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席会议的决定,像一道无声的雷霆,瞬间传遍了风域湖基地的每一个角落,将本就紧绷的弦,又拧紧了一圈。资源以更疯狂的速度汇集,人员的作息表被进一步压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的、混合着铁锈、臭氧与浓咖啡的奇特气味。
“燧石”项目正式进入“淬火”阶段。这不再是实验室内的耦合测试,而是要将那缕稳定燃烧的“火苗”,真正接入“龙腾环宇”战略能源网络的庞大身躯,点燃那足以改变战略平衡的“剑锋”。
林夕肩上的担子骤然加重。全系统集成测试的批准,意味着她和她团队的工作,将从相对可控的实验环境,推向一个充满未知与巨大风险的实战前夜。失败的成本,不再是损坏一台昂贵的原型机,而是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能源失控,甚至波及整个基地的安全。
“燧石”实验室的核心区域被彻底清空、加固。厚重的复合装甲墙取代了原有的观察窗,只留下几个由特殊晶体构成的微小观察孔。原本的测试平台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庞大、结构复杂的能量接口单元——“龙门架”。它如同一个巨型的钢铁枷锁,未来将牢牢锁住从“龙腾环宇”主干引出的、足以瞬间汽化钢铁的能量洪流,并将其导入“燧石”的核心阵列。
工程团队日夜不停地施工,高功率激光切割和重型机械的轰鸣声持续不断。林夕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和安全工程师、结构专家一起,趴在“龙门架”的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核对每一个螺栓的扭矩,检查每一条能量导管的铺设路径,评估每一个安全联锁装置的可靠性。
“冷却系统冗余度必须达到四倍标准!任何一路失效,备用系统必须在0.05秒内无缝切入!”
“物理隔离阀的响应时间再测试一遍!能量反冲 之下,必须确保能绝对切断!”
“所有传感器,尤其是核心阵列的温度、应力、能量逸散监测,精度和采样率必须再提升一个数量级!我们不能等到问题发生才知道,必须在它萌芽时就捕捉到!”
她的声音因为疲劳而有些沙哑,但语气中的不容置疑和极致的严谨,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程师都绷紧了神经。这不是普通的工程项目,这是在悬崖边缘搭建一座通往未知领域的桥梁,任何一点疏忽,都是万劫不复。
与此同时,羊羽面对的则是另一种无形的“淬火”。
“星脑”的权限和资源优先级提升,带来的不仅是更强大的算力和更宽裕的研发空间,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蛛网”计划的推进,尤其是“有限自卫权”的界定,在团队内部引发了比之前更为激烈的争论。
“赋予非人智能体‘自卫’的判断权,哪怕只是建议权,本质上是在模糊进攻行为的发起边界!”伦理专家在专项研讨会上情绪激动,“‘星脑’的逻辑是基于数据和概率,它如何理解‘威慑’的微妙?如何区分真正的攻击意图和仅仅是挑衅性的试探?如果一次误判,导致我们与一个拥有空间资产的大国发生摩擦,甚至冲突,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但如果我们不赋予它这种能力,在敌人发动闪电式的、分钟级别的空间打击时,等我们层层上报、决策,‘星脑’和它保护的资产可能早已被摧毁!”军事战略顾问反驳道,“现代战争,尤其是空间对抗,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即时反应的盾,而不是一个需要人力缓慢举起的盾。”
“关键在于规则和边界的设计。”羊羽打断了双方的争论,他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张面孔,“‘星脑’不是独立的决策者,它是工具的延伸,是能力的放大器。我们要做的,不是赋予它‘自由意志’,而是为它编写一本极其详尽、逻辑严密、覆盖所有可能 的‘交战规则手册’。”
他调出一个复杂的决策树模型,投影在屏幕上。“看,从传感器发现异常信号开始,到目标识别、威胁等级评估、应对方案生成……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必须预设清晰的规则和阈值。比如,什么样的电磁特征结合什么样的轨道机动,可以被判定为‘攻击前兆’?什么样的物理接近距离,结合什么样的历史行为模式,可以触发‘警告性照射’?而什么样的直接攻击行为,可以授权其启动预设的、非动能或有限动能的防御性反击?”
