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林舟的“共同富裕”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省委书记的问题,像一根无形的探针,刺向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深处。
“你,和我们江北省,真的准备好了吗?”
这声音不重,却让整个会议室的空气都为之凝滞。
准备好了吗?
一个简单的“是”,是狂妄,是无知。一个“不”字,则是退缩,是自我否定。
张维正的嘴角,已经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绝杀。林舟之前所有的慷慨陈词,都将被这个问题打回原形。你描绘的蓝图再美,可你连第一步的风险都无法承担,那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
李瑞的心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他感觉自己刚刚燃起的血液,正在一点点变凉。
苏晓的指尖在笔记本的边缘无意识地划过,她知道,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权谋和辩论的范畴,直指为政者的核心——担当。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林舟身上,这间代表着江北省最高权力的会议室,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考场,而林舟是唯一的考生。
林舟没有立刻回答。
他迎着省委书记那深邃如古井的目光,微微欠身,那是一种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也是一个战略家对主帅的敬意。
“书记,我想,‘准备’可能不是一个开关,按下去,就亮了。”林舟的声音平静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沉寂,“它更像是在黑暗中修路。我们不可能等路灯全部架好了再出发,我们只能一边摸索,一边架设,用我们自己,去照亮脚下的路。”
他的开场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我承认,我今天捅破的这层窗户纸,会让风雨灌进来。‘阳光政务’这扇门一旦打开,进来的不仅仅是阳光,还会有民众的质疑、不解,甚至怒火。政府的每一个瑕疵都会被放大,我们每一个决策者,都将站在聚光灯下,无所遁形。”
林舟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常委,坦诚得近乎赤裸。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雨,就永远不开窗。因为真正致命的,不是外面的风雨,而是屋子里不断积累的、足以让整栋房子都腐烂掉的湿气和霉菌。”
“苏晓同志提出的‘阳光政务’,是开窗,是换气。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吹风淋雨,而是为了让屋子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地呼吸。”
他的手轻轻地放在李瑞的肩膀上,李瑞浑身一震,那股力量让他瞬间镇定了下来。
“当民众看到,我们开窗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把最好的资源,通过李瑞同志设想的‘社会发展与公平保障基金’,精准地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送到春风小学那样的学校,送到那些看不起病的普通家庭里。当他们看到,政府的钱袋子,真正变成了他们生活的保障。您觉得,他们是会选择扔石头,还是会选择帮我们一起把窗户擦得更亮?”
林舟顿了顿,又将目光投向了会议室的一个角落,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那个正在家属院里调解纠纷的马叔。
“当然,这个过程一定会有摩擦,会有矛盾。楼上漏水,邻里吵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一个高度透明和剧烈变革的社会里,都可能被放大成群体事件的导火索。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减震器,一个润滑油。这就是马叔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基层调解’。用最朴素的人情、最接地气的办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它就像我们社会这部精密机器的无数个微小轴承,不起眼,却保证了整个机器的平稳运行。”
会议室里,已经有人开始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他们发现,林舟正在做的,不是为自己的“违规”行为进行辩护。他是在将今天发生的所有事——高新区的抗议、五十亿的挪用、春风小学的破败、张维正的发难——全部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巨大而清晰的图景。
“书记,各位领导。”
林舟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力量。
“一个敢于自我审视、公开透明的政府;一个致力于缩小差距、保障公平的财政体系;一个拥有强大自我修复能力、和谐稳定的社会基层。这三者,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个政策,而是支撑起一个未来社会的三根支柱。”
“而这三根支柱之上,所撑起的那个屋顶,我认为,它应该有一个名字——”
林舟一字一顿,声音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中。
“共同富裕。”
轰!
这两个字,像是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会议室里沉闷的空气。
如果说“阳光政务”只是让张维正等人感到棘手,那么“共同富裕”这四个字,则是直接将这场博弈的维度,拉升到了一个他们无法触及的、无可辩驳的政治高度。
张维正的脸色,在这一瞬间变得惨白。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在山脚下和人争论登山路线的村民,而对方却直接在山顶上,插上了一面代表着终极目标的旗帜。他所有的攻击,所有的算计,在这面旗帜下,都显得那么渺小、荒唐,甚至可笑。
反对“共同富裕”?谁敢?谁能?
“我们追求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把另一部分人远远甩在身后。不应该是高新园区里灯火辉煌,而几公里外的老城区却在风雨中飘摇。”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为这片土地付出了汗水的人,都能有尊严地分享发展的成果。是让王建国的儿子,和华兴科技高管的儿子,即便上不了同一所学校,也能拥有同样光明的未来。这,才是我理解的‘共同富裕’。”
林舟说完,再次向省委书记深深鞠躬。
“所以,回到您的问题。我们没有准备好,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人民,已经等了太久了。”
死寂。
长久的死寂。
针落可闻。
李瑞屏住呼吸,他看着林舟的背影,眼眶发热。他觉得,自己今天下午提出的那个“社会保障基金”的设想,就像一块粗糙的砖石,而林舟,却用这块砖石,和另外几块看似不相干的材料,搭建起了一座通往理想国度的宏伟桥梁。
苏晓手中的笔,不知何时已经停下。她看着林舟,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男人,第一次,她的心里除了敬佩,还生出了一丝近乎仰望的情绪。
一直像局外人一样吹着茶叶的省委副书记周源,放下了茶杯。杯子和桌面接触,发出一声清脆的轻响。他看着林舟,眼神里那炽热的光芒几乎不再掩饰,那是一种棋逢对手的兴奋,更是一种看到未来的激动。
最终,打破这片死寂的,是主位上省委书记的一声轻叹。
他靠在椅背上,一直交叉的十指松开了,轻轻地在桌面上敲击着,一下,两下,如同钟摆,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共同富裕……”他重复着这四个字,像是在品味,又像是在咀嚼。
他没有去看窘迫到几乎要钻到桌子底下的张维正,也没有再看任何人。他的目光,再次落回到了林舟的身上。
“五十亿的预算问题,到此为止。”省委书记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一锤定音的权威,“这件事,不是违规,是一次必要的‘压力测试’。测试出了我们制度的漏洞,也测试出了我们干部的担当。”
张维正的身体,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
“林舟同志。”
“到。”
“你开了一扇窗,指了一个方向,还给这个方向起了一个好名字。”省委书记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像鹰一样锁定了林舟,“但是,光有方向和名字还不够。从这里,到‘共同富裕’的彼岸,中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我需要一张海图。”
他身体微微前倾,整个会议室的重心都仿佛压在了他的身上。
“我给你一个任务。”
“请书记指示。”
“回去,写一份方案。一份关于我们江北省,如何作为试点,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综合性方案。”省委书记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分量,“不要空话,不要口号。我要看到具体的步骤,看到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矛盾要怎么解。”
“这份方案,我要亲自拿到省委常委会上讨论。如果通过,”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意味深长,“或许,还要拿给更高层级的同志们看一看。”
“江北省沉寂太久了,是时候,向全国,发出一声我们自己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