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沈家老宅那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上,挂着一对黄铜门环,铸成狻猊(suān ni,龙九子之一,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或门环)首形,年代久远,色泽暗沉,却依旧威严。
这对门环,据说是明朝时一位途经此地的游方道士所赠,言明能镇宅辟邪,护佑沈家安宁。
祖训代代相传:门环叩响,三轻一重,是为自家人;若闻杂乱无序,或夜半急叩,切勿应声,更不可擅开。
老宅如今只住着我太奶奶和负责照料她的本家侄媳。
太奶奶年近百岁,耳背眼花,但关于门环的规矩,她记得比谁都清楚。
她常说,这对门环有灵性,认得沈家血脉的气味,也挡过不少“不请自来”的东西。
那年我十六,父母外出务工,暑假被送回老宅陪太奶奶。
少年心性,对这类玄乎其玄的老规矩,自是半信半疑。
只觉得那对门环冰冷沉重,叩击时发出的“铛铛”声在空旷的老宅里回荡,有些瘆人。
一个闷热的夏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老宅年久失修,有几处开始漏雨。
我和堂婶忙着用盆桶接水,忙乱到半夜。
太奶奶早已睡下。
就在雨势稍歇,我们准备歇口气时,大门口突然传来了“叩、叩、叩”的敲门声。
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雨夜里格外清晰。
堂婶愣了一下,侧耳倾听。
不是三轻一重,是连续、平缓、带着某种特定节奏的叩击。
“谁啊?这么大半夜的?”
堂婶扬声问道,有些警惕。
门外没有回应,只有那持续不断的、平缓的叩门声,不疾不徐,像是某种固执的提醒。
我凑到门缝边,想往外看,却被堂婶一把拉住:
“别凑近!你太奶奶说过,这种时候,不明不白的敲门声,不能应,更不能看!”
她拉着我退回堂屋,脸色有些发白。
那叩门声依旧响着,像敲在人心上,让人莫名烦躁又有一丝恐惧。
“可能是风刮的?或者……是过路的想避雨?”
我试图找个合理的解释。
堂婶摇摇头,指了指窗外:“你看那槐树枝,动都不动,哪来的风?再说,这荒村野岭的,又是这个时辰,哪来的过路人?”
的确,雨后的夜晚死寂一片,连蛙鸣都听不见。
那叩门声便显得越发突兀诡异。
我们僵在堂屋里,不敢出声,也不敢去睡。
那叩门声持续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终于停了。
我和堂婶松了口气,以为没事了。
正准备回房,那声音却又响了起来!
这一次,不再是平缓的叩击,而是变得急促、杂乱,像是有人用指甲在疯狂地抓挠门板,发出“刺啦刺啦”的噪音,听得人牙酸。
“来了……不干净的东西……”
堂婶声音发颤,死死攥着我的手。
就在这时,睡在里屋的太奶奶不知何时醒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她浑浊的眼睛此刻却异常清明,死死盯着那扇大门。
“是‘拍门鬼’……”太奶奶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怨气引来的孤魂,找不到归宿,想找个替身或者借个屋檐躲阴差……不能理它,更不能让它进来!”
她让我们赶紧把堂屋的灯都点上,又让我去她屋里取来一小包用红布裹着的、散发着奇异香气的粉末(后来才知道是混合了朱砂、雄黄和香炉灰的“驱邪粉”),示意堂婶撒在门槛和内门缝下。
那抓挠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急,还夹杂着低低的、像是呜咽又像是咒骂的含糊声音。
门板开始轻微震动,仿佛外面有什么东西正用力撞击。
我吓得心怦怦直跳,紧紧挨着堂婶。
太奶奶却异常镇定,她走到大门前,并非靠近,而是隔着几步远,抬起枯瘦的手,虚按在门上,口中念念有词,是一些晦涩难懂的音节。
说也奇怪,在她念诵之后,门板的震动似乎减轻了些,但那抓挠声和呜咽声却更加凄厉刺耳。
突然,那对一直沉默的黄铜狻猊门环,毫无征兆地自己轻微震动起来,发出“嗡嗡”的低鸣!
紧接着,门环中央,那狻猊张开的嘴巴里,似乎有极其微弱的、淡金色的光芒一闪而逝!
就在金光闪过的瞬间,门外猛地传来一声尖锐痛苦的嘶嚎!
那抓挠声和撞击声戛然而止。
一切重归死寂。
我们屏住呼吸,等了很久,门外再无声响。
只有雨滴从屋檐落下的“嘀嗒”声。
太奶奶长长舒了口气,身体晃了一下,差点摔倒,被堂婶连忙扶住。
她疲惫地摆摆手:“走了……被门环的灵光惊走了……”
第二天天亮,我们壮着胆子打开门。
门外空无一物,只有湿漉漉的地面和几片被风雨打落的树叶。
然而,在朱漆大门的下半部分,我们惊恐地发现,竟然留下了几道清晰的、深可见木纹的抓痕!
那抓痕绝非猫狗所能为,更像是某种尖锐的、带着怨毒力量的东西留下的。
自那以后,我对老宅的那对门环彻底改观,再不敢轻视祖辈传下的规矩。
太奶奶说,那对门环不仅是装饰,更是与老宅共存亡的守护灵,它们吸收香火念力,也吞噬试图闯入的邪祟,守护着沈家一方安宁。
但也告诫我们,它们的庇护有限,且与沈家血脉气运相连,若后代不肖,德行有亏,或者主动破坏规矩,它们的灵性也会减弱,甚至反噬。
后来老宅拆迁,那对门环被父亲郑重取下,供奉在城里的新家神龛上,依旧享受着沈家的香火。
只是不知,离开了那沉淀了数百年气息的老宅,这对守护灵,是否还能如从前一般,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它的后人,挡下那不明不白的“叩门声”。
而那夜门外的抓挠与嘶嚎,成了我记忆中无法磨灭的印记,时刻提醒着我,有些古老的禁忌,并非空穴来风。
门内门外,有时隔着的,不仅是空间,更是阴阳与安危的界限。
那一声声叩响,或许不只是敲在门上,更是在叩问人心深处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