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府定策的余音尚未散去,一道新的政令便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向了河北四州的每一个郡县、每一个乡亭,甚至飘进了那些隐居于山林、市井的才学之士耳中。
由大将军袁绍亲自签发的《求贤令》,其核心并非完全废除旧有的察举制,而是在其基础上,于邺城首创“招贤馆”,明令各郡县必须荐举贤良,同时,更前所未有地鼓励民间“毛遂自荐”!政令中明确提出“不论门第,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唯能使用”的十六字方针,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这道政令,由新任长史荀谌亲自督管,以大将军府的最高规格推动。负责具体考核的,则是以品行高洁、学识渊博着称的荀谌与崔琰。一时间,整个河北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邺城,聚焦到了那座刚刚挂牌、却注定要影响天下格局的“招贤馆”。
士林之中,议论纷纷。有世家大族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传统秩序的挑战;有寒门子弟则欢欣鼓舞,视此为鱼跃龙门的唯一契机;更有那心怀天下、却苦无门路的奇人异士,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邺城的道路。
袁绍站在大将军府的高楼上,远眺着渐渐变得喧嚣的邺城。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人才选拔,更是一场对河北旧有政治生态的冲击,是他将现代人才观与三国现实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实验。成功,则河北人才辈出,根基永固;若有差池,则可能引发内部势力的激烈反弹。
招贤馆设在邺城原属一位获罪豪强的巨大宅院内,经过紧急修葺,显得庄重而开阔。开馆之日,车水马龙,人流如织。长史荀谌与负责考核的崔琰坐镇正堂,神情肃穆。门前广场上,来自各地的士子、匠人、甚至通晓术算、医卜之人排起了长龙,他们衣着各异,有的锦衣华服,有的布衣草鞋,眼中却闪烁着同样渴望的光芒。
考核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分为数科:经义策论、刑名律法、民政实务、工巧算学,甚至还有专门的“军谋科”,由军师中郎将荀攸暗中出题,考察兵法推演与形势判断。
1. 寒门的曙光
首先掀起波澜的,是一位来自河内郡的年轻士子,名叫王凌。他虽出身太原王氏旁支,家道早已中落,在郡中仅为一名小小的书佐。然而其在“民政实务”一科中,对如何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管理仓廪等方面,提出了数条切中时弊、操作性极强的建议,其见解之老辣,远超其年龄与职位。崔琰亲自面试后,大为赞赏,将其评为“上等”,直接推荐至大将军府,由田丰量才录用。王凌从一介微末小吏,一跃而进入河北权力核心的视野,他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那些身处底层的才俊。
紧接着,一位名叫董昭的冀州本地士人,在“军谋科”中展现了其对天下大势的敏锐洞察。他在策论中详细分析了曹操与吕布的优劣,并预判了徐州可能的变局,提出了“缓图曹操,急结吕布(虚与委蛇),先定青徐”的战略构想,虽与袁绍既定方略略有出入,但其宏观视野与战略眼光,引起了荀攸的高度重视。荀攸亲自与其长谈后,将其留在身边,参赞军机。
这些成功的例子,如同黑夜中的灯塔,吸引着更多怀才不遇者前来。有精通律法、能倒背《汉律》的渤海小吏高光;有善于理财、对数字极其敏感的落魄商贾之子刘放;甚至有善于驯马、精通兽医学的幽州胡汉混血儿慕容平……形形色色的人才,通过招贤馆这个平台,开始涌入河北的官僚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 碰撞与磨合
然而,新风气的引入,必然伴随着旧秩序的抵除。
一日,几位来自清河、博陵的崔氏、张氏等大族子弟前来应试。他们自幼熟读经书,谈吐不凡,在经义策论上表现优异,但在涉及具体政务的“实务科”时,却往往显得空洞无物,不如那些有基层经验的寒门士子。其中一位名叫崔林的年轻人,虽然年轻,却在实务对答中表现出了难得的沉稳与见识,被崔琰(与其同族)秉公录取,但其他几位眼高于顶的世家子则名落孙山。
此事在邺城世家圈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些耆老私下议论,认为大将军此举“重术轻道”,“恐寒了士人之心”。甚至有人找到荀谌,委婉地表达不满。
消息很快传到袁绍耳中。他并未动怒,只是微微一笑,对身旁的田丰和沮授说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招贤馆非是摒弃世家,而是要打破世家垄断。真金不怕火炼,若有真才实学,如崔林者,我照样重用。若只有清谈之能,无实干之才,即便是公侯之后,河北亦不养闲人!告诉友若(荀谌),压力,我来顶住!”
