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回到天工院,凌云立刻召集核心人员。
“他们不是怕铁线引雷吗?”凌云嘴角带着一丝冷峭,“那我们就告诉他们,雷,非但不可怕,甚至可以被‘驯服’!”
他铺开图纸,开始讲解避雷针的设计原理:利用尖端放电效应,在建筑物或线路沿线设立更高的金属杆,主动引导雷电流入大地,从而保护下方的设施。
“我们要在南京城墙四角、钟山观测台、以及电报线路的关键节点,尤其是那些跨越空旷地带的地方,设立这种‘引雷杆’!”凌云斩钉截铁,“不仅要建,还要大张旗鼓地建,让所有人都看到!”
这一举动实在是风险极高啊!如果最终能够成功,那么自然可以破除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同时也能够彰显出“格物”这一理念的伟大力量。然而,如果不幸失败了,或者在接下来的雷雨天气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引发了其他一些意外事故,那么毫无疑问,这将会成为那些保守派们更加猛烈地攻击和指责的把柄。
李小柱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带领人们锻造出足够高大且坚固的熟铁杆。这些铁杆不仅要能够承受住雷电的冲击,还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此外,他还需要精心设计出一套可靠的接地装置,将铜板深埋在潮湿的地下,以确保雷电能够顺利地导入大地。
与此同时,郭衡则需要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确地计算出不同高度的避雷针所能够提供的保护范围。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因为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这些数据,才能够合理地安排避雷针的布局,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保护作用。
而具体的施工工作则由东厂和工部联合负责。由于场面是公开的,所以引来了无数市民的围观和指点。人们对这个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纷纷议论着它的用途和效果。有些人对这个所谓的“避雷针”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凌侍郎的又一件铁玩具”罢了;而另一些人则对这些直指苍穹的尖杆心怀敬畏,远远地避开它们,生怕被雷电击中。
就在避雷针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朱棣敏锐地察觉到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积弊深重的漕运体系。这个体系长期以来被腐败所侵蚀,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和民生。
过去,每当试图清查漕运贪腐时,总是会遇到重重困难。地方官员之间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使得信息传递变得异常缓慢,调查工作也因此受到极大的阻碍。最终,这些努力往往都以失败告终,问题依旧得不到根本解决。
然而,如今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朱棣充分利用了初步成型的电报网络,这一先进的通讯工具为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金铃司”,他能够直接与派驻在漕运关键节点的亲信御史和东厂密探取得联系,完全绕过了层层官僚机构。
这样一来,朱棣能够迅速获取到大量确凿的罪证,这些证据足以将那些贪腐的官员绳之以法。在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后,朱棣决定在一个凌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行动。
当时,南京城的百姓们都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就在这个寂静的时刻,一场精心策划的同步行动悄然展开。
根据皇帝通过电报直接下达的密旨,南京镇守太监、锦衣卫以及京营兵马同时出动,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分头直扑漕运总督衙门、几个最大的漕帮总舵,以及多位涉嫌贪墨的漕运官员府邸!
人赃并获,铁证如山!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所有涉案者以及他们背后的保护网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甚至连反应和串供的时间都没有。
这场精准打击犹如雷霆万钧,势不可挡。其背后的主导力量正是信息优势,这一优势使得调查人员能够迅速掌握关键证据,将罪犯们一网打尽。
漕运总督被革职查办,数名高级官员锒铛入狱,而那些长期盘踞在运河之上的漕帮势力也在这次行动中被连根拔起。抄没的赃款堆积如山,数额之巨令人咋舌。
这一事件不仅让朝野震动,更让徐理等人又惊又怒。他们心里很清楚,这是皇帝借助凌云的先进技术,对他们势力范围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而且,这次的手段如此凌厉,让人完全无从防备。
尽管他们无法直接指责皇帝,但对凌云的恨意却已经达到了顶峰。凌云的技术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就在漕运案的余波尚未平息之际,江南地区却再次迎来了一场猛烈的雷暴。这场雷暴来势汹汹,仿佛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这一次,全城瞩目。狂风呼啸,电蛇乱舞,雷声震耳欲聋。不少百姓紧闭门窗,心中惴惴,既害怕天雷之威,也暗自观察着那些“引雷杆”是否真如凌云所言。
一道刺目的闪电,如同天罚之剑,直劈钟山山顶那根最高的避雷针!
