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筐橙红诱人的柿子被抬回家,整齐地码放在堂屋通风的角落里,像三座小小的红色山丘,散发着清甜的香气。
宋清越围着这几个筐子转了两圈,手指轻轻敲着下巴,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这么多柿子,新鲜吃肯定消耗不完,必须得想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
“翠翠,”她扭头看向正在小心翼翼剥着一颗熟透软柿子的张翠翠,那柿子的汁水丰盈,几乎要流淌出来,“你以前在家里,听说过柿饼吗?”
张翠翠将剥好的柿子递给眼巴巴望着的宋屹,掏出手帕擦了擦黏糊糊的手指,才慢条斯理地回忆道:“柿饼?好像……有点印象。我爹娘还在的时候,好像试着做过。不过,”她微微蹙起秀气的眉毛,“像这种熟透了的,一剥开就得赶紧吃,软趴趴的根本没法拿起来晒。要是用那些还硬邦邦的、没熟透的柿子呢,削了皮晒干之后,吃起来又涩得厉害,嘴巴像被糊住了一样,难受得很。所以后来我家就不折腾这个了,觉得费劲又不讨好。”
她说的都是实情,也是这个时代许多人尝试制作柿饼失败后的普遍认知。
然而,宋清越听了非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兴奋,她双眼放光,如同发现了宝藏:“嘿嘿,翠翠,那你可小看你家姑娘了!涩?那根本不是问题!”她打了个响指,语气带着十足的把握,“咱们有法宝!去弄点生石灰来,化成石灰水,把那些硬一点的、吃起来涩口的柿子放进去泡上几天!保管到时候捞出来,又脆又甜,一点涩味都没有!”
这可是她前世在熬夜刷田园博主的短视频看到的传统脱涩方法,利用石灰水的碱性中和柿子里的单宁酸,效果显着。
张翠翠看着宋清越那信心满满、神采飞扬的样子,虽然心里还是觉得用石灰水泡吃食有点匪夷所思,半信半疑,但她早已习惯了自家姑娘总能想出些新奇又管用的点子。
她乖巧地点点头,没有提出异议:“姑娘说行,那肯定行。我这就去准备。”
宋清越指挥着大家,先从柿子堆里仔细挑选出那些颜色偏橙黄、捏起来还硬实的柿子,这些单宁含量高,口感涩,但正是制作柿饼的好材料。
张阿进则去取了些烧石灰时剩下的生石灰块,用水化开,搅拌均匀,沉淀后取用上层的清液,倒入一个大木盆中。
“小心点,别溅到手上。”宋清越提醒着,和翠翠一起,将挑选好的硬柿子一个个小心地放入石灰水中,确保柿子完全被浸泡住。
“这样泡几天,真的能吃吗?”宋砚溪好奇地趴在盆边看,忍不住问道。
“放心吧,溪溪,到时候给你尝第一个!”宋清越笑着保证。
接下来的几天,那盆泡在石灰水里的柿子仿佛被大家遗忘了,又仿佛被寄予了厚厚的期望。
宋清越每日都会去看一眼,张翠翠虽然没说,但眼神里也总带着一丝好奇与期盼。
七八天后,宋清越觉得时机差不多了。“阿进,翠翠,来,咱们把柿子捞出来!”
三人合力,将柿子从石灰水中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了好几遍,洗掉表面残留的石灰。
经过浸泡的柿子,表皮颜色似乎更加鲜亮了些,摸起来依旧硬实。
宋清越、翠翠、宋砚溪,就连刘氏和王夫人也被这新奇的做法吸引,加入了进来。
大家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小刀,开始给柿子削皮。宋清越示范着:“注意,只削掉外皮,柿子蒂要留着,不能削掉,那是用来串绳子的。”
这是个需要耐心的活计。
女人们手指翻飞,薄薄的柿子皮一圈圈落下,露出里面橙黄晶莹的果肉。宋屹宋屿也学着样子,虽然削得歪歪扭扭,但态度极其认真。堂屋里充满了窸窸窣窣的削皮声和轻轻的谈笑声,气氛温馨。
削好皮的柿子,果肉光滑,透着水润的光泽。
宋清越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麻绳,教大家如何用绳子穿过柿子蒂,一个接一个地,将它们串起来,每串七八个,像一串串别致的黄灯笼。
“来,阿进,帮我把这些柿子串挂到院子里的竹竿上。”宋清越招呼道。
张阿进立刻动手,在院子里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架起几根长长的竹竿,然后将一串串削了皮的柿子小心翼翼地挂上去。
橙黄的柿子在冬日的阳光下微微晃动着,晶莹剔透,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画面。
忙活间隙,翠翠看着那水润的柿子肉,实在忍不住好奇,悄悄从刚挂上去的串子上轻轻掰了一小块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
牙齿咬下,发出清脆的“咔嚓”声。预想中的涩味完全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甜、爽脆的口感,汁水丰盈,带着柿子特有的香气。
“嗯!”翠翠的眼睛瞬间瞪大了,脸上写满了惊喜,她连忙咽下口中的柿子,对着宋清越由衷地赞叹道:“姑娘!真的!好吃!脆甜脆甜的,真的一点涩味都没了!您真是神啦!”
宋清越正踮着脚挂柿子,闻言得意地扬了扬下巴,脸上是藏不住的小骄傲,学着戏文里的腔调拖长了声音:“那是——自然!你也不看看本姑娘是谁!”
她这番搞怪的模样,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连在屋里看书的王掌柜都忍不住探头出来,笑着摇了摇头。
接下来的日子,天气一直晴好。
挂在外面的柿子串,在阳光和微风的作用下,慢慢失去了部分水分,颜色逐渐加深,从橙黄变成了深褐色,表皮也起了一层细微的褶皱,摸上去不再水润,而是带了些韧劲。
让人惊喜的是,柿子的表面,渐渐凝结出了一层薄薄的、雪白的糖霜,如同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出霜了!出霜了!”宋砚溪兴奋地指着柿子串叫道。
这正是柿饼制作成功的标志!宋清越小心地取下一串,捏了捏,软硬适中,富有弹性。她掰下一小块,放入口中。柿饼外层微韧,内里软糯,口感绵密,那股浓缩后的柿子的香甜滋味在口中弥漫开来,比新鲜柿子更加醇厚悠长,甜而不腻。
“成功了!”宋清越满足地宣布。
大家纷纷品尝,都对这奇妙的变化赞不绝口。
刘氏感慨道:“谁能想到,当初那涩得张不开嘴的硬柿子,竟能变成这般美味!”
宋清越和大家一起,小心地将这些晒好的、挂着白霜的柿饼从绳子上取下来,用干净的油纸包好,然后放入干燥的陶罐中,一层层码放整齐,密封保存。
“好了!”宋清越拍了拍手,看着那几个装满柿饼的陶罐,心满意足,“这些够咱们吃一整个冬天了!等过年的时候,拿出来招待客人,也是极好的!”
冬日温暖的阳光洒满小院,也洒在每个人带着笑意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