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暗夜无声的支援
新家的生活终于步入正轨。院子里不再有好奇的邻居围观,屋里新颖的家具也习惯了它们的存在,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王超很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他每天清晨在院子里打打拳(上辈子养成的习惯),看着父母上班,姐姐去书店,弟弟妹妹上学,然后便开始打理这个小天地,规划着未来。他甚至真的在院子角落开辟了一小畦菜地,撒上了葱蒜种子,还琢磨着等天气再暖些,弄2小鸡崽来养(有政策规定,只能2只)。
通过秒杀系统,财富和物资依旧在稳步积累。他像一只勤劳的松鼠,将各种或常见或稀罕的物品分门别类存入空间,只将少量适合家用的东西,以“单位福利”或“朋友相赠”的名义,不动声色地融入家庭生活。家里的伙食水平、日用品质,都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善中,悄然提升着。
然而,这份宁静在一个下午被打破了。老陈罕见地主动上门,找到了王超的新家。看到这规整的小院,老陈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被凝重取代。
“小王兄弟,你这地方不错,清净。”老陈接过王超递来的烟,坐在院中的小凳上。
“还得谢谢陈叔您之前帮忙,手续才能办得那么顺当。”王超真心实意地道谢。
老陈摆摆手,吸了口烟,压低声音:“客套话不说了。今天来是有正事跟你说。最近,赣北那边遭了灾,洪水冲了不少地方,情况不太好。”
王超心里一凛,坐直了身体。天灾人祸,在任何时代都是大事。
“上头下了大力气救灾,从各地抽调了很多物资过去。”老陈继续说道,声音更低了,“这一抽调,市面上能流通的东西就紧了。而且,为了稳定局面,防止有人趁乱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政府对物资的管控一下子严了很多,打击地下交易的力度也加大不少了,风声很紧。”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王超一眼:“我知道你路子活,手里常有过硬的东西。但这段时间,务必小心,能不出手就别出手,非要出手,也得找绝对可靠的熟客,千万别撞枪口上了。这节骨眼上,被抓到可不是小事。”
送走语重心长的老陈,王超的心情有些沉重。他回到屋里,关上门,意识沉入系统空间。今天秒杀到的三样东西赫然在目:
【优质大米500斤,烟熏腊肉50斤,自热火锅10盒。】
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米袋、油亮扎实的腊肉,以及那明显超出时代认知的自热火锅,王超沉默了。老陈带来的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他平静的心湖。一方面,他需要更加谨慎,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得知远方有人正在受苦,自己却坐拥如此巨量的食物,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他心中涌动。
他不是圣母,深知在这个时代保全自身和家庭是第一位的。但眼睁睁看着同胞受灾,自己有能力做点什么却无动于衷,这与他内心深处某些朴素的价值观相悖。
更何况,乱世囤粮固然是自保之道,但在这种集体面临困难的时刻,适当的“回馈”或许也是一种更长远的“投资”——一种对内心安宁和未来福报的投资。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那500斤大米和50斤腊肉。这些东西,如果通过老陈渠道慢慢出手,确实能换回不少钱,但风险也伴随老陈的警告陡然增加。而如果……如果将它们用在另一个地方……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迅速成型。他不能以个人名义捐赠,那太显眼,无法解释来源,甚至会引来不必要的调查。但他可以匿名。
他想到了老陈提到的,政府正在全力组织救灾。那么,直接将物资送到政府门口,无疑是最直接、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
至于那10盒自热火锅,太过扎眼,暂时不能动。但那500斤大米和50斤腊肉,以及空间里还存放着的之前秒杀到、一直没处理完的约一百多斤陈旧米,加起来超过六百五十斤的粮食和肉食,在这个缺粮的当口,绝对是一份沉甸甸的助力!
决定了!就捐这些!全部捐出!
