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魔修洗白再就业
“记忆读取伦理争议”的风暴在联盟内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最终以一项严格限制“读心”技术使用的《特殊情报获取伦理法案》草案的初步通过而暂告段落。这场争论如同一场高烧,虽然痛苦,却也迫使联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重新校准了在生存危机下科技发展与伦理底线之间的微妙平衡。法案的框架将这项危险的技术锁进了笼子,但也明确了在极端情况下动用它的可能性,为联盟保留了一把应对最致命威胁的、饱受争议的双刃剑。
然而,外部威胁并未因内部的伦理辩论而稍有停歇。就在联盟高层为“读心”技术的边界问题争论不休时,前线巡逻队和“天罗”净化网络接连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几处位于联盟疆域边缘、原本已被“净世”计划初步净化的区域,出现了小规模但异常顽固的魔气回潮。这些魔气并非从外部涌入,更像是从本地环境的“骨髓”深处重新渗透出来,其性质更加粘稠、隐蔽,对常规净化手段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性。同时,边境哨所报告,发现了零星的、行为诡异的入魔修士活动的踪迹。这些魔修不同于以往那些被魔气侵蚀丧失理智的疯子,他们行动更有组织,目的性更强,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或者……在躲避着什么。
这些迹象拼凑在一起,指向一个被联盟在高速发展期中几乎遗忘的群体——那些在漫长岁月里,或因道心不稳、或因功法邪异、或因环境所迫而堕入魔道,却又在“播种者”的魔气污染浪潮中幸存下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魔气环境的本土魔修。
长期以来,魔修被视为修仙界的毒瘤,是混乱与毁灭的象征,是正道宗门清剿的对象。但在联盟与“播种者”及其代理人“虚无之影”的战争上升到位面存亡的层面后,这些分散的、内部也充满纷争的魔修势力,其定位变得模糊起来。他们是威胁?还是潜在的、可以被争取的力量?亦或是……需要被“治理”的“污染源”?
这个问题,随着边缘地带魔气异动和魔修踪迹的出现,变得无法回避。
“我们不能再用简单的‘非正即邪’眼光看待他们了。”在一次由赵乾主持的边境安全与内部治理联合会议上,一位负责情报分析的长老指着地图上标记的魔气回潮点和魔修活动区域,语气凝重,“‘播种者’的魔气污染是覆盖性的,这些魔修同样是被侵害者,只是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了下来。如今,联盟大规模净化环境,等于在改变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他们的躁动,或许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生存本能。”
另一位来自镜玄界的生态学家补充道:“从‘魔气杂交品种’和‘灵力生态农场’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魔气并非纯粹的毁灭性能量,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与生灵乃至环境形成一种危险的平衡。这些魔修,某种意义上,是这种危险平衡的‘活体样本’。彻底消灭他们,或许能根除一时的混乱,但也可能意味着我们永远失去了理解乃至最终转化魔气本质的关键钥匙。而且,在当前对抗‘播种者’的形势下,将他们推向对立面,是否明智?”
会场内议论纷纷。主张强硬清剿的声音依然存在,认为魔修本性难移,是潜在的内患。但更多理性的声音开始思考另一种可能性:能否引导、改造这些魔修,将他们从秩序的破坏者,转变为联盟的助力?甚至,利用他们对魔气的独特适应性,来解决目前净化工程遇到的顽固性魔气回潮难题?
这个想法大胆而充满风险,却契合了联盟一贯的“化害为利”的科学思路。
“灵枢,玄玑。”赵乾沉思良久,开口问道,“基于现有数据库,特别是关于魔气生态、神魂异化、以及社会行为重塑的研究,推演对本土魔修进行系统性‘引导与转化’的可行性。重点评估:转化技术路径、潜在风险、可控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战略收益。 项目代号:‘涅盘’。”
“指令收到。项目‘涅盘’启动。推演核心:高危群体社会再融入与特异性能力转化利用。”灵枢-玄玑的光芒流转,开始调用“魔魂核心数据库”中所有关于魔修功法、心智扭曲模式、魔气适应性、以及历史上极少数“由魔入道”成功案例的数据,并结合“纳米修复机器人”对经脉的修复能力、“净化塔”对环境的调控能力,以及从“记忆读取伦理争议”中获得的关于意志干预的教训进行综合分析。
【“涅盘”计划可行性推演:】
? 目标群体细分:
? 深度堕落者: 神魂已与魔气深度绑定,理智残存极少,破坏欲强。转化难度极高,风险巨大,建议以控制与隔离研究为主。
? 中度适应者: 保留部分理智,能在魔气环境中维持生存,但心性偏激,对正常社会有疏离感或敌意。是主要转化目标。
? 轻度沾染者\/被迫入魔者: 道基未完全毁坏,有强烈回归正常的意愿。转化成功率最高,可作为示范与先锋。
? 核心技术路径:
? 环境过渡: 建立专门的“过渡区”或“半净化区”,魔气浓度由高到低梯度分布,让魔修逐步适应正常环境,避免因环境剧变导致魔气反噬或精神崩溃。
? 生理净化与重塑: 使用改良的“净化塔”技术,结合特制的“净魂丹”(需研发),温和清除体内淤积的恶性魔气,修复被魔气侵蚀的经脉和神魂。关键点在于平衡净化速度与身体承受度,避免“净化过度”导致修为尽废或死亡。
? 心理干预与引导: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环节。借鉴“虚拟现实实训”技术,构建可调控的“心魔幻境”,帮助魔修面对内心阴影,重塑道心。引入经过严格审查和培训的、擅长沟通的修士担任“引导师”。绝对禁止使用强制性的“记忆读取”或“意识覆盖”等违背意志的手段,必须以“引导”和“自愿”为原则。
? 能力转化与价值实现: 识别并引导魔修对魔气的独特感知力和抵抗力。例如,可组建专门的“魔气勘探队”,负责深入高污染区域进行侦查或资源勘探;或成为“净化工程”的特殊顾问,协助解决顽固性魔气回潮问题。
? 潜在风险与挑战:
? 伪装与反复: 魔修可能伪装配合,伺机破坏或获取情报。需建立长期、严密的观察与评估机制。
? 社会排斥: 即便转化成功,普通修士和民众的恐惧与歧视可能阻碍其真正融入,导致其再次被边缘化。
? 技术副作用: 净化过程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生理或心理后遗症。
? “播种者”干预: “播种者”可能将转化后的魔修视为“失败品”或“背叛者”,进行清除或再次污染。
? 伦理争议: 对“中度适应者”的转化,其“自愿”程度如何界定?是否构成另一种形式的“强制”?