袁绍的坚定态度,迅速平息了内部的杂音。田丰更是铁面无私,在后续的官员考核中,严格按照能力政绩评定,使得新晋的寒门官员与原有的世家子弟,开始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一种“能力至上”的新风气,开始在河北官场悄然形成。
就在招贤馆的选拔渐入尾声,众人都以为不会再有什么惊人发现时,真正的高潮,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
这一日,招贤馆前来了一位不修边幅的中年文士,他衣着朴素,甚至有些邋遢,眼神却异常明亮深邃。他并未排队,而是径直走到登记处,索要纸笔,然后挥毫写下一份关于“漕运改良与大型船舶龙骨结构”的论述,并附上了一张结构复杂的草图。
负责登记的胥吏看得一头雾水,见其形貌不佳,便欲将其打发走。不料此人脾气颇大,当场与胥吏争执起来,声音惊动了内堂的崔琰。
崔琰出来查看,拿起那份论述和草图,初时也不明所以,但越看越觉得其中所言虽闻所未闻,却逻辑严密,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水密隔舱增加船舶抗沉性、如何改进帆装以提高逆风航行能力的设想,简直匪夷所思,却又似乎暗合物理。
崔琰不敢怠慢,立刻请来了见多识广的荀谌,甚至惊动了对此类“奇技淫巧”颇有兴趣的袁绍。
袁绍闻讯,心中一动,立刻移步招贤馆侧厅,亲自召见此人。
“先生高姓大名?所作论述,颇为新奇,不知师从何人?”袁绍和颜悦色地问道,他隐隐感觉,自己可能钓到了一条大鱼。
那文士见袁绍亲自前来,并无太多惶恐,只是拱了拱手,傲然道:“草民马钧,字德衡,扶风人士。并无师承,平生只好钻研这些机巧之物,让大将军见笑了。”
马钧!
袁绍心中剧震!这可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科技发明家,改进织绫机、制造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其才华若能为自己所用,对河北的农业、军事、手工业的推动,将是颠覆性的!
他强压住内心的激动,仔细询问了马钧关于图中结构的细节。马钧起初见袁绍是权势熏天的大将军,还以为只是走个过场,不料袁绍问的问题却句句切中要害,甚至能理解他一些超越时代的设想(得益于穿越者的知识背景),两人越聊越是投机。
袁绍当场拍板:“德衡大才,屈居于此,是绍之过也!不必再参与后续考核,即日起,入大将军府,为我麾下‘将作大匠’,总管四州所有匠作监,一应人力、物力,皆由你调配!我要你将这些图中的设想,统统变为现实!”
马钧愣住了,他漂泊半生,因其“不务正业”而备受冷眼,何曾受过如此重视?而且是以“将作大匠”之位,总管四州工匠!他望着袁绍诚挚而充满期待的眼神,一股知遇之感油然而生,深深一揖到底,声音竟有些哽咽:“马钧……必竭尽驽钝,以报明公!”
马钧的破格录用,如同一道惊雷,彻底震撼了所有人。它传递出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在大将军袁绍这里,才华,是唯一的通行证。无论你出身如何,相貌如何,从事何业,只要你有真本事,就能得到重用!
此事迅速传遍邺城,乃至整个河北。招贤馆的名声达到了顶峰,不仅士人,连各地的能工巧匠、医者、术士,都纷纷前来投效。袁绍“唯才是举”的名声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深深地刻入了河北的人心。
招贤馆的首期选拔,历时月余,最终从数千名应试者中,遴选出各类人才四百余人。他们被妥善地安置到四州的郡县、军营、工坊,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河北集团的躯体。
袁绍在新晋人才的任命仪式上,对全体文武再次重申:“河北之未来,不在天命,而在人谋!不在门第,而在才干! 此‘招贤馆’将常设于邺城,每年一考,永不断绝!望诸君恪尽职守,望新晋者奋发有为,共铸我河北不世之基业!”
声震屋瓦,群情激昂。
看着堂下那些充满朝气与抱负的新面孔,再看看身边如沮授、田丰、荀攸等核心谋士赞许的目光,以及如张合、赵云等将领对新政的支持,袁绍知道,他的人才改革,已经成功地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他不仅收获了眼前的人才,更奠定了一种开放、务实、唯才是举的政治文化。
这股新风,将与他推行的度田、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工商等政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袁绍争霸天下最坚实的根基。河北的战争机器,不仅兵甲精良,粮草充足,如今更拥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
而南方的曹操,此刻或许还在为如何彻底击败吕布而殚精竭虑,他绝不会想到,他的老对手,已经在一个他看不见的维度上,构建起了足以碾压他的巨大优势。招贤馆的灯火,映照着河北的未来,也隐隐照亮了中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