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覇)bà,春秋战国时诸侯的盟主。《商君书·更法》:“五霸不同法而霸。”(五霸:指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诸侯的盟主。)
我们来详细解读《商君书·更法》中的这句经典:“五霸不同法而霸”。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选自《商君书·更法》):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注释】
· 公孙鞅: 即商鞅,卫国公孙,故称。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变法。
· 孝公: 秦国国君嬴渠梁,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
· 甘龙: 秦国旧贵族代表,反对变法。
· 五霸: 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通常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 不同法: 实行的法令、制度各不相同。
· 霸: 称霸,成为诸侯的盟主。
·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 王 (wàng): 动词,称王,行王道。
【翻译】
商鞅说:“我听说过:‘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成;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请您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必顾忌天下人的议论。况且有高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会被世俗所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被一般人嘲笑。俗话说:‘愚昧的人在事情成功后还弄不明白,聪明的人却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就已预见到了。不能和百姓谋划事业的开始,只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郭偃的法书上说:‘讲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谋划。’法令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用来方便行事的。所以圣明的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旧的成法;如果可以使百姓得益,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秦孝公说:“讲得好。”
甘龙反驳说:“不对。我听说过:‘圣人不改变百姓的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原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民情来施行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依据旧法来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心。现在如果变法,不遵循秦国的旧制,更改礼制来教化百姓,我担心天下人会非议君王,希望您仔细考虑。”
商鞅说:“你所说的,是世俗的言论。平庸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究们沉溺于自己所听到的见闻。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成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讨论成法以外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但都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法令各异,但都得以称霸诸侯。所以,智慧的人创制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平庸的人受礼制束缚。受礼制束缚的人,不值得同他商议大事;被法度限制的人,不值得同他讨论变革。君主不要再疑虑了。”
二、 典故背景
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初期,秦国国力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图强,发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来到秦国,与秦国的保守派大臣(如甘龙、杜挚等)就是否应该变法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宫廷辩论。
· 核心冲突: “变法图强”与“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路线之争。
· 商鞅的立场: 作为法家代表,他主张历史是发展的,时代变化了,治国之法也必须随之改变(“世事变而行道异”)。他引用历史,证明变法是成功的先例。
· 保守派的立场: 认为遵循古法旧礼,可以保持稳定,不扰民,变法会引发动荡和非议。
· 结果: 秦孝公被商鞅说服,全力支持其变法,开启了着名的“商鞅变法”,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霸不同法而霸”就是商鞅在这场辩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论据。
三、 寓意
这句典故的寓意非常深刻,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反对因循守旧,倡导改革创新: 核心思想是“变”的哲学。它指出,没有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成功之路不止一条,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当下时代和具体国情的方法。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五霸的成功,不在于他们遵循了同一个“完美”的法度,而在于他们各自制定的法度在实践中取得了霸业的成果。这强调了实效性(“霸”)高于形式的统一性(“同法”)。
3. 强调特殊性而非普遍性: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矛盾和环境,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应该是特殊的、定制化的。齐桓公用管仲,靠经济和政治改革;晋文公整军经武,靠的是军事和外交。他们都“不同法”,但都解决了各自的问题,从而称霸。
4. 领导者的魄力与远见: 要实行“不同法”,就需要打破常规,顶住世俗的压力和非议。这要求领导者具备超凡的魄力和远见,敢于承担责任,力排众议。
四、 结合现实论述
“五霸不同法而霸”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
· 中国的发展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正是“不同法而霸”的现代典范。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经济特区的设立,都是一系列“不同法”的创举,最终实现了经济腾飞(“霸”,即富强)。
· 各国的多元化模式: 全球范围内,新加坡的法治严明与社会治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北欧的福利国家模式等,都是“不同法”而实现国家繁荣稳定的例子。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根植于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不能盲目复制他国经验。
2. 企业管理与商业竞争:
· 企业的战略与文化: 成功的公司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例如,华为的“狼性文化”和全员持股机制,与谷歌的宽松创新环境和oKR目标管理法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启示企业家,必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和自身资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而不是盲目追随所谓“最佳实践”。
· 差异化竞争: 在商业红海中,企业要想脱颖而出(“霸”),就必须实行“不同法”,即进行差异化竞争。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如苹果)、商业模式创新(如亚马逊),还是服务创新(如海底捞),核心都是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成功路径。
3. 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 人生路径的选择: 没有一条标准化的“成功人生模板”。有的人通过学术研究成名成家,有的人在商界纵横捭阖,有的人在艺术领域绽放光彩,还有的人选择自由职业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这正是“不同法而霸”在个人层面的体现。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兴趣和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 学习方法论: 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是视觉学习者,有人是听觉学习者;有人适合独自钻研,有人适合小组讨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才能最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结论:
“五霸不同法而霸”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永恒的真理:世界是变化的,成功是多元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无论是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中,还是在微观的个人奋斗里,拥抱变化、勇于创新、拒绝僵化,才是应对复杂世界、开创辉煌局面的不二法门。它既是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也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勇气的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