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精准而高效地运转着。
对于吕辰而言,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前世积累的学识和穿越后强化的脑力,让他能轻易理解并超越当前的课程进度。
但他并未因此懈怠或张扬,反而更加专注于将理论知识与这个时代的工业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在机械制造领域。
在《机械原理》和《金属工艺学》的课程中,他往往能提出一些更具效率的设计思路或工艺方法,但在表述时极其谨慎,总是将其包装成对现有理论的延伸应用,或是实践中的偶然发现,引用的也是公开期刊上的某些模糊概念,绝不显得惊世骇俗。
这种基础扎实又不失灵性的表现,让教授们对他颇有好感,觉得他悟性极高且踏实肯干。
课堂之外,吕辰将更多精力投向了郎爷与田爷两位老人处,继续深入学习那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真本事。
在郎爷那座弥漫着墨香的小院里,吕辰的学习早已超出了最初郎爷考验他时给出的书目。
他开始深入研究更专业的领域,如不同朝代刻本的特征差异、纸张的纤维结构与年代判断、墨色与印刷工艺的关系,甚至包括古籍作伪的种种手段与鉴别方法。
郎爷教学方式依旧独特,往往拿起手边一本书就能引出一段学问,考校也随时随地发生。
吕辰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此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能迅速消化这些繁杂的知识,并举一反三,让郎爷很满意。不止一次感叹:“你小子这脑瓜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可惜喽,去摆弄那些铁疙瘩。”
而在田爷那里,则更重“上手”和“体悟”。
田爷话依旧不多,但他让吕辰观摩的物件档次越来越高,从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包浆手感,到玉器的工痕、铜锈的层次,再到瓷器的胎釉、画片、款识,要求也愈发严苛。
有时,田爷会故意混入一两件高仿,考较吕辰的眼力。
失败时,迎来的自然是冷眼和训斥;成功时,会难得地多解释几句关键诀窍。
这两位老人教授的乃是无数经验与岁月积淀的知识,他学习得如饥似渴,不敢有丝毫怠慢。
金工实习车间成了吕辰另一个舞台。他操作车床、铣床时动作精准流畅,仿佛多年老师傅,引得指导工人啧啧称奇。但他每次都谦逊地归功于“提前预习了大量操作手册”。他不仅完美完成自己的工件,还常常主动帮助操作不熟练的同学,特别是室友汪传志。汪传志理论稍弱,但动手能力极强,两人互补,常常一起钻研技术难题,关系越发铁磁。
宿舍里的学习小组氛围始终浓厚。每晚,213宿舍的灯光总是熄得最晚。王卫国咬着铅笔头攻克微积分,吴国华慢条斯理地讲解着力学分析,任长空和陈志国默默演算,吕辰则继续扮演着“移动知识库”和“思路启发者”的角色。他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大家思考,点明关键。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宿舍的学习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213成了机械系有名的“学霸宿舍”。
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依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吕辰始终保持着“思想进步、态度积极但又不过分冒进”的形象。
讨论会上,他的发言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偶尔能恰当引用马恩原着中的句子,显得颇有理论深度,但绝不触及敏感话题。
