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基上空,仿佛有无形的漩涡在缓缓转动,吸纳着四方汇聚而来的某种“势”。那并非单纯的煞气或灵气,而是一种更加抽象、更加宏大的力量——民心、权柄、地脉、天时,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而这座初具雏形的台基,便是网中的核心节点。
林辞强行压下心中的震撼,将大部分心神从对台基奥秘的感知中收回,只留一丝警惕,如同蛛网般散布四周,重点关注着那名青衣老道。方才那阴冷的目光与一闪而逝的杀意,绝非错觉。
曹操似乎并未察觉这暗中的交锋,他兴致勃勃地向众人讲解着铜雀台未来的宏伟蓝图,言语间充满了开创基业的豪情与自信。那枚系于他腰间的铜雀配饰,在靠近台基后,光泽似乎都温润了几分,与台基深处那沉睡的磅礴力量遥相呼应。
“此台建成之日,当铸大铜雀于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曹操遥指台基上方,意气风发。
众宾客纷纷附和称赞,文士们引经据典,颂扬此台必将成为文治武功的象征;方士们则大谈此台契合星象,凝聚地气,乃祥瑞之兆。那青衣老道也夹杂在人群中,偶尔开口,所言皆是迎合之词,但其眼神深处,却始终藏着一丝冰冷的审视,尤其在目光扫过台基某些特定方位,以及……不经意间掠过林辞时。
林辞不动声色,缓步沿着台基边缘行走,仿佛也在欣赏这宏伟工程。他刻意收敛了自身气息,使得玉玺与玉佩的共鸣降至最低,避免过度刺激那老道,同时也更方便他暗中观察。
随着角度的变换,在玉玺的辅助感知下,他发现了更多细节。这台基的构建,绝非随意夯土而成。其内部,似乎嵌入了某些特殊的石材,排列方式隐隐符合某种古老的阵法。一些关键节点处,泥土的颜色也与周围略有不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暗红,仿佛混合了某种……祭品的气息?
而且,他注意到,那青衣老道看似随意站立的位置,恰好是台基能量脉络的一个次要交汇点。其双脚看似自然踩踏地面,实则暗合某种步罡,一丝极其微弱的、与黑衣人同源但更为精纯的阴冷气息,正试图如同细针般,悄无声息地刺入台基的能量脉络,并非破坏,更像是在……寄生或篡改!
他们在试图影响甚至窃取铜雀台汇聚的气运!
这个发现让林辞心中寒意更盛。这伙人不仅手段诡异,所图更是惊人!他们并非要直接摧毁曹操的势力,而是要釜底抽薪,染指其根基!
就在这时,郭嘉不知何时走到了林辞身边,手中把玩着一枚玉珏,目光也落在台基上,似是无意地轻声道:“台起之日,百鸟来朝,诚为佳话。只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难免会混进几只……不祥之物。”
林辞心中一动,知道郭嘉也察觉到了异常,至少是察觉到了那青衣老道的不对劲。他微微颔首,低声道:“奉孝先生所言极是。筑台聚气,本是好事,然根基若不净,恐为他人做嫁衣。”
郭嘉眼中闪过一丝锐光,随即又化为那副慵懒的笑意:“是啊,所以这看家护院、驱虫除秽的活儿,可得仔细些。”他话中有话,显然意有所指。
两人的低声交谈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参观持续了约莫半个时辰,曹操便率领众人返回水榭继续宴饮。
接下来的宴会,林辞更加留意那青衣老道。发现他与席间另一位颇有名气的方士,名为左慈的,似乎有些不对付,两人虽未直接冲突,但言谈间隐有机锋。左慈行为狂放,言语诙谐,时常戏弄曹操,而那青衣老道则显得阴沉刻板许多。
宴会结束后,林辞回到府邸,立刻将今日所见在脑海中细细梳理。
铜雀台是气运汇聚之关键。
青衣老道及其背后势力,正在试图暗中篡改或窃取这股力量。
郭嘉已然察觉,并隐晦地提醒了自己。
曹操本人,或许知晓铜雀的神异,但对台基下的暗流,未必全然清楚。
左慈等方士与那青衣老道,并非一路。
“必须尽快弄清那老道的底细,以及他们具体的手段。”林辞暗下决心。被动防御绝非良策,他需要主动出击。
他想了想,取出一枚普通的玉佩(并非夏侯承那半块),以指为笔,凝聚一丝极其精纯的玉玺能量,在其中缓缓刻画起来。他并非布置攻击或防御阵法,而是刻画了一个极其精巧的“溯源灵引”。此引无形无质,极难察觉,一旦被特定的能量(如那阴冷气息)触发,便能追溯其源头,并向他反馈信息。
次日,林辞以“观摩学习”为名,再次前往铜雀台基址。凭借曹操给予的便利,他得以在工役的陪同下,较为自由地在台基外围活动。他借着查看石材、询问工法的机会,悄然将那枚刻画了“溯源灵引”的玉佩,埋在了昨日感知到青衣老道暗中做手脚的那个能量节点附近。
做完这一切,他若无其事地离开。
接下来几日,林辞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在府中静修,同时通过玉玺遥遥感应着那枚“灵引”玉佩的状态。他如同一个耐心的渔夫,布下了饵,静待鱼儿触碰。
许都的白天,依旧是一片歌舞升平,庆祝着北方的胜利。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下,围绕着铜雀台的暗流,愈发汹涌。
第三日深夜,万籁俱寂。
正在打坐的林辞,猛地睁开了双眼!
怀中玉玺传来清晰的波动——那枚“溯源灵引”玉佩,被触动了!一股阴冷、诡谲、带着掠夺与腐朽意蕴的能量,如同预期的毒蛇,触碰了灵引!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