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山从公社带回的零碎消息,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靠山屯核心成员的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秦建国和沈念秋连着几个晚上,就着那盏摇曳的煤油灯,将老支书打听到的姓名、籍贯、模糊的评价、可能的特长,一一记录、分析、归类。
“这个林静,卫校毕业,是个人才。红旗公社那边条件确实差些,她闹情绪也情有可原。若是能来咱们这儿,念秋你就有帮手了,屯里人看病也能更方便。”秦建国用铅笔在“林静”的名字下面轻轻划了一道。
沈念秋点头,眼中带着期待:“嗯,医疗条件改善是大事。就是不知道她具体擅长什么科,脾气秉性如何。若是能提前接触一下就好了。”
赵大山咂咂嘴:“直接接触怕是不行,不合规矩。不过俺再想办法从侧面打听打听。那个会摆弄机器的张志军,建国你看……”
“这是个宝。”秦建国语气肯定,“咱们屯子的农具维修、将来要是想搞点简单的粮食加工,都缺这样的人。他家里是工人,想必从小耳濡目染,比咱们从头教生手强多了。”
他们又重点圈出了那几个需要警惕的名字,尤其是那“三剑客”和那位高干子女。赵大山沉声道:“这几个人,说破大天咱也不能要。俺明天就去公社,正式把咱们的报告递上去,理由就按咱们商量的写,突出咱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对屯子稳定团结的重视。”
这份由秦建国主笔的报告,措辞极为讲究。通篇洋溢着靠山屯积极响应号召、愿意克服困难接收知青的高姿态,但字里行间又巧妙地强调了山区环境的特殊性和对知青素质的“合理期望”。关于点名想要林静和张志军,报告将其拔高到“优化知青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知识青年专业特长,更好服务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农业技术革新”的高度,让人难以拒绝。而对于不希望接收的人员,则委婉地表示为“为避免因知青个人适应性问题影响集体生产积极性及团结稳定大局,恳请上级在分配时酌情考虑”,既点明了担忧,又不显得咄咄逼人。
赵大山揣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再次踏雪去了公社。这一次,他不仅找了老周和王干事,还特意拜会了公社主管文教卫生和知青工作的副书记,态度谦恭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务实:“领导,俺们靠山屯底子薄,好不容易缓过点劲儿,实在是经不起折腾。接收知青是政治任务,俺们绝不推诿,但就盼着来的娃娃们能稳当点,最好能有点真本事,帮衬帮衬屯子。您看这报告上写的,都是俺们的实在话……”
就在赵大山为了“要人”和“挡人”在公社层面运筹帷幄之际,屯子里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更加细致入微。
旧仓库的修缮已近尾声。屋顶厚实的新茅草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格外齐整,墙体裂缝被草泥抹得平平整整。孙石头带着人开始给新盘的炕洞点火“烘干”,湿柴在灶坑里噼啪作响,带着泥土和草木气息的青白色烟雾从新砌的烟囱里袅袅升起,在这酷寒的天气里,竟也显出几分生机。赵老蔫则带着徒弟,用剩下的木料赶制几张简陋但结实的炕桌和板凳。“城里娃,兴许爱看个书写个字,有个桌子方便。”老木匠的心思透着朴实的周到。
秦建国起草的《靠山屯知青安置与管理暂行细则》也几经修改,趋于完善。他不仅考虑了生产劳动、生活纪律,还特意加入了“文化融入”和“技能培养”的条款。比如,细则里提出,由秦建国和沈念秋定期组织知青学习,内容不仅是读报念文件,更要介绍靠山屯的山林资源、耕种技艺、风俗人情,甚至计划安排老猎人、老把式给他们讲讲山里的事儿;鼓励有文化的知青在农闲时,帮助屯里办扫盲班,教孩子们认字;对于像张志军这样有技术特长的,细则明确表示屯里会尽力提供条件和材料,支持他们进行技术革新和工具改良。
“光立规矩不行,还得给他们看到希望,找到价值。”秦建国对赵大山和沈念秋解释自己的初衷,“让他们觉得在靠山屯不只是干活吃饭,还能学习、能成长、能发挥作用,这样心才能慢慢定下来。”
沈念秋对此深表赞同,她已经开始着手整理屯里“小药库”的药材清单和常见病防治笔记,预备着作为将来与林静交流、共同工作的基础。她还和李晓云一起,带着妇女们将知青点的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堆柴火的地方都规划好了,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井井有条,透着一股认真过日子的劲儿。
屯民们看着这一切,心态也在悄然变化。起初的疑虑被一种参与感和责任感取代。大家伙儿茶余饭后议论的不再是“要不要”,而是“该怎么帮”。
“听说那女娃是学医的,那可是秀才啊!咱屯子以后有个头疼脑热就更方便了!”
“会修机器那后生也好,咱那碾子老出毛病,到时候让他给瞧瞧。”
“秦技术这章程立得好,咱就得有规有矩,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连猛子也不再提用拳头“教育”的话,反而私下对虎子说:“虎子,等那帮小子来了,咱打猎的时候带上他们见见世面?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咱靠山屯爷们儿的本事!”虎子笑着应承:“行啊,猛子哥,说不定里头还有胆大手巧的,能跟咱学学下套子呢。”
一种微妙的、积极的氛围在靠山屯弥漫开来。尽管知青的影子还没见到,但他们仿佛已经成了屯子未来图景中一个必然的、需要被认真对待的部分。人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安排,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这场迎接新成员的筹备中,用自己的方式,为靠山屯的“未来”添砖加瓦。
北风依旧在屯子上空呼啸,卷起千堆雪。但在这酷寒的包裹下,靠山屯就像一粒被厚实种皮保护着的生机勃勃的种子,内部正在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那修缮一新的屋舍,那周密详尽的细则,那准备齐全的用品,以及屯民们心中那份日渐清晰的、作为主人的担当与期待,都让这个冬天显得格外不同。冰雪覆盖之下,是涌动的暖流和蓬勃的希望,静静地等待着春风叩响山门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