如何操作?白天肯定不行,目标太大。只能晚上行动。利用系统空间收取自如、不留痕迹的特性,在夜深人静时,将这批物资一次性取出,堆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比如,地区行政公署或者救灾指挥部这类官方机构的大门口附近。
想象一下,第二天清晨,上班的工作人员打开大门,发现门口凭空出现堆积如山的粮食和腊肉,那种震撼和惊喜……王超几乎能想象到那会引起怎样的轰动。
这不仅能实实在在帮助到灾民,也能极大地鼓舞救灾的士气,更能让这批来路不明的物资,以一种最“安全”也最富戏剧性的方式,发挥出最大的光和热。
计划已定,王超心中反而一片平静,甚至隐隐有种期待。他仔细推敲着细节:时间必须选在后半夜,凌晨两三点,是人最困倦、街道最空旷的时候。地点要选在行政公署门口,那里相对开阔,便于堆放和后续搬运,而且意义重大。他需要提前去踩点,熟悉路线和周边环境,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半天,王超表现得和往常一样,甚至心情颇好地帮着李秀兰整理了菜地。到了晚上,家人都睡下后,他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内心却像上紧发条的钟。
凌晨两点,万籁俱寂。王超悄无声息地起身,穿上一身深色的旧衣服,戴上顶帽子,像一抹影子般溜出了小院。夜晚的南水城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和远处巡逻队隐约的脚步声。他凭借着白天的记忆,避开主干道,穿行在小巷中,如同一个熟练的夜行者,朝着城东的地区行政公署方向潜行。
行政公署是一座略显陈旧但气势不凡的二层小楼,门口有石狮子和一片不算小的空地。王超隐藏在对面街角的阴影里,仔细观察了十几分钟,确认周围没有任何动静,连巡逻队也刚刚过去。
时机到了!
他如同猎豹般敏捷地穿过街道,来到行政公署大门一侧的墙根下。这里相对隐蔽,从主路方向不太容易直接看到。他深吸一口气,集中精神,沟通系统空间。
下一刻,如同变魔术一般,一袋袋沉重的大米(包括那五百斤新米和一百多斤陈米),一块块油纸包裹的、沉甸甸的烟熏腊肉,凭空出现,迅速而无声地堆积起来,很快就在墙边垒起了一座小小的“粮山肉丘”。浓烈的米香和腊肉特有的烟熏气息在夜空中弥漫开来。
王超动作极快,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分钟。他最后看了一眼这座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突兀和珍贵的物资堆,毫不犹豫地转身,再次融入黑暗的小巷,迅速撤离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回到家中,躺回床上,王超的心脏还在砰砰直跳,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完成了一件大事的兴奋与释然。
第二天,王超起得比平时稍晚。他像往常一样洗漱,吃早饭,仿佛昨夜什么都没有发生。然而,一种莫名的期待感萦绕在他心头。
果然,快到中午时分,消息就像插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南水城的大街小巷,自然也传到了王超耳中。
“听说了吗?出大事了!”
“咋了咋了?”
“地区行政公署!今天早上,大门一开,我的老天爷!门口堆满了大米和腊肉!跟小山似的!”
“真的假的?谁放的?”
“不知道啊!神不知鬼不觉!值班的人都说没听见任何动静!”
“说是足有六七百斤!都是好东西!还有腊肉!”
“这是哪路神仙做的好事啊?这可是救了急了!”
“肯定是支援灾区的!这下可帮了大忙了!”
“……”
人们议论纷纷,脸上充满了惊奇、赞叹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振奋。匿名捐赠的神秘色彩,物资数量的巨大,以及放置地点的象征意义,让这件事充满了传奇性,极大地提振了人们共度时艰的信心。
王超听着街坊邻居兴奋的议论,看着父母和姐姐脸上流露出的与有荣焉的表情(他们自然不知道真相,只为这桩义举感到高兴),心里充满了平静的满足感。他低调地穿行在激动的人群中,深藏身与名。
这次行动,他不仅处理掉了一批暂时不便出手的物资,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个时代,回应了内心的召唤。他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追逐利益的投机者,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守护者。
经此一事,王超的心态似乎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手中力量的意义,也隐约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在时代的洪流中,他这只小小的蝴蝶,或许真的能扇动翅膀,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改变。
当然,谨慎仍是第一位的。他提醒自己,这样的事情可一不可再,偶尔为之是义举,频繁出现就是祸端了。接下来的日子,他需要更加低调,继续稳固大后方,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机会。
第三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