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冷漠的神情:“华人?你说的是那些劳工?他们都在种植园里干活呢。这里是英属殖民地,主要种植烟草和棉花。你不是想找差事吗?正好,种植园里缺人手,你可以去那里干活。”
朱慈兴大惊失色:“干活?我是来寻找机会的,不是来当劳工的!你不是说要给我安排差事吗?”
约翰冷笑一声:“差事就是干活!你以为我们为什么要带你过来?我们是奴隶贩子,专门从东方骗劳工到这里来。你现在已经到了这里,就别想再回去了!”
旁边的汤姆和彼得也围了上来,手里拿着木棍,恶狠狠地盯着朱慈兴。朱慈兴这才明白,自己被骗了!他又惊又怒,伸手去摸腰间的匕首,却发现匕首早已被人偷走——想必是在他晕船的时候,被约翰的人拿走了。
“你们这群骗子!”朱慈兴怒吼着,朝着约翰冲了过去。可他伤势未愈,又经过三个月的颠簸,身体早已虚弱不堪,没跑两步就被彼得一脚踹倒在地。
约翰蹲下身,拍了拍朱慈兴的脸,语气轻蔑:“别挣扎了,在这里,你们这些东方人就是奴隶。乖乖去种植园干活,或许还能活几年。若是敢反抗,就把你扔去喂鳄鱼!”
说完,他对着远处喊了一声,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黑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铁链。他们将朱慈兴的手和脚都绑上,然后牵着他,朝着远处的种植园走去。
朱慈兴被铁链拖着,膝盖磨在粗糙的地面上,渗出了血。他看着眼前荒凉的景象,心中充满了绝望。他想起了林月、苏景渊和程寨主,想起了自己复明的誓言,可现在,他却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奴隶,被困在遥远的海外,连报仇的机会都没有。
“朕不甘心!”朱慈兴仰天大吼,声音在空旷的沙滩上回荡,却只引来黑人守卫的一顿鞭打。
很快,朱慈兴被带到了一处种植园。种植园里种满了烟草,一眼望不到边。许多劳工在地里劳作,他们有的是华人,有的是黑人,都被铁链绑着,身后站着拿着鞭子的监工。看到朱慈兴,他们眼中没有惊讶,只有麻木——显然,像他这样被骗来的人,还有很多。
监工将朱慈兴的铁链和其他人的连在一起,然后扔给他一把锄头:“明天天亮就开始干活,若是敢偷懒,就抽你十鞭子!”
朱慈兴坐在地上,看着手中的锄头,又看了看远处高耸的铁丝网——那是用来防止劳工逃跑的。他知道,想要从这里逃出去,难如登天。可他没有放弃,他想起了崇祯皇帝的坚韧,想起了隆武帝的壮烈,心中的火焰又重新燃起。
“朕不能就这么认输,”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算被困在这里,朕也要想办法逃出去。总有一天,朕要回到大明,杀了多尔衮,为那些牺牲的人报仇!”
第二天一早,朱慈兴就被监工的鞭子叫醒,开始在烟草地里干活。太阳毒辣,晒得他头晕眼花,锄头沉重,没挖几下,他的手就磨出了水泡。可他不敢停下,一旦停下,监工的鞭子就会落在他身上。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叫陈三的华人劳工。陈三看起来有五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他看到朱慈兴面生,低声问道:“你是新来的?也是被洋人骗来的?”
朱慈兴点了点头,声音沙哑:“是啊,他们说这里有机会,没想到是个骗局。”
陈三叹了口气:“唉,我们都是苦命人。我是三年前被骗来的,本来在福建做生意,结果被一个洋人骗到这里,当了三年的奴隶。”他看了看四周,确认监工不在,又低声道:“这里的日子不是人过的,很多人都想逃出去,可都失败了。上个月,有个年轻人想爬铁丝网,结果被洋人开枪打死了。”
朱慈兴心中一沉,问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比如联络其他华人,一起反抗?”
陈三摇了摇头:“难啊。这里的华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福建人,有的是广东人,还有的是江南人,彼此之间不熟悉,而且洋人看得很紧,根本没有机会联络。再说,我们没有武器,就算反抗,也打不过拿着枪的洋人。”
朱慈兴沉默了。他知道陈三说的是实话,可他不想放弃。他想起了自己腰间的玉佩,那是“文渊阁”的信物,或许在这里能遇到认识玉佩的人?于是他趁着没人注意,悄悄掀起衣服,露出了玉佩的一角。
陈三看到玉佩,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一把抓住朱慈兴的手,声音激动:“你……你这玉佩是哪里来的?”
朱慈兴心中一动,连忙道:“这是文渊阁的信物,文渊阁是反清复明的组织。你认识这玉佩?”
陈三点了点头,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认识!我以前是文渊阁在福建的暗桩,负责传递情报。三年前,我被洋人骗来这里,还以为再也见不到组织的人了!没想到今天能遇到你!”
朱慈兴又惊又喜:“太好了!陈大哥,你知道怎么从这里逃出去吗?我们必须逃出去,才能继续复明的大业!”
陈三压低声音,说道:“我知道一条小路,是去年一个水手告诉我的。沿着种植园后面的小河,一直往南走,大概走十天,就能到达一个叫‘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那里有荷兰人的据点,也有很多华人商人,或许能找到回国的船。只是那条路很危险,一路上有野兽,还有洋人的巡逻队。”
朱慈兴坚定地说:“再危险,我也要去!陈大哥,你愿意跟我一起逃吗?”
陈三犹豫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我愿意!在这里待下去,迟早也是死,不如拼一把!我们可以再找几个可靠的华人,一起逃出去,人多力量大。”
接下来的几天,朱慈兴和陈三悄悄联络了几个可靠的华人劳工——有以前当过明军士兵的李二,有会医术的王大夫,还有擅长划船的张五。他们都是被洋人骗来的,早就想逃离这里,听到有机会,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们约定在三天后的晚上逃跑。白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干活,暗中积攒体力,还偷偷藏了一些干粮和水。朱慈兴将“文渊阁”玉佩交给陈三保管,自己则偷偷观察监工的动向,记住他们换班的时间。
终于,到了约定的日子。晚上,等监工都睡熟了,朱慈兴和陈三等人悄悄解开了铁链——李二以前当过铁匠,会开锁,早就配好了钥匙。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种植园,避开巡逻的洋人,来到了后面的小河边。
张五找了一艘小船,几个人迅速跳上船,张五拿起船桨,用力划了起来。小船在黑暗中顺着河流前进,身后的种植园渐渐远去,他们终于逃出了那个地狱般的地方。
可他们不敢放松警惕,因为他们知道,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危险在等着他们。朱慈兴站在船头,看着远处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只要他们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们能回到大明,完成那些牺牲者的遗愿。
小船顺着河流,朝着南方驶去。夜色深沉,星光点点,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复明之路虽然更加遥远,但朱慈兴知道,他的战斗,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