“这本‘手册’的编写,需要空间法专家、军事学家、伦理学家和我们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它必须足够细致,避免歧义;又必须足够智能,能够处理前所未见的新情况。”羊羽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坚定,“这是一次淬火,不仅是对‘星脑’能力的淬火,更是对我们自身智慧、预见力和责任感的淬火。”
就在基地内部为各自的“淬火”而全力冲刺时,“暗影蜘蛛”的触角,再次悄无声息地探了进来。这一次,更加隐蔽,也更加致命。
基地信息安全中心的首席分析师,代号“磐石”,在一次例行的深度流量审计中,发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异常。有几条加密的数据流,在特定的时间窗口,通过基地对外合作的几个非核心学术交流节点的跳转,流向了一个位于海外、表面上是开源学术镜像站的Ip地址。流量很小,加密方式也是常见的学术通信协议,混杂在海量的正常科研数据交换中,几乎无法察觉。
但“磐石”注意到,这些数据流触发的时间,与“燧石”项目几次关键材料测试的时间点,存在高度吻合。而且,数据包的某些特征,与他多年前追踪过的一种、已知与“暗影蜘蛛”有关联的、用于隐藏命令与控制通信的隐秘模式,有微妙的相似之处。
他没有声张,而是调动了有限的、最可靠的资源,对这几条数据流进行了布控和反向追踪。同时,他直接将情况秘密汇报给了羊羽和基地安全主管。
“这是一种‘慢速渗漏’,” “磐石”在秘密会议中解释,“他们不再试图强攻我们的核心防火墙,而是利用我们对外合作中不可避免的、相对薄弱的数据通道,以极低的速度、极高的隐蔽性,窃取非核心但关联性极强的外围数据。比如,材料测试的环境参数、能源消耗的波动模式、甚至是一些被脱敏后的、关于测试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元数据。”
羊羽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他们想通过外围数据,反向推导‘燧石’的核心进展和技术瓶颈?”
“是的,”安全主管面色凝重地点头,“结合之前对供应商的渗透,他们正在尝试拼凑出一副关于‘燧石’的完整画像。虽然拿不到最核心的‘剑刃’配方和工艺,但如果能准确判断出我们‘铸剑’的进度、遇到的困难、甚至下一次重大测试的时间……其战略价值同样巨大。”
“必须立刻切断这些通道,并找出内鬼或者被利用的漏洞!”。
“不,”羊羽却摇了摇头,他盯着“磐石”提供的流量图谱,眼中闪过一丝冷光,“立刻切断,会打草惊蛇。既然他们想‘看’,那我们就给他们‘看’点什么。”
一个大胆的、充满风险的反向利用计划,在羊羽的脑海中迅速成型。他看向林夕和安全主管:“我们需要合作,演一场戏。”
林夕瞬间明白了羊羽的意图,她微微蹙眉,权衡着其中的风险:“你的意思是,伪造一套‘燧石’的测试数据和进度报告,通过这条通道‘喂’给他们?”
“没错,”羊羽点头,“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套数据,暗示‘燧石’项目在核心材料上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稳定时间远低于实际水平,并且下一次全系统测试将大幅延期。同时,我们可以适当夸大‘星脑’在资源分配上对‘燧石’造成的‘挤压’,制造一些项目间存在‘矛盾’的假象。”
“这很冒险,”安全主管谨慎地说,“对方不是傻瓜,他们的分析师水平极高。如果被识破,反而会暴露我们知道他们渗透渠道的事实,甚至让他们推断出我们的真实进度。”
“所以,这套‘剧本’必须足够逼真。”羊羽看向林夕,“需要你和你最核心的材料组、能量组专家亲自操刀,设计出的‘瓶颈’要符合物理学规律,数据波动要真实自然。同时,我们可以在基地内部,配合进行一些‘表演’,比如,适当调整一些非核心的资源调度,制造一些符合‘剧本’的紧张气氛。”
林夕沉默了片刻,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将虚假信息传递给敌人,误导其判断,这无疑是当前局面下最优的战略选择。但这也意味着,她要亲手将自己视若生命、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燧石”项目,在敌人面前“贬低”和“弱化”。这种心理上的不适,需要极强的理性和大局观来克服。
“我同意。”最终,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为了最终的‘剑锋’能出其不意,暂时的隐忍和误导是必要的。我会亲自负责‘剧本’的技术部分,确保它天衣无缝。”
“好!”羊羽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磐石’,你负责监控通道,确保‘剧本’准确送达,并密切观察对方的反应。安全部门,配合内部的情境营造。记住,这是信息战,无声,却至关重要。”
代号“饵雷”的行动,悄然启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夕带领几个绝对可靠的核心成员,加班加点伪造了一整套看似详尽无比的“燧石”项目困境报告。报告中,“巧妙”地引入了一种虚构的、在极端能量场下会自发晶格畸变的材料缺陷,将稳定运行时间“限制”在了一百五十秒左右,并“预测”至少需要六个月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同时,报告还“抱怨”了由于“星脑”项目优先级提升,导致部分高精度传感器和计算资源被占用,影响了“燧石”的调试进度。
这些经过精心炮制的数据,被“磐石”通过那条被监控的隐秘通道,一点点地、看似无意地“泄露”了出去。
