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文娱的创作中心里,落地窗透进的春日暖阳,将铺在长桌上的《唐诗风云》剧本手稿映照得愈发温润。手稿旁,历史经典全库的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着唐代的舆图、乐舞图谱与文人手札,李白《上阳台帖》的墨迹虚影在屏幕上流转,与剧本上的文字相映成趣。苏澈坐在长桌主位,指尖轻轻划过最后一页剧本的落款,眼中满是释然——历经三个月的打磨,借助系统“剧本优化”功能,这部聚焦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人生的剧本,终于尘埃落定。
“系统的‘剧本优化’功能太关键了。”张岚拿起一份打印版剧本,翻看着上面的批注,语气里满是赞叹,“最初的初稿里,李白‘仗剑去国’的情节过于写意,缺乏历史支撑,是系统自动匹配了《旧唐书·李白传》的记载,补充了他离开蜀地时的社会背景、游历路线,甚至细化了他在江陵遇到司马承祯的对话细节,让人物瞬间立了起来。”
苏澈点头,指尖轻点电子屏,调出系统优化的记录:“不止是历史细节。之前杜甫‘安史之乱’中的戏份,情感表达过于直白,系统通过分析《三吏》《三别》的诗作意境,优化了情节节奏——比如将他目睹百姓流离的场景,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创作过程结合,用留白替代直白的控诉,更有感染力。”他顿了顿,补充道,“系统还能根据不同媒介的适配性,标注出适合影视化、动漫衍生、游戏联动的情节节点,为后续全产业链开发埋下伏笔。”
林墨捧着剧本,翻到“洛阳相遇”的章节,眼睛发亮:“这段写得太妙了!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高适的慷慨,三种性格碰撞得火花四溅。尤其是他们在酒肆斗诗的场景,既还原了唐代文人的社交方式,又通过诗句暗藏各自的人生抱负,系统优化后的对话,连语气助词都贴合唐代口语习惯,读起来就像亲眼所见。”
“这得归功于历史经典全库的支撑。”苏澈笑着说,“系统能提取《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中的文人轶事,再结合《全唐诗》的诗作背景,让每个情节都有迹可循。比如李白斗诗时吟出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剧本里补充了他此前游历黄河的经历,解释了诗句的灵感来源,而不是单纯让他‘凭空作诗’。”
赵凯则关注着剧本的技术适配性:“‘李白月下独酌’的场景,系统标注了适合mR技术呈现——可以通过光影投射,让月亮、影子与李白形成互动,既保留诗句的空灵意境,又能打造震撼的视觉效果。我们已经可以开始构思游戏联动副本,让玩家化身酒肆伙计,参与这场‘斗诗大会’,解锁李白的诗作注解。”
剧本的核心,是通过六位诗人的人生轨迹,串联起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李白的仗剑天涯与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与颠沛流离,王维的禅意隐逸与官场沉浮,高适的壮志凌云与沙场建功,孟浩然的田园情怀与仕途遗憾,王昌龄的边塞豪情与命运多舛——每个人的故事都独立成篇,又通过时代背景相互交织,最终落脚于“唐诗不仅是文字,更是时代的心声”这一核心。
“最打动人的,是诗人作为‘人’的真实。”张岚感慨道,“剧本没有把李白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而是写出了他‘赐金放还’后的失意、晚年流放夜郎的苍凉;也没有把杜甫写成一味悲叹的苦行者,而是展现了他与李白相交时的意气风发、在成都草堂时的闲适恬淡。这种复杂性,让唐诗的意境有了依托。”
苏澈站起身,目光坚定:“现在,剧本已经成熟,接下来就是找到最合适的导演。我心中的人选,是张导——他的镜头里,既有宏大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东方美学的细腻感,《英雄》《金陵十三钗》里对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与《唐诗风云》的气质完美契合。”
张岚立刻接口:“我已经通过工作室联系了张导的团队,他们表示很感兴趣,约定今天下午在创作中心见面。张导特意交代,要带上完整的剧本和历史参考资料,他想亲自看看我们对唐代历史和唐诗的考据是否扎实。”
下午三点,张导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创作中心。他身着简约的深色中山装,精神矍铄,刚一进门,目光就被墙上的唐代舆图和剧本手稿吸引。“苏总,久仰。”张导伸出手,语气平和却透着专业的严谨,“早就听说你在做唐宋文化Ip,《三国》《红楼》的成功有目共睹,这次的《唐诗风云》,我很期待。”
