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亚扪人的王拿辖率领军队上去,围困了基列的雅比城。雅比城里的人就对拿辖说:“请和我们订立和平约定吧,我们就归顺你。”
但是亚扪人的王拿辖却说:“我只有在一个条件下才和你们立约:就是我要剜掉你们每一个人的右眼!用这办法让全以色列都蒙上羞辱。”
雅比的长老们对他说:“求你宽限我们七天,我们可以差遣使者走遍以色列各地。如果到了那时,没有人来救我们,我们就出来投降归顺你。”
当使者们到了扫罗所住的基比亚城,把雅比人这些话告诉民众时,所有人都放声痛哭起来。
就在那时,扫罗正赶着牛从田里回来。他看见大家悲伤的样子,就问:“出了什么事?为什么大家哭成这样?”于是人们就把雅比使者所说的话都告诉了他。
扫罗听了这些话,神的灵大大地降在他身上,他感到一股强烈的怒气涌了上来!
他立即抓过自己的一对牛,把牛砍成好几块,然后派专人把这些肉块传递到以色列全境,并宣告说:“谁要是出来跟随扫罗和撒母耳去打仗,他的牛就必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这时,上主使一股极大的敬畏感降在百姓身上,于是他们都同心合意地出来聚集。
扫罗在比色召集点算人数:以色列人有三十万,犹大人有三万。
他们给从雅比来的使者带话:“回去告诉基列雅比城里的人:‘明天中午太阳最热的时候,你们一定会得救!’”使者们回去向雅比人报信,雅比人听了都兴奋极了。
他们就派人去对亚扪人说:“明天我们就出来投降归顺你们,你们可以随意对待我们。”
第二天,扫罗把军队分成三个分队。在破晓之前最深的夜色里,他们攻进了亚扪人的军营,开始猛烈击杀敌人,一直杀到中午阳光最毒辣的时候。那些侥幸没被杀死的亚扪人四散逃命,溃不成军,连两个结伴逃跑的人都找不到了。
之后,以色列百姓对撒母耳说:“当初是谁喊着‘扫罗怎么能管理我们?’这种人实在该死!把他们交出来,让我们处死他们!”
但是扫罗却说:“今天谁也不会被处死!因为今天是上主拯救了以色列的大喜日子!”
然后,撒母耳对大家说:“来,我们到吉甲去,在那里重新确认王的统治。”
于是全体百姓都来到吉甲,在上主面前正式立扫罗为王。他们在上主面前献上感恩祭,扫罗和所有以色列人一起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本章总结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1. 危机中显领袖本色: 扫罗在田间务农的平凡形象,与被圣灵充满、怒而挺身而出的王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领导力常在危机时刻显露,平时积累的威信(如他的家族地位)在关键时刻才能转化为实际的号召力(分牛震撼宣告)。
2. 圣灵赋予能力与智慧: 扫罗的成功关键首先在于“神的灵大大地降在他身上”。这赋予他超越自身胆识的勇气、智慧(精妙的军事策略:夜袭分兵)和执行力,使他能有效地带领以色列人取得辉煌的胜利。提醒我们,面对巨大挑战时,依靠超越自身的力量至关重要。
3. 行动胜于雄辩,团结需要策略: 扫罗的分牛宣告是一个非常原始的、但极其有效且震撼人心的动员手段,利用了人们对神罚的敬畏和对自身财产损失的恐惧,迅速促成了全民同心的行动(“上主使敬畏降在百姓身上”)。这表明,达成团结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和清晰的号召。
4. 化羞辱为力量: 亚扪人企图以残酷的羞辱(剜右眼)毁灭雅比、羞辱以色列。然而,这反而激起了扫罗和全体以色列人的义愤,成为促成民族联合、奋起反击的催化剂。现实中,有时敌人的羞辱也可能成为激发自身潜力与凝聚力的契机。
5. 宽容胜于报复: 取得重大胜利后,扫罗展现出宽容与智慧的格局。百姓激愤要处死当初反对他的人,但扫罗强调救恩的来源(“上主拯救了以色列”)和胜利的喜乐,拒绝了报复(“今天谁也不会被处死”)。这显示了一个成熟领袖应有的胸襟和气度,认识到胜利本身已是最大的见证,无需以血祭增加纷争。
6. 稳固权位的关键: 扫罗通过这次英勇领导和辉煌胜利,彻底赢得了民心(百姓主动要求处死异议者显示归心),也获得了正式的公开确认(吉甲重新确立王权)。这证明卓越的功绩是巩固领导地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扫罗的王朝由此才真正建立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正式立扫罗为王”)。
7. “神的时机”: 撒母耳安排去吉甲“重新确认”王权,选择了胜利后、全民欢庆的时刻。这显示神所配合的人事,需要合适的时机与环境来坚固成就,胜利的成果需要妥善的制度化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