基地内部,也配合着上演了一些戏码。林夕在几次非核心的跨部门协调会上,表现出适当的“焦虑”和“压力”;物资调度部门,也“恰好”延迟了一批用于“燧石”外围测试的非关键部件的交付。
一切都进行得悄无声息,如同在深海之下布设的陷阱。
与此同时,“燧石”真实的淬火进程,在最高等级的保密和防护下,加速推进。“龙门架”安装调试完毕,与“龙腾环宇”主干的物理连接已经完成,最后一次全系统预演检查即将开始。
而“星脑”这边,羊羽带领团队,在与伦理、法律和军事专家的激烈碰撞中,初步完成了“交战规则手册”1.0版本的编写。这本厚达数百页的“手册”,被转化为极其复杂的条件逻辑语句,注入到“星脑”的核心决策模块中。它像一套为强大野兽量身定做的枷锁和指引,既赋予其力量,又严格限制其行为边界。
“星脑”开始在模拟环境中,基于这套新规则,进行高强度的压力测试。屏幕上,代表潜在威胁的光点以各种刁钻的方式出现、逼近,而“星脑”则根据预设的规则,快速生成着从“监视”、“警告”、“威慑”到“有限反击”的一系列应对方案,并附上详细的概率分析和规则引用。
“规则注入完成。启动‘边界测试-极端场景7号’。”羊羽下令。
模拟场景中,一颗被标识为“高威胁”的敌方卫星,突然释放出多个小型伴飞器,同时其自身雷达锁定了一颗“龙御”关键通信卫星,并模拟了攻击性雷达照射信号。按照旧有逻辑,“星脑”可能会直接建议启动防御性拦截。但在新规则下,它首先分析了伴飞器的特征,判定为非直接攻击武器,评估了被锁定卫星的机动规避能力和硬防御措施,并结合历史数据中该敌方卫星的“挑衅性行为”模式,最终生成的建议是:优先指令被锁定卫星进行紧急规避机动,同时调度附近两颗卫星对敌方主卫星进行高功率定向电磁干扰,并对其伴飞器进行密切监视和激光警告照射。
整个过程在秒级内完成,应对方案精准、克制,且完全符合“手册”中关于“应对复合式挑衅”的条款。
控制室内,不少专家暗暗点头。这套规则体系,初步展现出了其价值。
几天后,“磐石”那里传来了关键消息。
通过监控那条隐秘通道以及一些外围的情报印证,他们发现,“暗影蜘蛛”对“饵雷”计划投放的虚假信息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流向可疑Ip地址的相关数据查询请求增加了,而且,通过其他情报渠道反馈,某些与“暗影蜘蛛”关联的智库和分析机构,近期发布了几份内部评估报告,调低了对中国“战略级能量投射武器”近期成熟度的预期,并认为其内部资源竞争可能导致项目延迟。
“鱼,似乎咬钩了。” “磐石”向羊羽和林夕汇报时,语气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他们可能为“燧石”的真实测试赢得了一段宝贵的、不被重点关照的“窗口期”。
然而,就在“燧石”全系统集成测试进入最后倒计时二十四小时的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让所有人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
基地外围的山区,一场因夏季雷暴引发的、几十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冲毁了一段通往基地的备用高压输电线路和一条重要的光纤通信干线。虽然主供电和通信线路无恙,但这场天灾,无疑给即将到来的高风险测试,蒙上了一层阴影。
更棘手的是,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四十八小时内,基地上空还将有强对流天气过程,可能伴随强烈的电磁干扰。
“测试是否延期?”基地最高指挥官亲自召见了林夕和羊羽,征求他们的意见。
指挥室内气氛凝重。延期,意味着好不容易营造出的“窗口期”可能浪费,基地持续高速运转的节奏可能被打乱,士气也可能受到影响。不延期,则要冒着在极端天气下进行超高精度能量操控的巨大风险,任何一点来自外界的电磁干扰或电压波动,都可能被“龙门架”放大,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夕身上。
林夕闭上眼,脑海中飞速闪过无数的数据、模型、以及“燧石-III型”在测试中稳定燃烧的能量流图谱。她评估着系统自身的抗干扰冗余,评估着应急方案的可靠性,也评估着团队成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几秒钟后,她睁开眼,看向指挥官,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按原计划进行。”
她顿了顿,补充道:“‘燧石’的意义,在于应对最极端的战略环境。如果连一场雷雨都无法应对,我们锻造出的,也不过是温室里的花朵。真正的淬火,本就该在风雨中进行。”
羊羽看着林夕,从她眼中看到了与自己同样的决绝。他也转向指挥官:“‘星脑’已就位,我们将启动最高级别的电磁防护和应急通信预案,确保测试期间的数据链安全和指挥畅通。我们会为‘燧石’,撑起一把最强的‘信息伞’。”
指挥官凝视着眼前这两位年轻的负责人,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这个国家尖端科技领域最宝贵的品质——无畏的勇气、极致的理性,以及承担巨大责任的肩膀。
“好!”指挥官重重一拍桌子,“那就按原计划进行!各部门进入最高战备状态,保障‘铸剑’行动最终阶段!让我们看看,这场风雨,究竟是为谁而来!”
命令下达,风域湖基地这座庞大的科研机器,发出了最后冲刺前的低沉轰鸣。群山沉默,乌云在天际汇聚,仿佛在等待着那注定要撕裂黑暗的、第一道淬火的雷霆。
剑,已悬于炉上,只待那最终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