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夫人的咖啡香气尚未在冰冷的办公室内完全散去,那份关于“世界衬衫工厂”的蓝图已在帝国官僚系统的齿轮中开始转动。移民安置点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叙拉古沿海平原和废弃矿区边缘建立起来,简陋但有序。第一批缝纫机的嗡鸣声开始在临时厂房里响起,为帝国士兵和平民生产着最基础的棉布衬衫——这只是开始。
我的目光早已越过这些初级的纺织品。棉花依赖进口,受制于天气和国际市场,运输成本高昂。帝国庞大的需求,尤其是军需(更耐磨、更易保养的军服、降落伞、帐篷)和重建所需(绳索、工业滤布、轮胎帘子线),需要一个更稳定、更可控、更具战略纵深的原料来源。
“元帅,这是帝国科学院提交的初步评估报告。”副官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放在我桌上,标题是《基于生物质原料的合成纤维(尼龙类)可行性研究——以叙拉古资源禀赋为基准》。
我快速翻阅着。报告的核心正是那份技术路线表,它像一张藏宝图,指向帝国工业的新边疆。
尼龙类型 关键单体 非石油合成路径
尼龙11 11氨基十一烷酸 蓖麻油裂解 → 化学转化
尼龙610 癸二酸 + 己二胺 蓖麻油裂解制癸二酸 + 生物基己二胺
尼龙66 己二酸 + 己二胺 葡萄糖发酵制己二酸 + 生物基己二胺
尼龙5x 赖氨酸衍生物 微生物发酵葡萄糖制戊二胺(如尼龙54)
“没有石油……”我低声自语,手指重重敲在“葡萄糖发酵”和“蓖麻油裂解”上,“那就向土地要!向植物要!”
叙拉古,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拥有重建帝国工业所需的另一种“黑金”——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湿热平原和河谷地带,是种植甘蔗、甜菜(高糖分,用于发酵制葡萄糖)以及蓖麻的理想之地。北线战争结束带来的大量劳动力,正好可以投入这场新的“种植战役”。
“启动‘基石计划’。”我对副官下令,“选址:卡塔尼亚河谷下游。理由:临近港口便于原料(初期可能需要进口部分菌种和催化剂)和成品运输,有河流提供水源和初步水力发电潜力,土地相对平整,地质稳定。征用河谷两侧适宜土地,优先种植甜菜和蓖麻。同步建设大型发酵工厂和裂解、聚合工厂。”
命令下达,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向和平建设转型,但效率依然惊人。工程兵部队开进河谷,平整土地,铺设铁轨支线。来自帝国本土和莱塔尼亚的技术专家(其中不乏被“邀请”或“说服”的前战败国科学家)在荷枪实弹的卫兵“保护”下,开始设计图纸。巨大的发酵罐、裂解塔、高压聚合釜的设计蓝图被反复修改,以适应技术水平和叙拉古的实际情况——这意味着更多的蒸汽动力、更粗犷的管道、更依赖人工监控的复杂流程。
技术攻坚是另一条战线,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剿灭残匪。
葡萄糖发酵制己二酸: 这是尼龙66的关键。帝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精英被整体“搬迁”到叙拉古前线。实验室里日夜灯火通明,筛选、诱变、培育能够高效将葡萄糖转化为己二酸的菌株。失败的报告堆积如山,有毒的副产物曾让半个实验室陷入瘫痪。进度报告上频繁出现的“菌种活性不足”、“转化率低下”、“杂质分离困难”像一根根刺,扎在我的耐心上。
生物基己二胺: 另一条腿。传统的己二胺生产依赖苯(来自煤焦油),但帝国本土的煤化工根本没有。报告中的“生物基”路径指向了赖氨酸发酵衍生。这又是一场与微生物的战争,需要找到或创造出能将糖高效转化为特定氨基酸,再经过复杂化学转化得到己二胺的路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和挑战。
蓖麻油路线: 作为备用和补充方案,尼龙11和610的蓖麻油裂解技术相对成熟一些,但大规模裂解、提纯癸二酸以及后续的化学转化步骤,在无石油溶剂和高级催化剂的条件下,效率低、成本高、污染大。工程师们不得不设计庞大而笨重的回收系统,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混合着蓖麻油和化学品的奇特气味。
