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节俭风,力撑危局志难穷。
禁烟烈火焚鸦片,抗英烽火起烟烽。
条约一纸开新局,国库空亏积弊重。
六十春秋龙座冷,兴衰功过转头空。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他的老爹是嘉庆帝,爷爷是乾隆爷。按说生在这样的家庭,就算不是含着金汤匙,也得是捧着玉饭碗长大,可旻宁偏不,打小就透着股非主流的节俭劲儿。
小时候读书,别的皇子案头摆着玉石镇纸、珐琅笔洗,他倒好,一块普通砚台用了十年,边角磨秃了都舍不得换,还美其名曰君子务本,俭以养德。乾隆爷见了,嘴上说这孩子懂规矩,心里估计在嘀咕:我这豪华版皇家基因,咋出了个简约风后代?
不过旻宁可不是只会省钱的铁公鸡,关键时刻还真能露一手。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趁着嘉庆帝外出打猎,竟摸进了紫禁城,喊着奉天开道的口号在太和殿附近瞎转悠。当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听到外面乱糟糟的,二话不说抄起鸟铳就冲了出去。
《清史稿》里记载这事儿: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旻宁发鸟铳殪二贼,余贼溃散。您瞅瞅,皇子亲自上阵打怪,这操作在清朝历史上可不多见。嘉庆帝回来后,当场赏了他个智亲王的封号,还把那杆立了功的鸟铳赐名。经此一役,旻宁在朝廷里的声望蹭蹭往上涨,成了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相当于提前锁定了cEo预备役资格。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在热河驾崩,旻宁踩着的东风,顺顺当当坐上了龙椅,改元。新帝登基,总得搞点新花样,道光帝的新花样就是——把节俭进行到底。
刚即位那会儿,他就下了道圣旨:宫中用度,力行节俭,一切服御器用,毋得奢华。意思是宫里的花销都给我省着点,衣服用具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龙袍上打了补丁不说,还规定后宫嫔妃不许穿锦绣衣服,首饰也只能用铜的、银的,金的都得锁进库房。
有一回,道光帝跟军机大臣曹振镛聊天,问他早饭吃的啥。曹振镛说吃了三个鸡蛋,道光帝一听直拍大腿:你可真奢侈!朕这鸡蛋一个就得五两银子,平时都舍不得多吃!后来才知道,是内务府的人在中间捣鬼,把鸡蛋价格炒成了。这事儿让道光帝郁闷了好几天,从此连鸡蛋都改成隔天吃一个,堪称史上最皇帝。
他不光自己省,还要求大臣们跟着省。有次上朝,看到军机大臣戴均元穿了件新朝服,当场就没给好脸色:你这衣服多少钱买的?不知道现在国库紧张吗?戴均元吓得赶紧磕头,说这是旧衣服改的,道光帝这才转怒为喜,还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旧物改造。一时间,朝堂上的大臣们都穿得跟丐帮长老似的,谁要是衣服上没几个补丁,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道光帝虽然在省钱上有点走火入魔,但在国家大事上可不糊涂。当时最让他头疼的,就是鸦片这玩意儿。
自打英国人把鸦片运到中国,这东西就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上到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好多人都染上了烟瘾,天天躺在烟馆里吞云吐雾,把家底都败光了。更要命的是,中国的白银哗哗往外国流,国库都快被掏空了。道光帝看着奏折上岁漏银数千万两的数字,气得把茶杯都摔了:再这么下去,国将不国!
朝堂上分成两派,一派说算了吧,禁也禁不住,不如收税,另一派说必须禁,不然咱大清就完了。道光帝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得硬刚。他选中了林则徐,这个在湖广禁烟搞得有声有色的狠角色,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去广州跟鸦片死磕。
林则徐到了广州,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先是把英国鸦片贩子围了起来,跟他们说:要么把鸦片交出来,要么就蹲大牢。英国贩子一开始还想耍赖,林则徐直接放话: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这气场,直接把英国人给镇住了。
《清史稿》里记载:林则徐至广州,缴英商鸦片二百余万斤,焚于虎门。虎门销烟那天,浓烟滚滚,百姓们拍手叫好,道光帝在京城听到消息,高兴得下旨嘉奖:此举大快人心,朕心甚慰!他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解决了,没想到,英国人早就憋着坏呢。
英国人哪甘心鸦片被烧,借着这由头,派了舰队杀气腾腾地来了,这就是鸦片战争。
道光帝一开始压根没把英国人放眼里,觉得他们就是来捣乱的,下令让沿海军队痛击侵略者。可真打起来,他才发现不对劲——清军的大刀长矛,根本干不过人家的洋枪洋炮。英国舰队跟开了挂似的,从广州一路打到天津,直逼京城。
这下道光帝慌了,朝堂上那些主和派又跳出来嚷嚷:皇上,别打了,跟他们和谈吧,不然京城都保不住了!道光帝心里那个憋屈啊,想当年自己还亲手打跑过天理教,如今却被一群红毛鬼子按在地上摩擦。可没办法,硬拼实在拼不过,只能捏着鼻子派人和谈。
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赔钱不说,还得把香港岛割给英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道光帝在朝堂上签完字,回到后宫哭了好几回,跟身边的太监说: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这之后,道光帝像是被抽走了精气神,天天唉声叹气。他还是照样省钱,可省下来的钱,要么赔给了外国人,要么被腐败的官员中饱私囊。有次他看到内务府报上来的账本,上面写着修缮圆明园,需银五十万两,气得把账本扔在地上: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花钱!
可他也知道,这根本不是省钱能解决的问题,大清的麻烦,才刚刚开始。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过得那叫一个郁闷。他想振作起来搞改革,可大臣们要么墨守成规,要么阳奉阴违;他想整顿吏治,查出几个贪官,结果刚把他们革职,就有一堆人来说情,说什么念在他们祖上有功,气得道光帝大骂:这朝廷都快成了贪官的养老院了!
他还是老样子,穿着打补丁的龙袍,吃着简单的饭菜,可再也没人夸他节俭了,大家暗地里都说他抠门抠到了骨子里,却挡不住国家败家。有时候他会独自一人登上城楼,望着远处的炊烟,发呆老半天。或许他在想,如果当初没禁烟,会不会就没这场战争?又或许他在想,要是自己能像康熙爷、乾隆爷那样有本事,是不是就能保住大清的江山?
道光三十年,这位苦了一辈子的皇帝,在圆明园的慎德堂驾崩了,享年六十九岁。《清史稿》评价他: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主也。惜才略不足,承乾隆、嘉庆之后,内忧外患,相逼而来,然能守祖宗之法,拒变法之议,盖亦时势使然也。
简单说,就是道光帝这人,品德是好的,也想干好皇帝,可本事跟不上时代,生在了一个内忧外患的节骨眼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清走下坡路。他就像个守着破屋子的老人,一边拼命想把墙补好,一边看着屋顶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最后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
道光帝的一生,就像一场悲壮的独角戏。他努力了,挣扎了,却终究没能挡住历史的车轮。他的节俭,在盛世是美德,在乱世却成了无奈;他的抗争,在强敌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或许,这就是命运给这位抠门皇帝开的最大玩笑——省了一辈子的钱,却没能省下大清的江山。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