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é,谣言。《汉书·成帝纪》:“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阿(ē),见之前页。
我们来详细解读《汉书·成帝纪》中“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这一记载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汉代社会恐慌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也展现了汉成帝的应对方式。
一、 原文与上下文
这段记载出现在《汉书·卷十·成帝纪》中,发生在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的秋天。
原文:
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
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
左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
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二、 注释与关键词
· 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是汉成帝在位的早期。
· 京师:指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 无故相惊:没有缘由地互相惊吓。描绘了恐慌在人群中自发传染的景象。
· 大水至:洪水要来了。
· 奔走相蹂躏:人们奔跑逃难,互相踩踏。形容混乱至极。
· 老弱号呼:老人和体弱者哭喊呼号。凸显了恐慌场景的惨状。
· 前殿:皇宫的正殿,皇帝在此举行重大朝会。说明事态紧急,成帝亲自在最高权力中心主持会议。
· 大将军凤:指王凤,是汉成帝的舅舅,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首领。
· 长安城:指长安城的城墙。
· 左将军王商:这里的王商是另一外戚,与王凤不同族,后来官至丞相。他在此事中展现了清醒的头脑。
· 无道之国:政治混乱、君主无德的国家。
· 政治和平,世无兵革: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没有战事。这是王商判断谣言的重要依据。
· 讹言:谣言,虚假的消息。
· 长安中稍定:长安城内的局势逐渐安定下来。
· 凤大惭,自恨失言:王凤非常惭愧,悔恨自己说错了话。这反映了朝堂上的权力关系和面子之争。
三、 现代汉语翻译
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天,京城长安的百姓毫无缘由地惊慌骚动,谣传洪水马上就要来了。人们疯狂奔跑逃难,互相踩踏,老人和孩子哭喊呼号,整个长安城陷入一片大乱。
皇帝亲自驾临前殿,召集三公九卿等高层官员商议对策。大将军王凤认为,皇上、太后以及后宫嫔妃应该立即登船,同时命令官员和百姓全部爬上长安城墙去躲避洪水。群臣都附和王凤的意见。
唯独左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即便是那些政治最昏乱的无道之国,洪水也没有淹没过城郭。如今我朝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上下安定,怎么会突然有一天之内就有洪水暴至的道理?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皇上和百姓登上城墙,那样只会进一步惊吓民众。”皇帝于是采纳了王商的意见,没有采取登城的行动。
过了一会儿,长安城中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经过查问,果然是谣言。汉成帝因此非常赞赏王商的沉着和坚持,多次称赞他的建议。而大将军王凤则感到非常惭愧,悔恨自己说了错话。
四、 故事背景与深层分析
1. 历史背景:
· 外戚专权:此时正是王氏外戚家族开始专权的时期,王凤作为大将军,权倾朝野,群臣大多依附于他。此事也成为了外戚之间(王凤与王商)一次暗中的权力较量。
· 皇帝角色:汉成帝在位初期,尚想有所作为,但性格较为软弱,容易受外戚和母族影响。在此事件中,他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借此打压了王凤的气焰,褒奖了王商。
2. 事件性质:这是一次典型的集体性癔症或社会恐慌。在没有真实威胁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透明、从众心理和潜在的焦虑,一个谣言迅速引爆了全城的恐慌。
3. 人物对比:
· 王凤:代表的是位高权重但遇事慌乱的官僚。他的建议看似合理(避水),实则不经思考,会加剧混乱,暴露其能力的不足。
· 王商:代表的是沉着冷静、有独立判断力的官员。他的分析基于理性(政治和平不应有天灾)和对社会心理的洞察(登城会重惊百姓),体现了真正的治国智慧。
五、 现实意义与启示
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 谣言的威力与信息透明:在危机时刻,信息的缺失和不透明是谣言滋生的温床。权威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是稳定人心的关键。这提醒现代政府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必须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2. 权威的理性决策至关重要:面对恐慌,决策者最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如果像王凤一样盲目跟从恐慌情绪做出决策(如全城上城墙),只会将事情推向更糟的境地。王商的“定力”是领导者在危机中的核心素质。
3. 群体心理的脆弱性:“无故相惊”和“奔走相蹂躏”是现代社会中网络谣言传播、金融市场恐慌、抢购风潮等的古代翻版。理解群体心理的非理性特征,有助于我们个人在纷乱的信息中保持独立思考。
4. 勇于提出不同意见:在一片附和之声中,王商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并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这说明了在决策过程中,鼓励和倾听不同声音,尤其是理性的反对意见,是多么宝贵。
总结:“京师讹言大水至”不仅是一段有趣的历史记载,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理性、人性与谣言的复杂关系。它告诉我们,谣言止于智者。无论在哪个时代,面对恐慌,最高明的策略不是盲目行动,而是用理性之光驱散谣言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