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缓缓将长烟杆在火盆边磕了磕,烟灰簌簌落下,他浑浊的双眼望向窗外纷飞的大雪,声音沙哑而低沉)
掌柜的,既然您要听个细致的,老汉就给说道说道咱们关东挖参行里,最邪性也最伤情的——。
---
这事儿得从光绪二十年的长白山说起。
那会儿山里有个年轻的参客叫赵永福,是山东逃荒来的孤儿,跟着老把头李大山学挖参。这孩子实诚,就是性子倔,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这年七月十五,鬼节。按规矩,采参人这天都要下山祭祖,偏巧永福在二道白河畔发现了一苗罕见的六品叶。那参株在月光下泛着莹白的光,参籽红得像血。
师傅!快来看!永福激动地喊。
李大山赶来一看,脸色骤变:永福,快走!这是月华参,只在鬼节现形,旁边必有护参的!
话音未落,林间忽然飘来一阵幽香。但见月光下站着个白衣女子,青丝如瀑,眉眼清冷,正幽幽地望着他们。
三百年的道行......李大山倒吸一口凉气,拉着永福就要跪拜。
那女子却开口了,声音空灵如山谷回音:老人家不必多礼。我与此子有段尘缘未了,可否容我与他说几句话?
李大山知道这是遇上了得道的参仙,只得退到百步外守着。
参娘走到永福面前,轻轻抬起他的下巴:可记得三十年前,松花江畔那个喂你参汤的白衣女子?
永福如遭雷击。他三岁那年随父母逃荒,母亲病死在路上,他奄奄一息时,确有个白衣女子用参汤救了他一命!
是......是您?
参娘颔首,眼中泛起泪光:我为你误了百年道行,今日缘尽。这苗参你拿去,够你一世衣食。只是......她欲言又止,他日若在山下遇见一个眉心有朱砂痣的女子,万不可负她。
说罢,参娘化作一缕青烟没入参株。那六品叶竟自动从土中跃出,稳稳落在永福手中。
李大山赶来时,只见永福痴痴地望着手中的参,脸上挂着两行清泪。
这之后,怪事接二连三:
永福下山卖参,明明谈好价钱,转眼买家就反悔;
好不容易成交,银子却在回家路上不翼而飞;
更奇的是,凡是永福挖的参,不出三日必定霉烂。
李大山看出端倪:孩子,你这是被参娘了。她舍了道行救你,你又取了她的本体,这是要你记住这份情啊!
永福这才明白,那参娘是以这种方式,让他永远忘不了她。
如此过了三年,永福始终一贫如洗。这日他来到松花江边,想要投江自尽,却听见婴儿啼哭。循声望去,见个女婴被遗在江边,眉心一点朱砂痣红得刺眼。
永福想起参娘的话,抱起女婴,给她取名。
说来也怪,自收养念参后,永福的运气渐渐好了起来。他挖的参不再霉烂,日子也一天天宽裕。念参渐渐出落得眉清目秀,尤其那眉心朱砂,竟与当年的参娘一般无二!
转眼十八年过去,念参长成了大姑娘。
这年重阳,永福带着念参上山祭拜参娘。走到当年遇见参娘的地方,念参突然晕倒在地,浑身滚烫。
永福慌忙采来草药,却见念参悠悠转醒,眼神变得无比沧桑:永福,可还认得我?
竟是参娘的声音!
原来,参娘当年为救永福,道行大损,不得不投胎转世。如今机缘巧合,前世记忆苏醒。
我为你两度舍身,你可愿与我再续前缘?参娘望着永福,眼中满是期待。
永福却后退三步,深深作揖:仙姑大恩,永福永世难忘。但念参虽是你的转世,在我心中却是亲生女儿。这伦常之道,万万不可逾越!
参娘闻言,泪如雨下:好一个伦常之道!看来你我终究仙凡有别......
她取出随身玉佩,一分为二:这半块玉佩留与念参,待她出嫁时作为嫁妆。另一半我带回山中,从此你我......缘尽于此。
说罢,参娘的身影渐渐淡去。念参醒来后,对刚才发生的事一无所知。
永福终身未娶,将念参抚养成人,看着她嫁了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出嫁那日,念参的嫁妆里果然多了半块温润如玉的参佩。
而永福每年七月十五,都会独自上山,在那棵老松树下坐上一整夜。村里人说,常听见他在月光下喃喃自语:不是不念,是不敢念啊......
直到永福去世那晚,守夜的村民看见一道白影飘进赵家,紧接着满屋异香扑鼻。次日人们发现,永福安详地躺在床上,手中紧握着另外半块玉佩,脸上带着解脱的微笑。
更奇的是,他的坟头每年都会长出一苗品相极好的野山参,仿佛永远有人守护着他的安眠。
(老人讲完,屋内寂静无声,窗外的雪下得更大了)
掌柜的,您说这情债二字,为何总是这般沉重?仙家有情,却难破天规;凡人有心,却不敢越礼。这其中的煎熬,怕是比那老山参的苦味,更要涩上三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