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彻底笼罩太原,总部机关大楼的会议室里却依旧灯火通明。
长条会议桌被擦拭得锃亮,桌上摆着刚泡好的热茶,袅袅热气顺着灯光向上飘。
彭老总、左副参谋长、刘司令员、邓政委、聂司令员坐在主位,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们依次落座,每个人面前都放着笔记本和钢笔,眼神里满是期待
下午观摩完独立纵队的多兵种训练,他们早已对曾夏勇口中的 “新战法” 充满好奇,此刻正等着听更深入的讲解。
曾夏勇坐在会议桌一侧,面前摊着几张手绘的作战示意图,手指轻轻按在图纸上,待会议室彻底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口:“各位首长、同志们,下午大家看了我们独立纵队的训练,应该能感受到多兵种配合的优势。今晚想跟大家聊聊‘合成部队’的概念 —— 这是我们在实战中总结出的作战模式,也是接下来各部队换装后,提升战斗力的关键。”
他顿了顿,拿起笔在示意图上圈出 “步兵、装甲、炮兵、防空、工兵、防化、保障” 几个关键词:“所谓合成部队,核心就是把这些原本分散的兵种模块,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前咱们打仗,步兵是步兵、炮兵是炮兵,各打各的 —— 步兵冲锋时,炮兵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开火;装甲部队推进时,防空部队跟不上掩护,很容易被日军抓住漏洞。”
“但合成部队不一样。” 曾夏勇的笔在图纸上画出一条整合的箭头,
“当这些兵种模块拧成一股绳,就能适应各种战场环境:平原作战,装甲部队冲在前面,炮兵提供火力覆盖,防空部队防备敌机偷袭;山地作战,步兵带着工兵开辟道路,防化部队排查毒区,保障部队随时补给 —— 不管遇到什么威胁,都能快速应对,不用再等其他部队支援。”
他指着示意图上的 “通讯系统” 标识,加重语气:“更关键的是,咱们有先进的加密通讯系统。战场信息能实时共享 —— 步兵发现日军碉堡,坐标能立刻传到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防空部队发现敌机,预警信号能同步到所有作战单元。以前靠通讯员跑断腿才能传递的消息,现在一秒钟就能传遍整个战场,真正实现‘高效协同、精准打击’。”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钢笔在纸上划过的 “沙沙” 声。
聂司令员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关键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若有所思地说:“夏勇同志,你这‘合成部队’的想法,确实颠覆了咱们以前的作战思路。以前咱们总说‘协同作战’,但实际上还是各兵种各自为战,就像上次大同战役的北线白登河阻击,我们的步兵被日军坦克压制,想叫炮兵支援,通讯员跑了三趟才把消息传到,炮火打下来的时候,日军的坦克早就突破了我们的防线。要是早有这合成部队,步兵直接能叫炮兵支援,也不会吃那亏!”
“聂司令员说得对!” 晋察冀野战军 3 纵的司令员立刻附和,
“我们上次打大同,步兵攻到日军阵地前,才发现对面有暗堡,想叫工兵来爆破,等工兵赶到,日军已经增援上来了。要是合成部队,步兵身边就跟着工兵,发现暗堡直接就能处理,哪会给日军增援的机会!”
