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稳步推进
第二天一早,王超比平时更早来到食品厂。清晨的厂区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只有食堂方向亮着灯,传来隐约的声响。他没有先去办公室,而是直接绕到厂区后面那个堆放废旧杂物的角落。
确认四下无人后,他心念微动,从系统空间里取出了五袋用麻袋装好的连平火蒜和三袋新丰香菇,整齐地码放在墙根不起眼处。这些只是他带回来的一小部分,用来试探市场。
做完这些,他像往常一样走进车间。技术革新小组的成员已经在了,张保国正拿着昨晚根据王超建议重新加工的零件比划着。
“超儿,你来看看,按你说的加了垫圈,这里也重新打磨了,现在严丝合缝!”张保国看到王超,兴奋地招呼。
王超接过零件仔细检查,又装到一台闲置的搅拌器上试了试,果然平稳了许多,几乎感觉不到晃动。“嗯,这次效果很好!张叔,就按这个标准来改。另外,我画了个小改动的草图,你看能不能给搅拌桨加个可调节角度的卡扣,方便清洗和更换。”他从挎包里拿出一张昨晚绘制的简易图纸。
张保国接过图纸,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猛地一拍大腿:“妙啊!这么一改,确实方便多了!你小子这脑子,去一趟广州开窍了?”他立刻招呼旁边的青工,“来,都过来看看,照这个思路,咱们今天就把这个搞出来!”
看着张保国和青工们围在一起热烈讨论的样子,王超笑了笑,转身去了办公室。他需要把《质量管理制度》的初稿尽快完善出来。
上午九点多,老陈蹬着他那辆破三轮车来到了食品厂后门,说是来拉腐乳厂不要的废包装箱。王超借着帮忙装车的由头,和他一起到了堆放杂物的角落。
“陈叔,东西在那儿。”王超指了指那几袋火蒜和香菇,“品相您看看。”
老陈解开一个麻袋,抓出几头紫皮火蒜,又看了看香菇的成色,点点头:“东西不错,是地道货。这几袋我先拿去试试水,价格嘛……火蒜按比市价高两成,香菇高三成,你看怎么样?毕竟咱们这地界少见。”
这个价格比王超预期的还要好些,他爽快答应:“行,就按陈叔说的办。”
老陈手脚麻利地把几袋东西搬上三轮车,用破麻袋盖好。“成,那我先走了,有消息再告诉你。”老陈蹬上三轮,晃晃悠悠地离开了。
下午,王超拿着完善后的《南水食品厂产品质量追溯与留样检测暂行规定(初稿)》去找马主任。马主任看得非常仔细,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这个留样时间,定半个月是不是有点长?咱们腐乳生产周期也没那么久。”
“主任,留样主要是为了万一有顾客反馈问题,我们能追溯到同一批次的产品,查找原因。半个月时间,基本上能覆盖产品从出厂到被食用的大部分周期了。”王超解释道。
“嗯,有道理。那这个记录由谁来负责?各班组自己记?”
“我建议由各班组组长负责初步记录,车间主任汇总审核,最后交到厂办备案。层层把关,责任到人。”
马主任沉吟片刻,拿起笔在稿子上修改了几处细节:“我看行。这样,你先在豆制品车间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没问题再全厂推广。”
得到马主任的首肯,王超立刻行动起来。他召集豆制品车间各班组长和何师傅、张保国等骨干开了个小会,详细讲解了新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起初大家觉得有点麻烦,多了一道手续,但在王超强调了这对保证“南水牌”口碑的重要性后,也都表示愿意配合。
接下来几天,王超的主要精力都扑在了这件事上。他亲自监督记录表格的印制,指导各班组长如何规范填写,检查留样柜的设置。豆制品车间的生产流程,肉眼可见地变得更加规范。
期间,他也抽空去了一趟县印刷厂。果然如赵科长所料,县印刷厂的老师傅看着王超带来的、希望印两种颜色的标签设计图,直接摇头:“王副厂长,不是我们不接,这套色对设备要求高,我们这台老机器,印出来肯定重影,效果还不如单色呢。”
王超没有气馁,道谢后离开。他通过赵科长的关系,将设计图和样品寄往了地区印刷厂询价。几天后,地区印刷厂回信了,报价比县里高出一大截,而且起印量有要求。
“价格是贵了点,但人家印出来的效果,肯定不是县里能比的。”赵科长把回信递给王超,“关键是,这钱厂里能批下来吗?”
王超看着报价单,心里快速盘算着。全部更换肯定不现实,成本太高。他想了想,对赵科长说:“赵叔,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先小批量印一批,就用在新开发的那个小坛装的‘精品腐乳’上,试试市场反应。如果卖得好,再考虑大面积更换。”
“这倒是个稳妥的办法。”赵科长表示赞同,“你跟老马商量一下。”
王超拿着地区印刷厂的报价和自己的想法再次找到马主任。马主任看着报价直嘬牙花子:“这么贵?这得卖多少坛腐乳才能把本钱赚回来?”
“主任,咱们不能光看成本。包装好了,产品附加值就上去了。而且我们只在小坛精品上试用,量不大,风险可控。”王超耐心解释。
马主任考虑良久,最终还是点了头:“那就先按你说的,印一千张试试。我跟吴干事打个招呼,这笔钱从咱们的小金库里出,不走明账,也省得麻烦。”
搞定了标签的事情,王超稍稍松了口气。这天晚上下班,他刚走出厂门,就看见老陈在不远处的巷口对他使了个眼色。王超会意,跟了过去。
“你那些火蒜和香菇,出手了。”老陈低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兴奋,“比预想的还快,有个在地区机关食堂采买的亲戚,正好需要这些稀罕货给领导换换口味。价钱嘛,火蒜按高三成,香菇按高五成结的。”说着,他又递过来一个更厚实些的布包。
王超接过,入手的分量让他心中微动。“辛苦陈叔了。”
“互利互惠嘛。”老陈摆摆手,随即又压低声音,“那边还问了,这东西能不能稳定供应?量可以不大,但要保证品质。”
王超心中快速权衡。稳定供应意味着风险增加,但也是一条潜在的长期财路。他谨慎地回答:“量不能保证,而且得看机会。我只能这么说,有机会就弄点,品质绝对没问题。”
“成,有你这句话就行。那边我帮你应付着。”老陈显然明白这里的分寸。
和王超分开后,老陈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暗自嘀咕:这小子,路子是越来越野了,连南方特产都能弄来,还都是好东西。不过也好,跟着他,自己也能多捞点实惠。
王超没有直接回家,他走到河边,找了块没人的石头坐下。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泛着粼粼金光。他拿出老陈给的布包,里面除了钱,还有几张难得的糖票和布票。他将大部分现金和所有票证收入系统空间,只留下少量零钱放在外面。
看着缓缓流淌的河水,王超把布包仔细收好。他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向家的方向走去。
第一百一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