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搬迁的消息像一阵风,吹遍了小小的“旭遇”工作室,也吹进了红星厂下岗职工们忐忑的心中。希望,如同干涸河床下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分头高速运转。陈遇和毛蛋负责与红星机械厂留守处、市工信局对接,签订正式的厂房租赁协议,并办理各项手续。协议条款异常优惠,印证了政府扶持的决心。同时,毛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安置下岗职工”这张王牌,顺利地从市商业银行拿到了一笔条件优厚的低息贷款,专门用于搬迁改造和初期运营。
周凯和李文博暂停了手头的学术工作,全心投入到新厂区的规划设计中。他们拿着卷尺和笔记本,一次次往返于老旧工作室和空旷的第五车间,测量、绘图、争论。周凯发挥他的“时尚”嗅觉,负责办公区和展示区的概念设计,力求在有限的预算内营造出专业、创新的氛围。李文博则运用他的严谨逻辑,规划生产区的设备布局、物流动线,甚至计算照明天花板的高度对操作精度的影响。孙宇和张伟通过传真和邮件发来了详细的设备搬迁注意事项、电路负荷要求以及网络布线方案。
王小虎和赵强成了体力活的主力。他们带着初步筛选出的几名有力气、人也机灵的下岗青年(算是提前上岗),开始打包现有设备、原材料和工具。每一个螺丝、每一卷碳纤维布都被小心地归类、标记。王小虎对着那台陪他度过无数日夜的“摇钱树”手摇粉碎机,颇有些不舍:“老伙计,咱们要换大房子了!以后给你配个电动的兄弟!”
陈平师傅则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他凭借着对老厂区的熟悉和几十年积累的机械经验,成了新厂房改造的“总顾问”。哪里的地基最扎实,哪里的承重梁不能动,原有电路的总闸在哪里,排水系统是否通畅……他都了然于胸。他常常一个人在新车间里踱步,时而用脚跺跺地面,时而用手敲敲墙壁,眼神里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筹划。工人们见到他,依然尊敬地喊一声“陈科长”或“平哥”,这种熟悉的氛围,让他脸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母亲毛凤英和林莉的母亲赵梅,也没闲着。两位多年的老姐妹,此刻成了后勤保障的“核心”。她们负责为忙碌的搬迁队伍准备一日三餐,烧水送茶。饭菜虽然简单,但热乎乎地吃下去,能驱散不少疲惫和寒意。毛凤英看着儿子和丈夫忙里忙外,虽然心疼,但眼神里充满了希望的光彩。赵梅则常常拉着毛凤英的手,感激的话说不完:“凤英啊,多亏了遇仔,多亏了你们家……要不然,我跟老林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熬……”
搬迁的日子选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请来的专业搬家队伍加上“旭遇”自己的员工和前来帮忙的准新员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当第一台设备——那台标志着“旭遇”告别纯手工作坊时代的电动破碎分级机被小心翼翼地吊装上车时,陈遇站在工作室门口,心中感慨万千。这扇绿色的铁门,见证了他们最初的梦想和汗水。
“遇仔,别愣着了,上车!”毛蛋在卡车上喊道。
陈遇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转身,坚定地走向新的征程。
搬迁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新厂区空间巨大,设备得以按照更合理的流程布局。最大的挑战是改造和安装。电路改造是重中之重,必须满足所有设备同时运行的负荷,还要确保安全。陈平师傅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电工,确保每一路线都符合要求。网络布线则由张伟远程指导,李文博现场监督,力求为未来的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
噪声最大、尘土飞扬的是设备基础和安装。王小虎和赵强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配合请来的安装工人,挥汗如雨。榔头的敲击声、电钻的轰鸣声、起重机的马达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的乐章。陈遇穿梭其间,协调进度,解决突发问题。虽然疲惫,但看着空旷的车间一点点被填满,一个现代化工厂的雏形逐渐显现,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短短半个月,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搬迁和初步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崭新的“旭遇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牌子,挂在了第五车间的大门口。虽然厂房依旧老旧,但内部却焕发着勃勃生机。生产区设备排列整齐,线路规整;办公区虽然简陋,但干净明亮;甚至还隔出了一个小的样品展示间和会议室。
正式开工前夜,陈遇独自一人来到新车间。巨大的空间里异常安静,只有设备指示灯发出的微弱光芒。他漫步其间,手指拂过冰冷的机器外壳,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即将迸发出的活力。这里,将是他实现更大梦想的舞台,也是二十个家庭重新点燃希望的地方。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家属院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其中两盏,属于他的家和林莉的家。前世,那里的灯光曾因绝望而熄灭;今生,他要让这灯光,因为希望而长明。
第二天,是新“旭遇”正式开工,也是二十名新员工报到的日子。清晨,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光洁的地面上。二十名穿着崭新工装(由周凯统一设计订购)的下岗职工,整齐地站在车间中央,显得有些紧张,又充满了期待。他们中有像老王这样的老师傅,也有相对年轻、渴望学习新技能的工人。
陈遇站在大家面前,身边是毛蛋、陈平,以及特意赶回来的周凯、李文博(王小虎、孙宇、张伟远程连线)。
“叔叔阿姨,各位同事!”陈遇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清晰而有力,“欢迎来到‘旭遇’!这里,曾经是红星机械厂的第五车间,是很多人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要重复过去,而是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下岗工人,你们是‘旭遇’这个新团队的一员!这里没有铁饭碗,但有的是凭本事吃饭的机会,有的是和大家一起把事业做大的梦想!”
