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林满仓三人,屯子里的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轨道,但细看之下,却又有些不同。那场酒局像一阵风,吹散了表面上的剑拔弩张,却也带来了一些无形的压力,让靠山屯的人更加清楚,唯有自身足够硬实,才能无惧外界的风言风语。夏末的阳光依旧热烈,但风中已然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清爽,催促着人们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和漫长的冬季做最后的冲刺。
老支书和秦建国并未因暂时的缓和而放松。那场“交底酒”固然暂时稳住了邻屯,但也将靠山屯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关注点上。他们必须把酒桌上说的那些“实料”,哪怕只是构想,也尽快付诸实践,这不仅是为了兑现话语,更是为了屯子真正的长远发展。
后山脚下那片选定的坡地,立刻热闹了起来。秦建国亲自带着猛子、虎子等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几个肯下力气的男知青,清理杂草、平整土地、砍伐合适的木材。养殖野兔的事儿,被提上了最优先的日程。
“这围栏得打结实喽!”王老爹也拄着拐棍来了,他用经验指导着年轻人,“地基要深,木头要粗,野兔子刨洞厉害,不弄结实了,一晚上就能给你跑光咯!”他又指着规划出的区域,“这边向阳,地势高燥,搭窝棚最好。那边背阴点,留给它们活动,边上还得弄点它们爱吃的草料。”
周伟发挥了他的动手能力,根据秦建国描述的意图,设计了一种既能有效防止兔子打洞逃跑,又方便投喂和清理的圈舍结构。他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着图,跟负责搭建的猛子仔细讲解。张志军和王振华这些力气大的,则负责搬运沉重的木材和石料,汗水顺着黝黑的脊背淌下,在阳光下闪着光。
沈念秋也没闲着,她带着几个心思细腻的妇女和女知青,负责后续的草料准备和兔子的初步驯养观察。“不是所有草兔子都爱吃,得多试几种。”她将采集来的不同种类的鲜嫩野草分开放置,仔细观察着暂时关在笼子里那几只作为“种子”的野兔的偏好。“等圈舍好了,还得定期清理,保持干净,不然容易生病。”
苏梦和林静拿着小本子,跟在沈念秋身边,认真记录着各种注意事项,她们打算把这些都补充到那本日益完善的《靠山屯冬储手册》里去,未来或许还能增加一个“养殖篇”。
看着屯子里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老支书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这股劲头,才是靠山屯真正的宝贝。他背着手在工地边转悠,不时提点两句,或者给忙碌的人们递上一碗晾凉的开水。
秦建国更是身先士卒,抡起镐头刨地基,肩膀被磨得通红也毫不在意。他身上那种与屯子共命运的担当,无形中感染着每一个人。休息间隙,他抹着汗对大家说:“咱们现在辛苦点,等冬天兔子一窝一窝生出来,咱屯里的娃娃们,老人们,都能多尝几口肉腥,这力气就没白费!”
这话朴实,却说到了大家心坎里。就连之前干活还有些拖沓的李卫东和孙小海,在这种氛围下,也不好意思偷懒,咬着牙坚持着挑土运石。
与此同时,沈念秋和周伟关于“暖房种菜”的设想,也开始进行小范围的试验。他们没敢大张旗鼓,只是在知青点旁边,找了个背风向阳的小角落,用废旧砖头垒了个小小的、勉强能容一人进去的矮棚。周伟想办法弄来了一个小旧铁皮桶,改造成了简易的煤炉子。
“先试试能不能把温度维持住。”周伟一边调试着炉子,一边对沈念秋说,“种子我找老乡换了一点小白菜和菠菜的,都是长得快的。关键是光照和通风……”
沈念秋则将注意力放在土壤上:“这土得肥,还得疏松。我掺了些腐熟的草叶和一点点灶灰进去。”她又找来一些比较厚实的旧麻袋,准备晚上给矮棚覆盖保温。
这个小试验看起来有些寒酸,却代表了靠山屯人对打破季节限制、追求更好生活的一种尝试。屯子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上一眼,虽然大多觉得这“冬天种菜”有点异想天开,但看到是沈念秋和周伟在弄,想到他们之前带来的种种好处,也没人说什么风凉话,反而有热心的大娘送来了些自家用不上的旧棉絮帮忙保温。
日子就在这忙碌而充实的劳作中一天天过去。狩猎队依旧每日进山,他们的目标更加明确,除了保证日常的肉食消耗和晾晒储备外,活捉健康的幼兔或怀崽的母兔也成了重要任务。猛子和虎子凭借出色的眼力和敏捷的身手,陆续又抓回了几只活兔,为即将建成的圈舍增添了新的“居民”。
打谷场上,晾晒的肉干、菜干规模越发壮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而令人安心的味道。地窖里,腌菜缸和肉缸排列得整整齐齐,王老爹每天都要下去检查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这天傍晚,秦建国和沈念秋难得一起早早收工,并肩走在回屯子的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远处忙碌的屯落剪影融为一体。
“念秋,你看,”秦建国指着后山脚下已经初具雏形的兔舍,又指了指知青点旁那个冒着细微烟气的矮棚,“咱们酒桌上说的,正在一点点变成真的。”
沈念秋顺着他的手指望去,脸上露出温和而坚定的笑容:“是啊,建国。虽然很难,但只要咱们一起,带着大家往前奔,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她顿了顿,声音轻柔却有力,“这里就是我们的家,看着它一点点变好,再累也值得。”
秦建国握住了她的手,粗糙的手掌传递着温暖和力量。他们之间,早已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从洪水中的相扶相依,到落户安家的艰难认可,再到如今为了共同的家园并肩奋斗,他们的命运早已和靠山屯紧密相连。
夜幕降临,屯子里炊烟袅袅,饭香四溢。老支书站在自家院门口,看着这安宁祥和的景象,听着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还有后山脚下隐约传来的、为明天继续修建兔舍做准备的工具碰撞声,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草木和食物香气的空气,脸上露出了满足而踏实的笑容。
外部的威胁暂时解除了,但靠山屯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歇。这个夏末,他们不仅积蓄着过冬的物资,更积蓄着面向未来的希望、勇气和那份愈发坚实的凝聚力。秋收的脚步越来越近,而靠山屯,已经做好了准备,要以更加丰硕的成果,迎接接下来的任何挑战。山风拂过,带来远山的气息,也带来了靠山屯愈发沉稳而有力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