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日的“宝安军工产业园”歼击机生产厂试飞场,天边刚漫开一层淡青的鱼肚白,晨风里还裹挟着秋露的凉意,一架军用运输机的轰鸣声就已划破天际。螺旋桨卷起地面的碎石与枯草,机身稳稳降落在试飞场跑道上时,尤启明与陈少将早已带着两名警卫站在停机坪边上,军绿色的工装外套被吹的微微贴在身上。
舱门刚打开,李将军挺拔的身影便率先出现,身后跟着的黄将军,刘将军,王将军依次迈步而下——黄将军手里还攥着个旧帆布包,里边装着给尤启明带的京城老字号点心;刘将军则不时抬眼扫过远处的机库,眼底满是对新战机的期待。
“李将军,一路辛苦了!”尤启明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李将军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晨寒。陈少将也跟着敬礼,声音洪亮:“报告首长,“宝安军工产业园”全体人员已做好准备,等候您的指示!”
李将军笑着拍了拍尤启明的胳膊,目光落在他身后的试飞场:“启明啊,9月28日那次试飞的报告我看了,好家伙,咱们自己也能造出这么先进的歼击机,真不容易!”
黄将军也凑过来打趣道:“上次借你的机器人还没谢你呢,这次可得好好跟你聊聊后续的事。”
一行人说说笑笑往园区接待处走,早餐早已备好——野牛肉包子冒着热气,小米粥熬的浓稠,还有几碟酱肉、腌黄瓜条、酱萝卜,最惹眼的是不锈钢盆里的茶叶蛋,在1960年的物质条件下,这样的早餐已是格外丰盛。
尤启明把剥好的茶叶蛋递给李将军,顺势提起当天的安排:“李将军,今早刚下线了一架“启明-101”,我跟老杨商量好了,上午10点,我们两人各驾驶一架飞机参加试飞,让各位首长好好看看这型飞机的性能。
提到老杨,刘将军放下筷子,语气里带着点担忧:“上次试飞,我听说老杨没掌握好鸭翼旋钮?这鸭翼布局,咱们空军还是头回接触,可得当心。”老杨就坐在旁边,闻言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刘将军,上次是我太急了,没摸透飞机的脾气,这次我稳着来,先飞几个基础动作。”
尤启明笑着点点头:“老杨经验丰富,基础动作肯定没问题。等他飞完我再给各位首长露两手,让大家看看“启明-101型”歼击机到底能有多灵活。”
上午10点整,试飞场的风向正好。老杨穿着橘红色飞行服,快步登上“启明-101-01”号机,座舱盖合上的瞬间,引擎便发出低沉的咆哮。随着塔台的指令,战机缓缓滑跑,机身离地的那一刻,停机坪上的将军们都屏住了呼吸。老杨果然稳扎稳打,先是低空通场,接着又做了个简单的爬升、俯冲,动作标准,却不算惊艳。刘将军看了后,轻声跟李将军说:“飞机的稳定性不错,但还没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步。”
就在这时,尤启明已经换好飞行服,快步走向另一架“启明-101-02”号机。他坐进座舱,手指熟练地调试仪表盘,目光扫过鸭翼旋钮时,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前世在21世纪20年代,他可是参与改进过歼十的工程师,这种鸭翼布局的战机,对他来说就像自己的左右手那样的熟悉。
引擎轰鸣声骤然拔高,尤启明驾驶的战机如同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离地300米时,机身突然猛地抬头,机头直指天空,机翼与地面几乎垂直,像一条骤然直立的银蛇!
“这是……眼镜蛇机动?!”刘将军猛地攥紧拳头,声音都有些发颤。要知道,在1960年代的航空领域,还没有任何一款战机被公开报道能完成这种高难度动作,哪怕是米国最先进的战机,也只能在理论上探讨可行性。
李将军也往前凑了两步,眉头紧锁,却难掩眼底的震惊:“这动作太险了,稍有不慎就会失速!”
话音刚落,空中的“启明-101-02”突然开始旋转,机身像落叶一样在空中盘旋下坠,机翼划过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眼看就要撞向地面,尤启明却猛地拉动操纵杆,战机瞬间改平,又一个侧翻,避开远处的电线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半分滞涩。
“落叶飘!他居然还会落叶飘!”刘将军忍不住喊了出来,“这机动性比咱们现在装备的米格-17强了不止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