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红星机床厂家属院的红砖屋顶渐渐覆上一层银白。周六清晨,陈遇呵着白气推开窗,看到毛蛋的摩托车已经在楼下等候,车把上挂着一袋热腾腾的包子。
“快下来!”毛蛋仰头喊道,“周工说今天带我们去个好地方!”
三个少年挤在摩托车上,穿过飘雪的街道。毛蛋兴奋地透露:“周工联系上了省材料研究所的老同学,答应让我们参观实验室!”
省材料研究所坐落在市郊的山脚下,灰色的科研大楼在雪中显得庄严肃穆。周工早早等在门口,身边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
“这位是刘教授,我国第一代碳纤维专家。”周工介绍道,“听说有几个中学生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特意从省城赶来的。”
刘教授笑着打量三个少年:“老周说你们自己做了预氧化装置?了不起啊!”
参观从基础实验室开始。当看到真正的扫描电镜时,陈遇屏住了呼吸——屏幕上,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清晰可见。
“这是t300的断面,”刘教授指着规整的六边形结构,“像蜂巢一样整齐。而这是我们早期产品……”画面切换,出现杂乱无章的纤维结构,“看到差别了吗?”
张伟突然开口:“取向度不够,应该是预氧化阶段张力控制不足。”
刘教授惊讶地推推眼镜:“小伙子很懂啊!”
孙宇补充道:“根据文献,温度梯度也会影响结晶取向。”
来到碳化实验室时,众人都被巨大的设备震撼了。三米高的碳化炉像一头钢铁巨兽,复杂的管道和控制系统令人眼花缭乱。
“这是从德国进口的,”工程师介绍道,“最高温度可达2500度,精度正负1度。”
王小虎小声嘀咕:“比咱们那个电炉改造的厉害多了……”
最让陈遇触动的是在走廊里看到的一张老照片。黑白照片上,一群年轻人围着简陋的设备,墙上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
“这是七十年代,”刘教授轻声说,“我们在一没技术二没设备的情况下起步。那时国外对我们全面封锁,连个温度控制器都买不到。”
他指着照片中一个年轻人:“这是老周的父亲,我的老战友。为了测碳化温度,他把自家做饭的热电偶拆下来用……”
参观结束时,刘教授突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卡脖子’技术吗?”
三个少年摇头。
“因为,”老人神色凝重,“不仅军工航天受制于人,连你们喜欢的钓鱼竿都要看别人脸色。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尊严问题。”
回程的摩托车上,大家都沉默着。雪花扑打在脸上,冰凉却让人清醒。
“我想考清华材料系。”陈遇突然说。
“我学自动化,”张伟接口,“专门做控制系统。”
孙宇推推眼镜:“我研究计算材料学,用算法加速研发。”
王小虎挠头:“那我……我学机械制造!给你们加工设备!”
毛蛋大笑:“我就负责把你们的研究变成产品!”
这个寒夜,306宿舍的灯光亮到很晚。张伟在电脑上模拟温度场,孙宇计算着热力学参数,王小虎用易拉罐制作新的炉腔模型,陈遇则整理着今天的笔记。
突然,张伟叫起来:“快看这个!”屏幕上,温度场模拟出现异常波动,“在升温阶段,炉腔边缘有低温区!”
孙宇立即计算:“需要增加辅助加热器,但位置要精确……”
王小虎拿出模型:“这里!这里加个加热环!”
陈遇沉思片刻:“还得考虑热膨胀系数,不同材料膨胀率不同……”
四人一直讨论到深夜,终于拿出改进方案。当陈遇把这个方案拿给周工时,老人惊讶不已:“你们一晚上就想到这些?”
刘教授看到方案后更震惊:“这个辅助加热器的布局……和日本专利里的思路很像啊!”
元旦前夕,技校实验室里迎来了重要时刻——改进后的预氧化装置要进行第一次梯度升温测试。
周工和刘教授都来了,小小的实验室挤满了人。张伟负责控制系统,孙宇监控数据,王小虎操作设备,陈遇总指挥。
“开始升温。”陈遇深吸一口气。
张伟敲下回车键,温度曲线开始在屏幕上爬升。
“200度……220度……250度……”孙宇报着数据,“梯度稳定!”
突然,报警器响起!
“3号测温点异常!”王小虎喊道,“温度飙升!”
张伟飞快操作:“切换备用热电偶!启动冷却程序!”
紧张的五分钟后,温度终于稳定。扫描电镜显示,这次制备的预氧化丝结构均匀度提高了30%!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周工激动地拍着陈遇的肩膀:“好小子!有我们当年的劲头!”
刘教授却盯着数据沉思:“这个异常升温……可能是局部过热导致的。”
雪夜里,刘教授给孩子们讲起往事:“六十年代,我们连温度计都不准。有次实验爆炸,就是因为测温误差……”
他指着窗外的星空:“那时候条件苦,但每个人眼里都有光。知道为什么吗?”
少年们摇头。
“因为我们在做没有人做过的事,在为国家解‘卡脖子’的问题。这种自豪感,什么都比不了。”
回去的路上,陈遇一直在想刘教授的话。前世他追求顶级钓具,却从未想过这背后的技术尊严。如今才明白,一根碳素钓竿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期末考前夜,306宿舍却在进行特别的“研讨会”。张伟展示了新的控制算法,孙宇分享了最新的文献调研,王小虎展示了改进的炉腔设计,陈遇则提出了全新的实验方案。
“我们要做中国人自己的高模量碳纤维!”陈遇在日记里写道,“不是为了追英超美,而是为了有一天,我们的钓竿能骄傲地刻上‘中国制造’。”
雪花还在窗外飘洒,实验室里的那台简陋装置静静散发着余温。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几个少年心中却燃着熊熊火焰。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个夜晚萌发的梦想,将在未来绽放出怎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