“元帅,科学院那边……又吵起来了。”副官小心翼翼地汇报,“发酵组和化学转化组互相指责对方拖后腿。发酵组说化学提纯工艺太粗糙,毁了他们的中间产物;化学组说发酵液杂质太多,像一锅发霉的糖浆,根本没法用。”
我走到巨大的工厂沙盘前,看着那些象征反应罐和管道的微缩模型。“告诉他们,”我的声音没有起伏,“我不管他们是互相指责还是互相拥抱。我要的是结果。帝国需要尼龙,叙拉古需要这座工厂。三个月内,我要看到第一条实验生产线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的纤维原液。做不到……”我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沙盘旁插着的代表工程进度的小旗,“就让他们自己去和那些在荒野里啃沙子的残匪作伴,体验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技术瓶颈’。”
压力是最好的催化剂。在“体验荒野”的威胁和帝国勋章的诱惑下,争吵的科学家们被迫坐在一起,实验室和车间之间的隔阂被强行打破。来自帝国军械总局的材料工程师(他们擅长在简陋条件下解决问题)也被调来支援。他们用战地维修的思路改造设备:用多层陶瓷过滤代替昂贵的精密滤膜;用分段、多级结晶来提纯己二酸;设计了一套基于蒸汽喷射的复杂回收系统来处理化学转化中的废气废液。
与此同时,河谷两岸的田野里,甜菜和蓖麻在帝国农艺师黍的指导下(以及移民劳工的汗水浇灌下)茁壮成长。第一批收获的甜菜被送入新建的粗糖厂,产出的糖蜜直接泵入发酵车间。巨大的木质发酵罐(内衬耐腐蚀金属)开始轰鸣,空气中弥漫着酵母发酵特有的微酸气味,混合着化学车间传来的更刺鼻的味道。
剿匪的“狼群”也没有闲着。几支盘踞在通往卡塔尼亚河谷要道上的匪帮被陆地战舰的副炮彻底抹去。查狄伦号那令人胆寒的钢铁身躯偶尔会出现在工厂建设工地附近,掠过时巨大的轰鸣声,既是对潜在破坏者的威慑,也是对建设者们无声的催促——帝国在看着,元帅在看着。
三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天,在弥漫着各种奇异气味、管道轰鸣震耳欲聋的中央控制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条缓缓流出的、粘稠如蜂蜜般的淡黄色液体上。它被导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纺丝头,在凝固浴中拉伸、冷却……
技术主管,一位头发花白、眼窝深陷的帝国科学院院士,用颤抖的手捻起一缕初步干燥后的、闪着奇异光泽的白色丝线。他用力拉扯,丝线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弹性。
“元帅……”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初步测试……强度、韧性……符合尼龙66的理论预期!我们……我们成功了!”
我接过那缕丝线。它很轻,却仿佛有千钧之重。这不是普通的线,这是用帝国的意志、科学家的智慧、工人的汗水,以及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和微生物的力量,共同编织出的第一根“新秩序”之线。它将被织成降落伞,让帝国的空降兵安全着陆;织成耐磨的军服,包裹着帝国的士兵;织成坚固的绳索,捆绑起帝国的货物;最终,或许也能织成舒适的衬衫,穿在帝国的子民身上。
窗外,卡塔尼亚河谷的巨大工地在夕阳下延伸,钢铁的骨架正在覆盖大地。发酵罐的蒸汽与化学车间的烟雾在天空中交织,形成一片奇特的云霭。缝纫机的嗡嗡声从远处的成衣厂传来,与工地的打桩声、蒸汽机的嘶鸣、以及实验室里偶尔传出的欢呼或叹息,共同奏响了一曲属于叙拉古、属于帝国新时代的、混杂着希望与艰辛的工业交响。
威慑,从未停止。而建设,已经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塑造着帝国的未来。这缕白色的丝线,就是新战场上的第一面胜利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