“接下来,我们会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可能会很累,要求会很高。但我相信,凭着红星厂工人那股子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劲儿,你们一定能很快适应,成为‘旭遇’的骨干力量!”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好鱼竿!我们要用咱们的‘虎煌’材料,做出能让中国人骄傲的产品!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红星厂出来的人,到哪里都是好样的!”
陈遇的话朴实而充满激情,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老工人的眼眶湿润了。他们从陈遇身上,看到了久违的闯劲和希望。
培训工作立即展开。由陈平师傅主要负责安全教育和基础操作规范,李文博讲解材料基本知识,毛蛋介绍公司制度和质量要求。陈遇、周凯则穿插进行理念灌输和团队建设。培训是艰苦的,这些习惯了传统机械加工的工人,面对复合材料、电子天平、真空搅拌这些新事物,一开始难免手足无措。但他们拿出了惊人的学习劲头,记笔记,提问题,下班后还互相交流。
陈平师傅在培训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和尊严。他耐心示范,手把手地教,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看着这些老伙计、新同事从迷茫到逐渐上手,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毛凤英和赵梅负责的“食堂”,也成了交流情感、缓解压力的重要场所。
一天晚上,陈遇很晚才离开车间。走到厂门口,发现父亲陈平还在那里,和门卫老李头聊天。老李头也是这次安置的职工之一。
“平哥,遇仔这孩子,真行!”老李头感慨道,“带着咱们这帮老家伙,愣是整出这么个新气象来。”
陈平看着远处车间还亮着的灯,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是啊,孩子长大了,比我们强。咱们这把老骨头,也不能拖后腿,得帮他把这摊子撑起来。”
听着父亲的对话,陈遇心中暖流涌动。他知道,父亲已经真正从下岗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新的事业里找到了归属感。
几天后,林莉利用周末,特意从北京坐夜车赶了回来。她没有提前通知,想给父母和陈遇一个惊喜。当她走到熟悉又陌生的红星厂区,看到悬挂的新牌子,看到宽敞明亮的车间里,父亲林国栋正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跟着李文博学习操作电子天平,母亲赵梅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忙碌着,脸上带着充实笑容时,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这不再是记忆中那个充满暮气和焦虑的家了。这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奋斗的气息。她看到陈遇正在车间一角和技术人员讨论着什么,专注而沉稳。那一刻,她所有的担忧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安心和自豪。
陈遇一抬头,看到了站在门口梨花带雨的林莉,愣了一下,随即快步走了过去。
“你怎么回来了?”
林莉抹了把眼泪,笑着扑进他怀里,不顾周围人善意的目光,哽咽着说:“我就是想回来看看……看看我们的新家。”
“我们的新家……”陈遇重复着这句话,紧紧抱住了她。是的,这里不仅是事业的新起点,也是他们共同的新家。一个由亲情、爱情、友情和共同奋斗支撑起来的,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家。
搬迁的尘埃落定,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挑战依然很多,日本订单的试生产即将开始,新团队的磨合还需时日。但站在新的起点上,陈遇和他的团队,以及所有融入这个集体的“新家人”们,心中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红星厂的老厂房,正见证着一场涅盘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