得意。”
他看向沈墨林:“弟弟,你和素心暂且在此住下。等明辉伤愈,杏林堂重整旗鼓后,我们再一同南下,会会那个假沈家。”
沈墨林点头:“全听兄长安排。”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沈家四人齐心协力,重整杏林堂。沈墨山亲自坐诊,沈墨林负责药材采购,素心管理内务,明辉虽然伤未痊愈,也坚持帮忙处理账目。
不出半月,杏林堂重新开业,前来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生意比以往更加红火。
一日晚间,四人正在用膳,忽然小伙计来报,说门外有一老乞丐求见沈墨山。
沈墨山心下疑惑,还是让人请了进来。
那老乞丐进门后,突然跪地痛哭:“大少爷!老奴终于找到您了!”
沈墨山仔细端详那人面容,忽然认出:“你、你是福伯?”
“正是老奴啊!”老乞丐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六十年了,大少爷,老奴终于又见到您了!”
福伯是沈府的老管家,沈墨山原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
“福伯,快请起!”沈墨山急忙扶起老人,“这些年,你是如何过来的?”
福伯老泪纵横:“那日沈家遭难,老奴侥幸逃脱,这些年来一直东躲西藏,靠行乞为生。前些日子听说永州城有位沈大夫,医术高明,便想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真是大少爷!”
沈墨山感慨万千,忙让福伯坐下用膳。
席间,福伯忽然道:“大少爷,老奴这些年来,一直在暗中调查当年之事。我发现,陷害沈家的主谋,他的后代如今仍在朝中为官,而且与江陵的那个假沈家,来往密切!”
明辉急切地问:“福伯可知那人是谁?”
福伯压低声音:“就是当今的吏部尚书,赵守仁!”
众人大惊失色。赵守仁是朝中重臣,权倾朝野,若他真是仇家之后,那沈家如今的处境依然危险。
沈墨山面色凝重:“难怪那个假沈家如此猖狂,原来有这么大的靠山。”
沈墨林忧心忡忡:“兄长,看来此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明辉却目光坚定:“既然如此,我们更要揭穿他们的真面目,否则后患无穷。”
福伯又道:“大少爷,老奴还查到,那个假沈家的家主沈富贵,原本是赵家的家奴,是赵守仁的父亲派他去江南,冒用沈家之名,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本账册...”
四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看向那本沈墨山珍藏的账册。
“原来他们一直要找的,是这个。”沈墨山沉声道。
福伯点头:“据说那本账册不仅记录了朝臣贪腐的证据,还藏着一个关于前朝宝藏的秘密。”
明辉恍然:“所以他们才处心积虑,非要置我们于死地。”
沈墨山沉思良久,终于开口:“既然如此,我们更不能让他们得逞。”
他看向明辉:“你的伤势如何了?”
明辉立即起身:“已无大碍!”
“好。”沈墨山目光坚定,“三日后,我们启程南下。这一次,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回到江南,让所有人知道,真正的沈家,回来了!”
烛光下,四位沈家后人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希望。
六十年的沧桑,三代人的离散,终于在这一刻凝聚成一股力量。沈家的香火,不仅未曾熄灭,反而在磨难中愈发旺盛。
窗外,秋风萧瑟,却吹不散这一室温暖。沈家的故事,即将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