曾夏勇点头,接着讲解编制改革:“要实现合成作战,编制改革是基础。咱们传统的‘师 - 旅 - 团 - 营’架构,看似层级分明,实则有不少问题 —— 兵种协同要跨好几个层级,团里的事要请示旅部,旅部要等师部批复,一层一层下来,战场响应速度太慢;而且基层部队比如团、营,往往只有单一兵种,独立作战能力很弱,一旦跟上级失去联系,很容易陷入被动。”
他指着另一张编制示意图,语气坚定:“所以我们独立纵队采用‘纵队 - 旅 - 营’三级架构。经过实战检验,这种架构能把指挥效率提升 50% —— 纵队直接对接旅,旅直接指挥营,减少中间环节。更重要的是,每个合成旅都配齐了步兵、装甲、炮兵、防空、工兵、防化、保障等所有兵种模块,既能单独承担作战任务,比如防守一座城市、进攻一个据点;也能和其他合成旅快速协同,组成更大的作战集群。”
“当然,各部队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 曾夏勇话锋一转,
“除了‘纵队 - 旅 - 营’架构,我们还建议部分部队可以采用‘纵队 - 师 - 团 - 营’架构 —— 虽然多了‘师’这一层,但考虑到有些部队刚整编,老兵多、传统编制习惯深,保留师级建制能更好地过渡。关键不是层级多少,而是要让每个基层作战单元,都具备多兵种协同的能力。”
晋冀鲁豫野战军 4 纵的陈司令皱着眉,提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问号:“夏勇同志,我有个疑问。要是采用‘纵队 - 旅 - 营’架构,旅级单位的担子会不会太重?一个旅要管这么多兵种,指挥员能不能统筹得过来?以前咱们旅里只管步兵,现在要加装甲、炮兵、防空,怕是得花不少时间适应。”
“陈司令这个问题提得好。” 曾夏勇笑着回应,
“这也是我们一开始担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每个合成旅都设立了‘兵种协调办公室’,专门负责各兵种的协同调度;而且旅级指挥员都会在军事学院接受专项培训,学习多兵种指挥技巧 —— 就像你们 4 纵的 771 团、772 团,去年在黑云山接受换装训练时,团里的干部也怕管不好装甲兵,结果经过两个月培训,现在跟装甲部队配合得比谁都默契。”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实指挥员的适应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关键是让他们亲眼看到合成作战的优势 —— 以前要几个旅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一个合成旅就能搞定;以前要付出巨大伤亡才能拿下的阵地,现在靠多兵种协同,伤亡能减少三分之二。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指挥员们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适应。”
接下来,曾夏勇把话题聚焦到 “协同作战流程” 上,这也是在场所有指挥员最关心的问题。
“如何让协同作战落地,比概念更重要。我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例子。” 曾夏勇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
“以前咱们按传统架构作战,假设一个步兵团下辖的步兵连,在冲锋时遇到日军碉堡,需要炮火支援。流程是这样的:步兵连先向团部请示,团部接到消息后,再向旅部或师部汇报,师部或旅部要核实情况,再协调炮兵部队,最后炮兵才能开火 —— 咱们现在说起来只要十几秒,但在实际战场中,最快也要十五分钟。”
他加重语气,眼神扫过在场众人:“十五分钟是什么概念?日军的援兵可能已经赶到,碉堡里的机枪可能已经打死我们几十名战士,甚至咱们的冲锋队形都可能被打散。更别说通讯会中断,消息传不出去,步兵连只能硬着头皮冲锋,白白牺牲!”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不少司令员都想起了以往作战时的无奈 —— 晋西军区的贺司令员攥紧了拳头,低声说道:“去年晋西清剿,我们一个步兵营被日军困在山坳里,需要直属炮兵支援,结果通讯一直有问题,消息传了半个小时才到旅部,等炮兵赶到,营里已经牺牲了四十多个同志……”
曾夏勇轻轻点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沉重:“这就是传统架构的弊端。但要是换成合成旅的架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他重新拿起笔,在示意图上画出一条简化的流程线:“一个合成旅下辖的合成营,在作战时遇到日军碉堡,需要炮火支援,营长直接通过加密通讯呼叫旅部炮兵营 —— 旅部炮兵营接到指令,五分钟内就能开火。要是旅部的炮火不够,营长还能直接呼叫纵队直属的炮兵旅,不用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十分钟内就能得到火力支援。”
“这么快?” 晋察冀野战军 2 纵的司令员忍不住插话,
“不用请示旅部、纵队的指挥员吗?直接呼叫就能开火?”
“对,直接呼叫。”
曾夏勇肯定地说,“我们在每个合成营都配备了‘火力协调员’,他们熟悉各种火炮的射程、弹药类型,能根据战场情况,精准判断需要什么样的火力支援。只要符合火力使用规范,不用层层请示 ——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等请示完,机会早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