? 预期收益:
? 消除内患: 化敌为友,减少内部安全压力。
? 获取独特能力: 获得一批对魔气环境有特殊适应性的专业人员,助力净化事业和对“播种者”的侦查。
? 人道主义旗帜: 展现联盟的包容与进步,增强内部凝聚力与外部吸引力。
? 深化对魔气理解: 通过研究转化过程,更深入地理解魔气与生灵相互作用的机制。
推演结果显示,计划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风险极高,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细的分层策略、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强大的组织执行力,尤其是对“自愿”原则的坚守。
“涅盘”试点:荆棘中的探索
尽管争议重重,但在赵乾的力主下,“涅盘”计划谨慎地启动了试点。联盟在偏远但环境可控的“寂灭荒原”边缘,设立了一处高度戒备的“新生营地”。
首批自愿(或在有限选择下被迫“自愿”)加入计划的,是数十名在边境冲突中被俘的、属于“中度适应者”和“轻度沾染者”的魔修。他们怀着怀疑、恐惧、甚至是一丝微弱的希望,被送入营地。
过程远比预想的艰难。
特制的“净魂丹”在初期临床试验中,药性难以把控。一名魔修因体内魔气与丹药之力冲突过于剧烈,导致经脉寸断,虽经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修为尽失,形同废人。此事在营地内引发了恐慌和抵触情绪。
心理引导更是举步维艰。魔修们长期在残酷环境中生存,心防极重,对引导师充满不信任。构建的“心魔幻境”往往引发他们激烈的抗拒甚至攻击行为。进展缓慢,挫折感弥漫。
转机出现在一位名叫“墨影”的年轻魔修身上。他本是小型正道宗门弟子,因宗门被魔修攻破,为复仇和生存被迫修炼魔功,但内心始终怀有对光明的渴望。在引导师的耐心帮助下,他率先突破了心防,成功度过了最危险的净化初期。当他体内恶性魔气被清除大半,眼神恢复清明的那一刻,他流下了混杂着痛苦与解脱的泪水。他的成功,成为了营地内第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极大地鼓舞了其他观望者。
联盟也及时调整了策略,放缓了净化速度,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并允许转化者在通过初步评估后,参与一些营地的辅助管理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价值。同时,联盟通过严格保密的信息渠道,有限度地公布了“墨影”等人的成功案例,逐步引导外界舆论。
成效与暗流:新生与隐患
经过数月的艰难探索,“新生营地”取得了初步但意义重大的成果。约有三分之一的试点魔修成功完成了初步净化,心智稳定,表达出愿意遵守联盟规则、并以其特殊能力为联盟效力的意愿。其中数人因其对魔气的敏锐感知,被编入特殊的“环境监测小组”,在探测边缘地带顽固魔气源头上,果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一成果,极大地增强了联盟推进“涅盘”计划的信心。更多设施更完善、管理更科学的“转化中心”开始在各地筹建。一项旨在保障转化者权益、明确其义务的《魔修转化与融入管理办法》也开始起草。
然而,暗流依旧涌动。
灵枢-玄玑的监控发现,个别转化者在私下交流中,仍会使用一些带有魔道色彩的暗语,流露出对过去力量的些许怀念。虽然目前没有发现破坏行为,但这种“文化惯性”令人警惕。
更严重的是,边境巡逻队在一次清剿小型魔修聚集点的行动中,发现了一名负隅顽抗的魔修头目,其身上竟然携带着一件制作精良、带有明显“虚无之影”组织技术特征的通讯法器!这表明,确实有外部势力在试图接触、甚至操控这些散落的魔修势力,可能意在破坏“涅盘”计划,或将这些魔修作为新的渗透工具。
“涅盘计划绝不能停,但安全警戒必须提到最高级别!”赵乾在听取汇报后,斩钉截铁地指示,“对所有申请转化的魔修,背景审查要更加严格。对转化成功者,既要给予信任和机会,也要建立长期的、隐蔽的观察机制。同时,加大对外部势力渗透魔修群体的打击力度!我们要争取的,是迷途知返的同道,绝不能给‘播种者’的代理人任何可乘之机!”
“魔修洗白再就业”的尝试,如同在雷区中开辟道路,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但也蕴含着化解内部矛盾、增强自身力量的巨大潜力。联盟在践行包容与救赎理念的同时,也必须时刻提防潜在的陷阱与反噬。下一步,如何确保这一敏感进程的公平与安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伦理挑战,例如成立“科学派道德委员会”来监督此类边缘群体的转化与待遇问题,将成为联盟社会治理能力的新考验。科学的包容性,正在尝试净化最顽固的污渍,但这个过程,需要无比的谨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