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熬áo】,痛苦的叫喊声。《汉书·陈汤传》:“下至众庶,熬熬苦之。”
“下至众庶,熬熬苦之”这句话出自《汉书·陈汤传》,它背后是西汉名将陈汤的故事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段话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凝结了一种深刻的民生关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
《汉书·陈汤传》与“熬熬苦之”详解
一、原文与注译
这句话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着的《汉书·陈汤传》,是陈汤与甘延寿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后,上疏汉元帝论功时,描述当时社会困窘状况的一部分。
· 原文节选:
国家罢敝,府藏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
(陈汤素贪,所卤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 词语注释:
· 熬熬:同“嗷嗷”,形容众声愁怨,像人们哀嚎、悲叹的声音。
· 苦之:对此感到痛苦。“之”指代前文“国家罢敝,府藏空虚”的状况。
· 为郅支报仇:陈汤在此指责司隶校尉的调查行为,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指内耗如同帮助敌人。
· 现代汉语翻译:
(如今)国家疲惫凋敝,府库储备空虚,下至普通百姓,都愁苦哀嚎,生活非常困苦。
(陈汤又上书说:)“我和将士们共同诛杀了郅支单于,从万里之外凯旋,本应有使臣在路途中迎接犒劳。如今司隶校尉反而逮捕审讯他们,这简直就是在替郅支单于报仇啊!”
二、人物介绍
· 陈汤,字子公,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人。
· 性格才能:他为人沉着勇敢,富有谋略,渴望建立非凡功业(“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 每次经过城镇山川,都登高望远,勘察地形。
· 高光时刻: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任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同出征。他审时度势,假传朝廷命令,调动西域各国军队及汉朝屯田兵士,抓住战机。 最终远袭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一带),斩杀与汉朝为敌的匈奴郅支单于,消除了西汉西域的一大边患。
· 名垂青史:在给汉元帝的捷报中,陈汤写下了那句震古烁今的宣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人生波折:陈汤虽战功赫赫,但他本人比较贪婪,在分配战利品时常有不法行为,因此屡次被追究弹劾,仕途起起落落,最终死于长安。
三、典故背景
“下至众庶,熬熬苦之”这句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 社会现实:陈汤上疏时,指出“国家罢敝,府藏空虚”,以及百姓“熬熬苦之”的状况,反映了当时西汉社会因连年战争、财政消耗巨大,导致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 个人境遇:陈汤在疏中特意强调这一点,一方面可能是客观描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其远征成功的不易和价值——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凭借有限的资源和卓越的指挥,为国立功。此后,当司隶校尉调查陈汤部在战利品分配上的问题时,陈汤那句“为郅支报仇”的抗议,也展现了他抓住时机、敢于直言的性格。
四、寓意解读
“熬熬苦之”虽只有四字,但意蕴深远:
· 民生多艰的写照:它生动地描绘了在国力消耗、社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底层百姓所承受的深重苦难。这种“熬熬”之声,是民众在困境中的集体哀鸣,是对当政者的警示。
· 居安思危的警示:陈汤的辉煌战绩背后,是“府藏空虚”和民众的“熬熬苦之”。这提醒统治者,军事胜利和外部扩张,需以坚实的国内经济和稳定的民生为基础。否则,表面的强盛可能掩盖内在的虚弱。
· 个人与时代的张力:陈汤本人才华出众却品行有亏,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的机会建功立业,其“虽远必诛”的豪言展现了西汉的强健气魄,但其个人的弱点也导致他仕途坎坷。这其中也包含着对个人如何在时代中立足、如何平衡才德关系的思考。
五、现实启示
“下至众庶,熬熬苦之”的深刻寓意,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迪:
1. 体察民生疾苦,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这句话提醒我们,发展的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国家强大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民生福祉,努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众关切的现实问题,防止社会群体陷入“熬熬苦之”的困境。
2. 个人成功需考虑时代与环境
陈汤的成就固然依靠其个人才能与胆识,但也离不开他对时局的判断和利用。这启示我们,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密不可分。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学会审时度势,将个人努力融入时代发展的需要。
3. “虽远必诛”的气概需有强大国力支撑
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听来仍令人振奋。它背后体现的,是扞卫国家利益与尊严的坚定决心。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样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这激励我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强盛。
4. 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陈汤是一位功过分明、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有为国扬威、消除边患的大功,也有贪婪不法、品行不端的瑕疵。这告诉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现实事件时,应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学会辩证分析,全面看待,从而汲取更丰富、更深刻的历史经验。
“下至众庶,熬熬苦之”这句古老的话语,其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根基在于普通民众的福祉。 无论是国家的治理,还是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常怀这份对民生的体察和对时代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