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智部总序》:智慧是根,谋略是刃,二者相生方破万难
冯梦龙说:智慧,是谋略产生的根本;谋略,是智慧的灵活转化与落地手段。
没有智慧却空谈谋略,就像提线木偶般花样百出,只能让人看个热闹,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用处。有智慧却不懂用谋略,就像那些自吹自擂的车夫、船夫——吹嘘自己握缰绳像捻细线般轻松,划船像风一样迅猛,平原洼地、关卡渡口都能轻松掌控,可一旦遇上羊肠小道、太行险山,或是惊涛骇浪的险滩,立马束手无策、呼天喊地,最后不翻车沉船的,几乎没几个。
你看,尺蠖遇危险会收缩身体,昆虫到冬天会蛰伏冬眠,麝鹿被追捕时会咬断肚脐(舍弃麝香逃生),蟒蛇会故意露出伤口(伪装虚弱迷惑敌人),这些都是生物求生的谋略。连动物都懂得用智慧施展谋略,更何况人呢?
老子(李耳)西行教化胡人,大禹进入不穿衣服的部落就脱下自己的衣服,孔子参与“猎较”(古代打猎后分配猎物的仪式),散宜生(周文王大臣)为救文王向商纣王行贿,仲雍(周太王次子)到江南后剪断头发、在身上刺花纹,光着身子作为装饰——不懂的人会说:圣贤的智慧,也有不够用的时候。懂的人却明白:圣贤的谋略,从来不会陷入困窘。
委婉迂回而不硬来,这叫“委蛇”;隐藏真实意图不外露,这叫“谬数”;灵活机变却不偏离本质,这叫“权奇”。不懂得委婉,就会被外物阻碍;不懂得隐藏,就会被外物颠覆;不懂得机变,就会被外物困住。
唉!谋略真是太神奇了,而智慧也在谋略的运用中,达到了极致!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智与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冯梦龙对“智”与“术”的关系,构建了清晰的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三层:
1.智为体,术为用:智慧是根基,谋略是手段
智慧是产生谋略的源头,没有智慧的支撑,谋略就是空洞的花架子;而谋略是智慧的落地方式,只有智慧没有谋略,智慧就无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是“根本”与“变现”的关系,缺了谁都成不了事。
2.万物皆用术,人更需善用:谋略是生存与破局的必备能力
从昆虫到野兽,都懂得用“收缩、蛰伏、舍身”等谋略求生,人面对更复杂的处境,更需要借助谋略应对——谋略不是“阴谋诡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处事方法,是智慧的具体体现。
3.术有三态,适配不同场景:委婉、隐藏、机变是谋略的核心特质
面对不同局面,谋略需有不同表现形式:遇阻力时“委婉迂回”(委蛇),防风险时“隐藏意图”(谬数),破困局时“灵活机变”(权奇)。不懂这些谋略特质,就容易被现实阻碍、颠覆甚至困住。
二、核心启示:处事需“以智驭术,以术显智”,灵活应变破困局
《术智部总序》的智慧,对职场博弈、生活处事、危机应对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修炼“智”与“术”:先夯实根基,再学灵活应变
想成事,不能只学“套路”(术),更要先积累“智慧”(对事物规律的认知、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比如职场中,先提升专业能力(智),再学习沟通技巧、项目策略(术)——没有专业能力,再花哨的沟通技巧都是空谈;只有专业能力,不懂灵活处事,也容易处处碰壁。
- 摒弃“非黑即白”:谋略不是“奸猾”,是“务实破局”
别把“谋略”等同于“耍心机”,像圣贤们“入乡随俗、灵活变通”那样,谋略的核心是“适配场景、解决问题”。比如和难沟通的客户对接,不用硬刚争执(不婉则格),可先顺着对方需求切入,再逐步引导至合作方向(委蛇之术);推进敏感项目时,不用过早暴露目标(不匿则倾),可先以“常规工作”为掩护,逐步推进(谬数之术)。
- 应对复杂局面:根据场景灵活切换“谋略姿态”
遇到不同问题,要针对性用“术”:
- 遇阻力重重的事,用“委蛇”:不直来直去,委婉迂回推进,减少对抗;
- 遇风险未知的事,用“谬数”:隐藏核心意图,低调布局,避免被针对;
- 遇突发危机的事,用“权奇”:打破常规思维,灵活应变,快速破局。
简单说就是:“做人做事,既要有‘智慧’的根基,也要有‘谋略’的手段。别空谈智慧不懂变通,也别只学套路没有根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用委婉、隐藏、机变的方式应对,才能在复杂局面中站稳脚跟,破解难题。”
【原文】术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者,术所以生也;术者,智所以转也。不智而言术,如傀儡百变,徒资嘻笑,而无益于事。无术而言智,如御人舟子,自炫执辔如组,运楫如风,原隰关津,若在其掌,一遇羊肠太行、危滩骇浪,辄束手而呼天,其不至颠且覆者几希矣。蠖之缩也,蛰之伏也,麝之决脐也,蚺之示创也,术也。物智其然,而况人乎?李耳化胡,禹入裸国而解衣,孔尼猎较,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者曰:圣贤之智,有时而殚。知者曰:寺贤之术,无时而窘。婉而不遂,谓之“委蛇”;匿而不章,谓之“谬数”;诡而不失,谓之“权奇”。不婉者,物将格之;不匿者,物将倾之;不诡者,物将厄之。呜呼!术神矣,智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