苏澈接过张导的手,笑着递上剧本和厚厚的历史参考资料:“张导,这是《唐诗风云》的完整剧本,还有我们从历史经典全库中提取的参考资料,包括唐代的服饰形制、建筑规制、文人生活习惯,甚至还有《霓裳羽衣曲》的乐律谱,供您参考。”
张导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坐在长桌旁,缓缓翻开剧本。创作中心里一片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电子屏上偶尔闪过的唐代影像。张导看得格外认真,时而眉头微蹙,时而嘴角上扬,遇到关键情节,还会翻查旁边的历史资料,在剧本上做着简单的批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将张导的身影拉得很长。苏澈和团队成员没有打扰,只是静静等待着。他们知道,张导对历史题材的要求极为严苛,既看重艺术表达,更注重历史真实,此前不少历史剧邀请他执导,都因“细节考据不扎实”被婉拒。
两个小时后,张导终于合上剧本,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光芒。“好剧本!”他声音略带激动,打破了室内的宁静,“这是我最想拍的历史剧!这么多年,我一直想拍一部关于唐诗的作品,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要么过于侧重诗词解读,显得枯燥;要么过于戏说,失去了历史的厚重。而你的剧本,做到了‘诗史相融’。”
他指着“安史之乱”的章节,语气愈发恳切:“你看这里,杜甫在长安被囚时,望着月光吟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剧本没有直接写他的思念,而是通过他回忆与家人在鄜州团聚的场景,与眼前的囚禁生活形成对比,再引出诗句,这种将诗作融入人生的写法,太动人了。而且你们的考据很扎实,杜甫被囚的地点、当时的社会环境,甚至他穿的衣服材质,都符合历史记载,这让我很放心。”
“张导过奖了。”苏澈笑着回应,“我们始终坚持‘历史为骨,艺术为翼’。比如剧本里李白供奉翰林时,为杨贵妃创作《清平调》的场景,我们参考了《松窗杂录》的记载,还原了当时的宫廷氛围、乐舞形式,甚至杨贵妃的服饰纹样,但在对话和情节节奏上做了艺术化处理,让它更适合影视化呈现。”
张导点头,拿起历史参考资料中的唐代服饰图谱:“这些细节最能打动人。我拍《英雄》时,就坚持让演员的服饰符合战国形制;拍《金陵十三钗》时,旗袍的盘扣、纹样都反复考据。现在看到你们对唐代文人服饰的还原——李白的幞头、杜甫的麻衣、王维的官袍,连布料的质感都做了标注,我知道,我们是一路人。”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有一个地方我想和你探讨。”张导翻到李白“采石矶醉酒”的章节,“剧本里写他醉酒后水中捞月,这个情节很有诗意,但历史上李白的死因存在争议,这样处理会不会显得过于传奇化?”
苏澈早有准备,拿出历史经典全库的相关资料:“张导,我们查阅了《新唐书》《唐才子传》等史料,发现‘捞月而亡’虽非史实,却是后世流传最广的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李白的性格高度契合。而且剧本里,我们在这个情节后加入了一段旁白,点明‘史实与传说交织,方是诗仙的最终注脚’,既保留了诗意,又不违背历史严谨性。”
张导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这个处理很好!历史剧不是纪录片,需要有艺术的温度。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本身就是唐诗的灵魂,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镜头捕捉这种灵魂,让观众在感受历史的同时,读懂唐诗背后的人生与情怀。”
他站起身,走到电子屏前,看着上面《上阳台帖》的墨迹:“我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拍摄构想。李白的戏份,要用开阔的镜头语言,展现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取景可以选在蜀地的山川、黄河的壶口;杜甫的戏份,则多用手持镜头,突出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的颠沛,色调以沉郁为主;王维的禅意戏份,镜头要慢,多用空镜,展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苏澈笑着点头:“我们完全信任您的创作。而且借助历史经典全库,我们可以为您提供更精准的场景参考,比如李白游历的江陵城、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都有详细的建筑图纸和复原方案,甚至能还原出当时的植被、水系,让拍摄更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