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áo,游玩,游逛。《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微:无。)”
《诗经·邶风·柏舟》是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名篇,通过一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抒发了忧愤之情。
《邶风·柏舟》全诗共五章,每章六句,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忧愤难平的心情。
《诗经·邶风·柏舟》全文
第一章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第二章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第三章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第四章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第五章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分句注释与翻译
原文 注释 翻译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柏舟:柏木做的船,象征坚贞。 泛:漂浮。 那柏木小船在漂荡,一漂漂到水中央。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耿耿:心中焦虑不安的样子。 隐忧:深藏在内心的痛苦。 两眼睁睁难入睡,多少忧伤压心上。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微:非,不是。 敖:同“遨”,遨游。 不是我家无美酒,也非不能去遨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匪:同“非”。 鉴:镜子。 茹:容纳,吞忍。 我心不是那明镜,不能好坏都包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据:依靠。 虽然也有亲兄弟,可惜不能来依靠。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薄、言:都是语助词。 愬:同“诉”,诉说。 我前去向他倾诉,正逢他勃然大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转:转动。 我心不是那石头,不能随意来翻转。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卷:卷起。 我心不是那草席,不能随意来卷起。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威仪:庄严的仪容举止。 棣棣:雍容娴雅的样子。 选:通“巽”,退让。 人人自有其尊严,岂能退让任人欺。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悄悄:忧愁的样子。 愠:怨恨。 群小:众多小人。 满心烦恼难消除,群小怨我很不休。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觏:遭遇。 闵:痛心的事。 遭遇痛苦已很多,忍受侮辱也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静:仔细地。 言:语助词。 寤:醒着。 辟:用手拍胸。 有摽:捶胸的样子。 静下心来仔细想,醒来捶胸更惆怅。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居、诸:都是语助词。 胡:为什么。 迭:更迭,轮流。 微:昏暗无光。 请问太阳和月亮,为何轮流暗无光?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浣:洗涤。 心中忧愁洗不净,就像没洗的脏衣裳。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奋飞:振翅高飞。 静下心来仔细想,只恨不能展翅飞翔。
故事介绍与情感脉络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品行高洁、性格刚毅却在小人当道的环境中备受排挤和打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关于主人公的性别,历来有争议(一说是贵族男子,一说是贵族妇人),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共通的:
1. 第一章:以“柏舟”在河中飘荡起兴,奠定全诗漂泊无依、忧患深重的基调。并点明其忧愁并非饮酒遨游所能排解,说明这是深层次的精神痛苦。
2. 第二章:说明痛苦的根源。诗人内心耿直,无法像镜子一样容纳一切(“我心匪鉴”),本想向兄弟求助,却反遭怒斥,展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3. 第三章: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石”、“席”为反喻,发出铿锵有力的宣言:我的心志坚不可移,我的尊严不容侵犯(“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这是对压迫最直接、最坚决的反抗。
4. 第四章:具体描述被“群小”围攻、屡遭侮辱的痛苦处境,忧愤至极,以至于捶胸自伤。
5. 第五章:诗人将个人的不幸与天象的异常(日月失辉)相联系,质问天地不公。最终,沉重的忧愁如同脏衣服一样无法摆脱,而现实的束缚又让他无法“奋飞”,在极度的压抑与渴望自由中结束全诗,余味悠长。
寓意与现实意义
· 寓意:
1. 坚守节操: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人格的独立,绝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2. 贤者不遇:揭示了才华之士在不理想的社会环境中必然遭遇的压抑和痛苦,是古代“士不遇”主题的典型代表。
3. 孤独的抗争:展现了个体在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群小)时,即使孤立无援,也要坚持抗争的悲剧性崇高。
· 现实意义:
1. 人格的榜样: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诗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精神,鼓励人们坚守原则和底线,维护个体的独立与尊严。
2. 理解职场困境:诗中所描述的因正直而被排挤、被小人构陷的处境,很容易引起现代职场人的共鸣。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要学会保护自己,也要不忘初心。
3. 心理健康启示:它承认了深层次精神痛苦的存在(“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并展示了这种情绪需要被正视和抒发,而不是靠物质或娱乐来简单麻痹,这与现代心理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4. 对公平的呼唤:诗歌对“日月无光”的质问,本质上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激励人们去创造一个能让有才德者施展抱负、让小人无法得志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