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雪先王亡国羞,筑台高待栋梁收。
黄金买骨名千古,乐毅挥师下齐州。
若要给战国的君主们搞个励志逆袭榜,燕昭王姬职绝对能稳居前三。这哥们儿的人生剧本,堪称从地狱模式开局,硬生生打成王者段位的典范。
燕昭王刚出场时,身份还是燕国太子,日子过得不算顶尖,好歹也是个官N代。可他老爹燕王哙偏偏是个理想主义者,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当,非要学尧舜搞,把国家大权让给了大臣子之。
这操作直接把燕国朝堂搅成了一锅粥。太子平气不过,带着人跟子之火并,结果没打过,自己反倒成了炮灰。隔壁的齐国一看机会来了,齐宣王打着帮燕国平乱的旗号,派大军杀进燕国。齐军跟逛菜市场似的,没费多大劲就占了燕国都城,燕王哙自缢身亡,子之被剁成了肉酱。
当时的燕昭王,还是个没成年的小伙子,眼睁睁看着家国被灭,老爹横死,自己只能连夜跑路,投奔了赵国。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是个实在人,觉得这孩子挺可怜,给了他块地方安身。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燕昭王每天晚上睡觉,枕头底下都塞着块冰冷的石头——不是为了防身,是为了提醒自己:亡国之仇,没齿难忘。
《史记·燕召公世家》里记载这段往事:齐人因伐燕,杀王哙、子之。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别看文字简单,里面藏着多少血泪,只有燕昭王自己清楚。那时候的他,手里没兵没粮没地盘,唯一的本钱,就是那颗复仇的种子。
公元前311年,齐国因为占着燕国不放,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在各国的压力下,齐军撤出了燕国。燕昭王这才得以回到故土,可眼前的景象让他差点哭出来——都城蓟城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老百姓饿得啃树皮,朝堂上全是一群混日子的老油条。
这国家,还能救吗?有人偷偷议论。燕昭王没吭声,默默登上城墙,对着满目疮痍的国土磕了三个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齐国,我记住你了。但现在,我得先把燕国这块破船补好。
要补船,得有好工匠。燕昭王明白,燕国要强大,光靠自己咬牙没用,得有人才。可当时的燕国,穷得叮当响,又偏远,有本事的人谁愿意来?他找来了老臣郭隗,一见面就鞠躬:先生,我想报仇,想强国,可没人帮我,您说咋办?
郭隗是个老狐狸,摸着胡子反问:大王要是真心求才,那我先给您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国君,想买千里马,找了三年都没找到。后来他的手下花五百金买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回来,国君气得跳脚。手下说:您连死马骨头都肯花钱,活千里马还怕不来?果然,不到一年,来了三匹千里马。
燕昭王眼睛一亮:先生的意思是......
郭隗笑了:大王要是觉得我还算块能用的,就先重赏我。天下人一看,连郭隗这样的都能受重用,还不都往燕国跑?
燕昭王也是个果断人,当场拍板:就这么办!他给郭隗盖了座豪华别墅,每天像伺候老师一样伺候他,还在蓟城郊外修了一座高台,台上堆满了黄金,专门用来招待各路人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黄金台。
这招效果堪称战国版网红营销。消息一传开,各国人才眼睛都红了。从魏国来了军事奇才乐毅,从齐国来了阴阳家邹衍,从赵国来了大将剧辛......一时间,燕国成了人才创业园,连街头卖菜的都知道:燕国国君疯了,给人才发金子发到手软!
