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之上,光阴流转对于长生久视的仙神而言,不过弹指一瞬。然而在下界人间,百年时光,却足以改朝换代,沧海桑田。
自武王伐纣,周室定鼎,已历八百载春秋。昔年鹿台散财、分封诸侯的盛景犹在史册,然如今的周王室,早已不复当年之威。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平王东迁洛邑,王权旁落,周天子虽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实则号令不出王畿,威严尽失。
礼崩乐坏,诸侯并起
曾经的礼乐制度,在岁月的侵蚀与权力的欲望下,逐渐崩坏。大小诸侯,不再甘心俯首听命于日渐衰微的周室。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征伐,兼并土地,竞相称霸。广袤的华夏大地,进入了史称 “春秋” 的纷乱时代。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个个霸主你方唱罢我登场,尊王攘夷不过是争霸的旗号,真正的核心是扩张与征服。会盟、征伐、媾和、背叛……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周天子,如同庙堂之上的泥塑木偶,只能在洛邑的王宫中,听着远方传来的战报,徒叹奈何。
神道旁观,因果自承
九霄云外,凌霄宝殿。
昊天上帝垂眸俯瞰下界纷扰,神色平静无波。人间王朝更迭,乃是天道循环,亦是红尘因果自承。只要不波及三界秩序,不触犯天条,天庭并不会直接干预。封神之后,神道与人间道已有区分,诸神各司其职,维系天地运转,而无法插手凡间兴替(人族武殿一直关注人族发展,并搜罗人才)。
值日星官照常禀报着下界山川地理、风雨气象之变化,对于诸侯征伐、民生疾苦,只是略略带过。在众神眼中,这只是人道洪流中的必然浪花。
唯有那受封于灌江口的二郎神杨戬,偶尔会睁开额间神目,扫视人间,见那战火纷飞,百姓流离,眼中会闪过一丝复杂。他曾是局中人,深知其中苦难,然其神职在于降妖伏魔,护卫四方大体安宁,对于人间王朝征战,亦无权过多干涉。他与杨蛟、杨婵,仍在为积累功德、换取母亲自由而努力,人间沧桑,更让他们坚定了道心。
九鼎蒙尘,王道不存
象征着天下王权的九鼎,早已随着周室东迁而移至洛邑,然而其上凝聚的王道气运,却在日渐衰微的周王室手中不断流失。鼎身虽在,其神已黯。昔日禹王铸鼎,定鼎九州,承载的是调理山河、庇护万民的无上功德与责任。而今,九鼎更多成了一种象征,甚至被诸侯觊觎,视为号令天下的信物。
周王室再也无力举行威震诸侯的盛大祭祀,再也无法以王道服众。曾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已成昨日幻梦。
百家争鸣,文明星火
然而,在政治的动荡与战乱的阴影下,思想的火花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迸发出来。王道衰微,官学下移,知识不再为贵族垄断。诸多有识之士,面对乱世,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与哲学思想。
旧章翻页,新篇待启
八百年的周室天下,在无声的叹息中,已然走到了名存实亡的尽头。虽然那面周天子的旗帜仍在洛邑上空飘扬,但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旧的时代已经落幕。
而在那超然物外的混沌神岛,刘志凡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人间兴衰,王朝更迭,于他而言,不过是大道运行中的一环。他所关注的,是那更深层次的因果流转,以及那蛰伏于历史阴影中,或许会因这大变局而再次浮现的……故人与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