集体劳动时,他干活卖力,但也控制着只展现出应有的体力和技巧,赢得了“勤快踏实”的评价。
他与娄晓娥的感情也稳步升温,他们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阅读感悟以及对时局的谨慎观察。
娄晓娥在北师大的文学世界里浸润,文字愈发细腻动人,常常给吕辰送来抄录的优美诗篇或自己的读书笔记。吕辰则回以理性的分析和真诚的赞赏,偶尔也夹杂几句含蓄而温暖的情话。
他们的感情,如同静水深流,踏实而温暖。
只要有机会,吕辰都会骑车去北师大。
两人或在落叶缤纷的校园散步,或去附近的公园走走,偶尔也能奢侈地去新侨饭店吃个冰淇淋。
看着娄晓娥清澈眼眸中对自己的依赖和爱慕,吕辰心中充满了保护欲和责任感。
白杨村蔬菜基地在他的推动下,也已步入正轨。刘根生托人捎来的信字里行间透着激动:
农学院的“技术员”已经到位,正在指导搭建改良后的暖棚;轧钢厂支援的废旧油毡、铁丝等物资也运到了村里,虽然旧,但顶用;村里组织的“蔬菜生产小组”干劲十足。
信中还提到,第一批耐寒蔬菜种子已经播下,在精心照料下长势喜人。
刘根生严格按照吕辰的嘱咐,对外宣称是“完成农学院的科学试验任务”。
吕辰回信,再次强调了技术要点与保密的重要性,并叮嘱有任何困难随时写信。
与此同时,吕辰也保持着与马教授的联系,定期去农学院请教问题,主要是借此机会反馈基地情况,并凭借前世模糊的记忆,提出一些诸如“不同光照时长对叶菜影响”“简易土壤酸碱度调节”等日后才普及的概念,引导着研究向更实用的方向发展。
临近期末,北京的冬天寒意愈浓。
学期的最后一天,课程结束后,213宿舍的六兄弟回到了熟悉的房间。
“总算能喘口气了!这一学期,比在部队拉练还紧张!”王卫国把书本往床上一扔,舒展着魁梧的身躯,咧嘴笑道,露出一口白牙。
汪传志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接话:“可不是嘛!俺现在就想着回家狠狠睡上三天,再让我妈包顿酸菜馅饺子!想想都流口水!”
吴国华小心地擦拭着眼镜,微笑着说:“虽学业艰辛,然收获颇丰。与诸君同窗共勉,实乃幸事。”他文绉绉的话引来大家善意的哄笑。
任长空小声附和:“嗯,回家帮我爹娘干点活。”陈志国则默默地将发旧的衣物叠得整整齐齐。
吕辰看着这群朝夕相处的伙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个油纸包:“兄弟们,一点北京特产,果脯蜜饯什么的,带回去给家里老人孩子尝个鲜。”
“哎呀!吕辰你也太客气了!”王卫国大手一拍吕辰的肩膀。
“这怎么好意思…”陈志国搓着手。
“见外了不是?”吕辰笑着把东西塞给他们,“一个寒假呢,都早点回来。明年开春,咱们‘213六虎’再一起啃《理论力学》那块硬骨头!”
“必须的!谁掉队谁请客!”汪传志起哄道。
大家说笑着,互相交代离别的言语,约定开学报到的时间。
小小的宿舍里,充满了真挚的同窗情谊和回家的期盼。
送别了室友,吕辰也收拾行装准备离校。
夜深人静时,他的意识沉入农场空间。
这里依旧温暖如春,与外界呼啸的北风形成鲜明对比。四百亩的空间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
新种的庄稼已经长到一尺来高,一片绿油油的景象。菜地里蔬菜长势旺盛,白菜墩实,萝卜露出红红的肩膀,菠菜、油菜绿油油一片。
山坡上,果树虽未挂果,但枝干茁壮。
畜禽区更是热闹非凡,六十余头大肥猪在圈里哼哼唧唧,膘肥体壮;十几只山羊安静地嚼着草料,毛色光亮;上百只鸡在草丛里觅食,鸭群、鹅群在划定的区域里嬉戏,意识扫过,各类禽蛋纷纷入库。
湖泊水波荡漾,鱼虾繁盛,不时有大鱼跃出水面,河蚌、甲鱼等静静躺在水底。
山坡上的蜂群早已分成两箱,采集的蜂蜜装满了七八个瓷坛。
仓库里,上万斤稻米、小麦堆成小山,几千斤火腿、腊肉、腊鸡、香肠挂满木架,石室里,十几坛猪油安静的摆放着。
另一边的石室里,数十个大木箱码得整整齐齐,里面是这些年各种渠道收来到古籍、字画。
这就是他最大的底气,一个隐藏在更高维度的、丰饶的避难所和物资库。
