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在谨慎与冒险的钢丝上启动。第一步,是张默的“投石问路”。
目标选定为赵志强旗下“志远资本”近期正在大力推介的一个环保科技基金。该项目包装精美,宣称投资于前沿的废物处理技术,预期回报率高得诱人,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但在张默的“视野”中,这个项目的“风险阴影”浓重得几乎化不开——底层技术专利存在严重瑕疵,核心研发团队背景存疑,资金流向更是绕了无数个弯,最终的目的地隐约指向几个与赵志强关系暧昧的海外空壳公司。
这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前期模型,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投资者的回报,一旦资金链断裂或真相曝光,将血本无归。目前项目还处于早期募集阶段,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张默需要做的,是匿名释放出足够引起警觉、但又不会直接指向赵志强或暴露信息来源的“风险提示”。
他借用叶薇提供的、经过多重加密和跳转的匿名网络节点,伪装成一个匿名的“内部良知员工”,在几个专业的金融分析论坛和匿名的企业信息举报平台上,用极其技术化的语言,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
· 关于该环保基金核心专利的法律状态和有效性,是否存在未披露的纠纷?
· 核心研发团队主要成员在其他项目中是否有不良记录或关联交易嫌疑?
· 基金托管银行的选择是否过于冷门,是否存在资金监管上的潜在风险?
他没有给出结论,只是抛出了这些问题,并附上了一些经过处理的、看似从公开渠道截取、实则经过他“视野”筛选并暗示了矛盾点的数据片段。行文风格冷静、客观,像一个严谨的分析师发现了不合逻辑之处。
与此同时,叶薇则利用她的媒体资源,不动声色地将这些“匿名质疑”透露给了一两位以挖掘公司内幕闻名的财经自媒体人。她没有提供任何额外信息,只是“偶然”提到了论坛上这些有趣的讨论。
石子投入水中。
起初,波澜不惊。金融世界每天充斥着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这几条匿名的质疑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
张默和叶薇在安全屋内密切关注着动向。张默能力的“视野”持续聚焦于赵志强及其相关势力的“风险结构”变化。他能模糊地感觉到,在信息释放后的几个小时内,赵志强核心圈层,尤其是负责该基金运作的几个高管身上,那种【从容】的阴影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扰动】。很轻微,像是平静湖面被微风拂过的一道涟漪。
然而,一天后,涟漪开始扩大。
那几位被叶薇“提醒”过的自媒体人,显然具备猎犬般的嗅觉。他们开始自主深挖张默提出的那些问题。很快,更多的疑点被挖掘出来:专利文件中的模糊条款、研发团队成员履历的前后矛盾、托管银行与赵志强其他产业若隐若现的关联……
几篇带着明显质疑倾向的分析文章开始在小范围内流传。虽然尚未形成舆论风暴,但足以引起一部分谨慎投资者的警惕。
就在这时,张默的“视野”捕捉到了第一个明确的信号!
负责该环保基金日常运营的一名赵志强亲信,身上原本稳定的【执行】阴影,突然混合进了一丝明显的【焦虑】和【急于沟通】的情绪!他频繁地查看手机,似乎在等待什么指示,并且与恒业咨询的李明有过一次短暂而紧张的通话!
“鱼咬钩了。”张默对叶薇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锐利,“压力开始传导。李明那边,应该也感受到了一些。”
叶薇立刻检查了她监控的李明相关渠道的信息流。“李明的一个秘密海外账户,在昨天下午有一笔异常的资金转出,金额不大,但操作很匆忙。看来你的‘石子’,确实让他坐不住了。”
初步目标达成。他们成功地制造了一丝不确定性,扰乱了赵志强阵营的节奏,并间接向李明施加了压力。
但危险也随之而来。
张默的“视野”在持续监控中,隐约感觉到一股冰冷的、带着【追溯】和【分析】意图的阴影,开始扫描网络上的那些匿名质疑和信息流。这阴影的感觉他很熟悉——是“烛龙”的风格!他们在试图定位信息来源!
“烛龙出手了。”张默沉声警告,“他们在清理痕迹,追踪我们。”
叶薇脸色一凝,立刻操作电脑,切断了之前使用的几个匿名节点,清除了所有临时数据。“反应比预想的快。看来赵志强对‘先知’计划的依赖,比我们估计的还要深,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立刻触发烛龙的防御机制。”
第一次试探,虽然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也暴露了他们行动必须更加隐秘和迅速。
“是时候接触李明了。”叶薇看向张默,“压力已经给到,我们需要在他被彻底‘安抚’或‘处理’掉之前,把他争取过来,或者至少,从他那里拿到关键证据。”
张默点了点头。他的“视野”扫过脑海中关于李明的信息碎片。那团代表【心虚】和【压力】的阴影正在变得更加浓郁和混乱。
“他现在的状态很不稳定,是机会。但接触方式必须万无一失,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投石问路,已见涟漪。
接下来,是要亲自下场,在那浑水中,摸鱼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