只见电光顺着铁杆疾走,导入地下,除了在铁杆顶端留下一抹焦痕和瞬间爆燃的火花外,下方的观测台和周围的树林安然无恙!几乎在同时,另一道闪电被城墙角的避雷针引走。
而更让南京百姓安心的是,那场雷暴中,城内再未发生如上次那般雷击房屋、引发火灾的事故。
雨过天晴,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清新而舒适的感觉。然而,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那些亲眼目睹“铁杆引雷”这一神奇景象的人们,激动地向周围的人讲述着当时的情景。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闪电划破长空,直击铁杆,然后顺着铁杆引入地下,仿佛是一场天地之间的奇妙对话。
恐惧和猜疑在人们心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惊叹和好奇。人们开始对这一现象展开热烈的讨论,对“格物”之学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凌侍郎……真乃神人也!”有人感叹道。
“那铁杆竟真能把天雷引入地下!”另一个人惊叹不已。
“看来这‘格物’之学,确实能窥探天机,驾驭自然之力啊!”更多的人开始对“格物”之学表示赞赏和认同。
避雷针的成功,以一种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为“格物”正了名。朝堂上,原本对凌云持有异议的徐理等人,此时也无法再用“天象不祥”来攻击他。民间关于“铁线引雷”的谣言,在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
凌云和天工院的声望,在这场雷雨的洗礼后,如日中天,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对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充满了敬意,对“格物”之学的探索也更加充满了热情。
然而,就在凌云忙于巩固陆上成果时,来自海上的警讯,通过“四海商会”内部不同渠道和沿海卫所断断续续的报告,汇集到了凌云和朱棣面前。
报告显示,“四海商会”似乎不再满足于暗中渗透和技术窥探。他们在闽浙外海频繁活动,其拥有的“海蛟级”等大型船只数量在增加,而且有迹象表明,他们正在与盘踞海岛的倭寇、以及一些来自遥远西洋(可能是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探险船队进行接触。更令人不安的是,有零星的渔民声称,看到过“不靠帆、只冒烟”的怪船在远海出没!
“他们……难道也在试制蒸汽船?”凌云看着这些模糊的情报,心中升起强烈的不安。如果“四海商会”真的掌握了成熟的蒸汽船技术,结合其庞大的海上力量和海外据点,将对大明海疆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可能截断日益重要的海上商路。
朱棣同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陆上的电报网络和初步的工业化,增强了他的统治。但浩瀚的海洋,依然是大明控制力的薄弱环节。“四海商会”的举动,无疑是在向他的权威发起新的挑战。
“凌云,”朱棣再次秘密召见,语气严肃,“陆上之事,朕信你。然海疆不宁,非国家之福。那‘四海商会’狼子野心,其志不在小。你于舟船之道,素有研究。这海上……可有应对之策?朕要的,不是只能在内河航行的‘破浪’,而是能巡弋万里海疆,震慑不臣的真正巨舰!”
皇帝的目光,投向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意味着,凌云和他的天工院,即将开启一场新的、同样艰难甚至更加复杂的征程——打造大明的蒸汽铁甲舰队。
雷暴洗礼了南京城,也淬炼了凌云和他的事业。避雷针的成功,象征着“格物”之学在认知和驾驭自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漕运的清洗,则展示了新技术在强化皇权、整顿吏治方面的巨大威力。
然而,旧势力的仇恨并未消散,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处。而来自海上的挑战,则如同远方的海平线上汇聚的乌云,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凌云知道,他不能有丝毫松懈。陆上的网络需要继续扩展和巩固,电报技术需要迭代,标准化体系需要深化。而如今,一项更加宏伟、也更加艰难的任务已经摆在了面前——将蒸汽的力量,推向广阔的海洋,为大明打造一支劈波斩浪的钢铁舰队。
雷火淬炼出的,是更加坚韧的精钢,也是更加明确的方向。帝国的工业化之路,将从江河,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