燕昭王心里清楚,光有人才还不够,得有硬实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穿着粗布衣服跟老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晚上还在油灯下看奏章,忙得跟陀螺似的。有大臣劝他:大王,您得注意身体啊。他摆摆手:齐国兵临城下的时候,可没给我身体面子。
他搞的改革,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
- 农业上,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奖励垦荒,还修了好几条水渠,把燕国的荒地变成了良田。几年下来,燕国粮仓堆得像小山,老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 军事上,让乐毅主持练兵,搞了特种兵训练计划,选拔身强力壮的士兵,配备最好的武器,天天拉到野外搞实战演练。剧辛则负责搞情报,把各国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
- 外交上,燕昭王扮起了老好人,跟赵国、韩国、魏国搞好关系,时不时送点特产,开个友好交流会,反正就是一句话:咱们都是朋友,以后有事互相帮衬。
最绝的是他的隐忍术。那时候齐国的齐湣王正到处惹事,今天打楚国,明天揍秦国,中间还抽空抢了燕国两座城。燕国大臣气得嗷嗷叫,纷纷请战:大王,跟齐国拼了!燕昭王却按住桌子:不急,再等等。
有人骂他怂,他不解释;有人说他忘了国仇家恨,他也不辩解。他只是每天晚上,还会摸一摸枕头底下的那块石头,石头被磨得越来越光滑,他的眼神却越来越锐利。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一击致命的机会。
这一等,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里,燕国像一头潜伏的狼,默默积蓄力量,而齐国那头大象,在齐湣王的折腾下,已经慢慢露出了破绽。
公元前284年,机会终于来了。齐湣王不顾各国反对,硬生生吞并了宋国,这下彻底捅了马蜂窝。秦国、赵国、魏国、韩国都觉得齐国太嚣张,得教训教训。
燕昭王一看,火候到了!他派乐毅出使各国,凭着多年攒下的人脉和共同的敌人,很快就组成了五国联军,乐毅被推举为联军统帅。
出兵那天,燕昭王亲自到城外送行。他端着酒杯,递给乐毅:乐将军,燕国积压了二十年的怨气,就拜托您了!乐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单膝跪地:大王放心,不踏平临淄,我乐毅提头来见!
这一仗打得,堪称战国时期的闪电战。乐毅带着联军,像一把尖刀插进齐国腹地。齐湣王派来的军队,平时被齐湣王折腾得没了士气,碰上联军根本不堪一击,连输七场,连都城临淄都被攻破了。
齐湣王跑得比兔子还快,最后被楚国大将淖齿给宰了,死得那叫一个窝囊。乐毅率燕军进入临淄,把齐国国库积攒的财宝、祭祀用的礼器,一股脑全运回了燕国。
消息传到蓟城,燕昭王亲自跑到城外迎接。当他看到那些从齐国抢回来的战利品时,再也忍不住,对着天空放声大哭——那是积压了二十年的委屈、愤怒、痛苦,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出来。他对着乐毅,对着凯旋的将士,对着围观的百姓,高声喊道:先王之仇,今日得报矣!
《史记·乐毅列传》里记载: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也就是说,燕国一下子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把齐国差点给灭了。燕国,这个曾经被人欺负的小国,终于扬眉吐气,成了战国舞台上的当红炸子鸡。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了。他在位三十三年,从一个流亡太子,变成了让诸侯敬畏的霸主,把一个濒临灭亡的燕国,打造成了强国。他没留下多少惊天动地的名言,却留下了两样更值钱的东西:
一是黄金台的精神。他告诉后来人,人才不是用钱砸出来的,是用真心换回来的。你对人才掏心窝子,人才就会给你卖命。后来李白写诗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说的就是这份求贤若渴的情怀。
二是隐忍与爆发的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亮剑。二十年的隐忍,不是懦弱,是为了等待最佳的时机。这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魄力,比一时的血气之勇管用多了。
他去世后,儿子燕惠王继位。这哥们儿没他老爹的本事,还猜忌乐毅,结果被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反杀,丢了燕国占的齐国地盘。但即便如此,燕国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负的小国了,在战国的棋局上,依然有一席之地——这都是燕昭王打下的底子。
燕昭王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袭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三样东西——能忍的性子,会攒的本事,敢拼的勇气。
他刚复国时,比现在创业失败的老板还惨,可他没抱怨,没放弃,一点点攒家底,一步步找帮手。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报仇强国),也知道怎么去要(隐忍、求贤、结盟),最后果然得偿所愿。
比起那些一上来就手握好牌的君主,燕昭王这种从烂牌堆里打出血路的逆袭,更让人觉得带劲。就像现在的很多普通人,没背景没资源,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生生闯出一片天地——这大概就是燕昭王的故事,能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吧!
参考《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