意念微动,将一批粮食、风干好的肉类、禽蛋、耐储存的蔬菜水果整理出来,准备寒假期间逐步“合理化”地拿回家中,改善家人生活,为即将到来的艰难时期做储备。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就在知识的沉淀、情感的牵挂、力量的积蓄和对未来的筹划中,平静地降临了。
寒风呼号,风雪漫天,敲打着宝产胡同甲五号院的窗棂。屋内却暖意融融,饭菜香气与炭火气交织,驱散了冬日的凛冽。
吕辰放下行李,与家人围坐桌旁。
表哥何雨柱忙着张罗饭菜,嘴上抱怨着学校放假晚,眼里却全是见到弟弟回家的喜悦。陈婶、陈雪茹和雨水则围着吕辰,问长问短。
吕辰打开嫂子缝的双肩包,从里面取出两本牛皮纸包着的书。
“表哥,嫂子,这次回来,从学校图书馆给你们借了两本书。”吕辰将书递过去。
何雨柱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接过一本,翻开封面,念道:“《营养卫生学》?哎哟,这名字可够拗口的。”他虽是大师傅,但对理论书籍一向头疼。
吕辰笑道,“这书里讲的是科学配比、营养均衡、食堂管理、卫生健康,跟你现在的工作很对路子,但是更系统、更科学。你不是老琢磨怎么让工友们吃得又好又实惠吗?这里面的理论能用上。”
何雨柱一听跟实际工作有关,立刻来了兴趣,粗粗翻了几页,虽然不少术语看不懂,但里面的图表和看着就专业。“成!这书好!我得好好瞅瞅,说不定真能鼓捣出几个新菜式,又健康又好吃,还是你小子想着我!”
另一边,陈雪茹也打开了递给她的书。这是一本《民间刺绣图案集》,里面绘制了丰富多彩的花卉、鸟兽、人物传统纹样,还有不少关于针法运用和色彩搭配的讲解。
“呀!这书可真漂亮!”陈雪茹眼睛一亮,她是行家,一眼就看出这本图集的珍贵之处。
“这些花样儿现在可不多见了,好多老样子都快失传了。你看这个‘百蝶穿花’的构图,多精巧!还有这个‘瓜瓞绵绵’的寓意,用在小孩的肚兜上最合适不过了……”她轻轻抚摸着书页,爱不释手,已然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
吕辰解释道:“嫂子,这书是工艺美术出版社新出的,我们学校图书馆正好有。我想着你手艺好,见多识广,看看这些传统的精华,既能借鉴创新,也能给正阳门缝纫社的姐妹们提供些新样子。咱们的工艺,不能丢。”
陈雪茹连连点头,脸上泛着光:“小辰,你真是太有心了!这比送我什么都强!有了这个,明年开春我们合作社的新品就不愁没灵感了。好些老主顾就喜欢这些有讲头、有底蕴的花样。”
吕辰看着表哥表嫂满意的样子,心里也高兴。
他借书时颇费了一番思量,给表哥的书,既要贴合其手艺和经历,又不能是单纯的菜谱,那样太扎眼且显得“不思进取”,选择高校理论教材,既“又红又专”,又实用高级。
给嫂子的书,则要突出工艺美术价值和实用性,符合她裁缝的身份和合作社的需求,同时避开了可能被视为“封资修”的宫廷绣样,选择了更“人民性”的民间图案集。
陈婶在一旁看着,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都是有用的书!小辰在学校里出息,还时刻惦记着家里。柱子,雪茹,你们可得好好学,别辜负了小辰的心意。”
何雨柱拍着胸脯保证:“妈您就放心吧!我肯定把这书啃透了,让咱们轧钢厂食堂的饭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小雨水不干了,把小咪一把丢地上,摇着吕辰的手,“表哥,还有我的呢?”
“别急,有有有!”吕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青春之歌》,小雨水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就抢了过去。
“谢谢表哥,这下我也有这本书了,这下看赵莉还怎么和我显摆!”她对同学不借书给她看,耿耿于怀。
窗外寒意正浓,屋内书香弥漫,笑语晏晏,洋溢着知识的温度与家人间真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