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明朝“权宦智囊”!借佛设局,用巧计阻止太后游寺
北京功德寺的后宫佛像,雕刻得极其精致华丽。僧人说,明正统年间,张太后经常到这里游玩,每次都会住上三晚才回宫。当时明英宗朱祁镇还年幼,跟着太后一起来,寺庙里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宫殿和寝宫。
太监王振认为:后妃到佛寺游玩,不是符合礼制的盛典。于是他暗中让人打造了这尊佛像,佛像完工后,王振请英宗向太后进言:“母后您有大恩大德,儿子没有什么能报答您的,已经让人打造了一组佛像,请求把它安放到功德寺的后宫里,以此来报答您的深厚恩情。”
太后听了非常高兴,答应了这件事。随后又下令让中书舍人书写金字藏经,放置在佛像两侧的房间里。从此以后,太后因为后宫里有佛像和佛经,觉得在这里就寝不合礼数,就再也没有去功德寺游玩过。
冯梦龙点评:君子的智慧,也有不足之处;小人的智谋,也有可取之处。小人常常抓住君子的缺点来攻击陷害,所以才是小人;君子不摒弃小人身上的长处,懂得借鉴运用,所以才是君子。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阻止不合规行为,关键在“顺其意+巧设局,以隐性手段达目的”
王振能成功阻止太后游寺,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对方心理,用‘顺势而为’替代‘强硬反对’”的谋略,可拆解为两层:
1.看透阻止难点:正面劝谏必碰壁,需“曲线破局”
他深知张太后是皇室尊长,且游寺是其个人喜好,若直接以“不合礼制”劝谏,不仅会触怒太后,还可能因“以下犯上”引火烧身。因此放弃正面对抗,转而寻找能让太后“主动放弃游寺”的契机,避免了直接冲突的风险。
2.借“孝心与信仰”设局:顺太后心意,暗藏阻止目的
他以“英宗尽孝”为幌子,迎合太后“重恩情、信佛教”的心理——打造佛像、书写藏经,表面是“报答太后厚德”,实则在后宫设置了“佛像佛经不可亵渎”的场景。利用太后对佛教的敬畏之心,让她因“不便在佛前就寝”主动放弃游寺,既满足了太后的情感需求,又悄无声息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手段极其隐蔽高明。
二、核心启示:劝阻他人\/阻止不合意行为,别硬怼,用“顺心意+巧引导”达目的
王振的设局智慧,对人际劝阻、职场沟通、规则引导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劝阻他人“喜好\/行为”:不否定,顺其意巧引导
若想阻止他人的不当行为(如长辈的不健康习惯、朋友的盲目投资),别直接否定指责。可像王振那样,顺着对方的心意设局——比如长辈沉迷保健品,不直接说“保健品没用”,可借口“为您健康着想,找医生开了更合适的调理方案,咱们先试试这个”,用“关心健康”的名义替代直接劝阻;朋友想盲目投资,可说“我知道你想赚钱,不过这个项目我帮你查了下,风险有点大,不如先看看更稳妥的理财方式”,先认可对方“想赚钱”的初衷,再引导其理性决策。
- 职场中“阻止不合理决策”:不硬抗,借势巧规避
若上级提出不合理决策(如不符合规则的项目推进、不切实际的目标设定),别直接反驳。可顺着上级的目标方向,寻找“合理的阻碍点”——比如上级想快速推进项目,可说“这个项目确实重要,不过按公司流程,需要先完成合规审核,否则后续可能有风险,咱们先把审核流程走完,确保顺利推进”,用“合规”为借口,既不违背上级初衷,又延缓或阻止不合理决策的执行。
- 借鉴“他人之长”:不因人废言,取其精华避其短
正如点评所言,小人的智谋也有可取之处。职场中,别因“讨厌某人”就否定其所有想法——若对手提出一个好的工作方法,可抛开个人恩怨借鉴使用;若平时不认可的同事有合理建议,可坦然采纳。懂得吸收他人的长处,哪怕对方是“小人”,也能让自己的决策更周全,这才是真正的智者思维。
简单说就是:“想阻止他人的行为或劝阻不合理的决策,硬怼硬抗往往适得其反。聪明的做法是先顺着对方的心意和需求,找到契合其心理的切入点,用隐性的方式巧妙引导,让对方主动放弃原本的想法。同时,别因个人偏见忽视他人的长处,懂得借鉴运用,才能让自己更具智慧。”
【原文】王振
北京功德寺后宫像极工丽。僧云:正统时,张太后常幸此,三宿而返。英庙尚幼,从之游,宫殿别寝皆具。太监王振以为:后妃游幸佛寺,非盛典也。乃密造此佛,既成,请英庙进言于太后曰:“母后大德,子无以报,已命装佛一堂,请致功德寺后宫,以酬厚德。”太后大喜,许之。命中书舍人写金字藏经置东西房,自是太后以佛、经在,不可就寝,不复出幸。
君子之智,亦有一短;小人之智,亦有一长。小人每拾君子之短,所以为小人。君子不弃小人之长,所以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