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难题在于:占城稻是否确系林邑原产?即便是博学的许衡也难以断言。须知宋朝引种占城稻已是八百年后之事,其间是否经其他中南半岛国家中转流转,实未可知。
更棘手的是林邑与东汉的微妙关系。严格来说,这个边陲小国堪称王朝之耻——五十四年前,日南郡叛臣区连弑官自立,率占族建立林邑国,从此脱离汉室管辖。
因地处瘴疠横生的极南之境,朝廷始终未发兵收复。在洛阳诸公眼中,那不过是不值一提的蛮荒之地。但纵使放任不管,也绝不意味着承认这个叛贼建立的政权。
......
尽管困难重重,许衡仍决意一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田地...田地啊...
刘表凝视着房梁喃喃自语:身为一州之牧,方知无地可耕的困局何等棘手。
许衡闻言但笑不语。南郡流民日增而良田尽归豪族,这般困局岂是朝夕可解?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啊。
方才许衡向刘表提出在荆南垦荒的建议,所谓耕者有其田,实质不过是让农民获得耕种权罢了。
这些荒地产权必须牢牢控制在州郡官府手中,明确禁止私有化,统一实行租庸调制。
税率可适当降低,汉代通行三十税一,荆南即使四十税一也完全可行。
土地私有必然导致兼并,长期积累就会形成能与官府对抗的地方豪强。
但破除这种困局绝非朝夕之功。
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代人努力,至少百年光景。
若直接禁止土地交易,结局只会像王莽改革般惨烈。
面对这个难题,许衡决定借鉴前世经验。
后世解决类似困局时,有个方案称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
许衡预见未来军阀混战将导致大量土地荒废。
这些无主荒地正可收归官府,组织流民垦殖正是他作为首领的职责。
但新垦荒地绝不能归耕者私有,即便降低赋税,也绝不允许平民获得买卖权。
若将荒田分给百姓,迟早会被豪强大族吞并。
对世家豪强原有土地,作为官府代表的许衡不会触碰,保留其自由买卖的权利。
但对于战争产生的无主荒田,必须收归州郡官府所有,由官方统一管理。
旧田旧制,新田新规。
这个渐进过程或许漫长,却为打破僵局带来希望。
若非乱世,根本不可能出现如此多可回收的荒地。
战争本质就是权力、阶级与资源的重新洗牌。
人与人之间,权势组织与不同阶层之间,为争夺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往往需要通过暴力手段重新分配利益,这便是战争爆发的根源。
汉王朝积累已久的社会矛盾正如脓疮般在战火中逐渐溃烂。
关键在于人们将如何彻底清除这些顽疾。
......
刘表父子进行了长达四个时辰的密谈,就荆南军事布防、江北屯田政策以及无主荒地归属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某些议题上父子二人看法一致,但在关键政见上却产生了严重分歧。
朝堂博弈不同于儿戏,每项决策都牵扯到复杂利益关系——即便是至亲骨肉,在军国大事上的争论也再所难免。
只要不兵戎相见,政见不同的同盟者永远可以保持表面和睦。
日影西斜时分,许衡见议事已毕,便向刘表拱手告退。
刚踏出书房,管事匆忙呈上一卷丝帛:少主,蔡府派人送来的密函。
蔡家?许衡眉峰微动,展开帛书时嗅到若有若无的脂粉香。
待看清那娟秀字迹,他唇角不由扬起弧度。
原来这封书信并非出自蔡瑁之手。
而是那位令他魂牵梦萦的蔡家阿姊。
......
襄阳城南的私邸里,蔡觅斜倚凭几,指尖缠绕着鬓边青丝。
昨日便回了襄阳,却拖到此刻才来见我。莫非郎君心里已没有妾身的位置了?
虽满心欢喜,却偏要作态嗔怪。
对待女子,适时温存哄慰总是没错的。
许衡从身后环住佳人香肩,薄唇轻触她耳垂低语:阿姊错怪了。昨日刚返城便要应对县衙诸公,今晨又与父亲商议整日政务,实在分身乏术。
蔡觅转身时罗裙翻飞,玉指轻点他胸口:那昨夜为何不来?难道政务要议到深更半夜不成?
许衡暗自苦笑。
他昨夜可是在忙着处理 ** 。
原以为阿姊尚在云梦泽,若早知你就在城中,昨夜岂有不来之理?
许衡单手揽住蔡觅纤细的腰身,低笑道:这些日子没见,可把我想坏了。
尽说好听的。蔡觅靠在他怀里,眼波流转,听说公子在司隶带回个杜家妹妹,我可见着了......生得真是水灵,年纪又小,可比我这姐姐娇嫩多了。
许衡挑眉:阿姐这是吃味了?
蔡觅幽幽一叹:倒也说不上。公子这般年纪就官居两千石,将来定是前途无量。府里头多几个姐妹也是常理。莫说是你,就是普通人家子弟,出门在外带个把姑娘回来也是寻常事......
说着抡起粉拳轻捶他胸口:若是桩桩件件都要计较,我怕是要活活气死。
许衡捉住她的手腕,柔声道:府里人再多,可我的阿姐永远只有你一个。
油嘴滑舌。蔡觅忍俊不禁,不过公子说得在理。在我心里,你既是夫君又是弟弟。弟弟给家里添人口,我这个做姐姐的自然要高兴。
许衡欣慰道:阿姐这般疼我,我可得好好报答。
说着突然将她打横抱起,大步往里屋走去。
......
午后,二人乘车来到襄阳另一处宅院——这是许衡为杜嫣安排的住处。
杜嫣早知许衡到了襄阳,奈何身边没有使唤丫头去报信,只能在屋里干等着。
公子!啊,姐姐也来了?见到二人,杜嫣先是一喜,随即慌忙向蔡觅行礼。
蔡觅亲热地拉住她:妹妹不必多礼,往后都是一家人了。又让侍女呈上个精致木匣,这里头是三支银燕钗,姐姐新得了六支,分你一半,可别嫌弃。
杜嫣轻轻应了声,脸颊微红。
燕钗源自汉朝,因其钗头状若飞燕而得名。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多用银钗,而普通女子则佩戴铜钗或骨钗。
对杜嫣而言,这三支银钗可谓珍贵非常。
她神色局促:姐姐如此厚赠,叫妹妹如何承受得起......自到襄阳以来,姐姐已是第七次馈赠贵重之物了。
不值什么。蔡觅眼中满是温柔:姐妹情谊才最珍贵,几支钗子算得了什么?
说着,她眼波流转瞥向许衡:妹妹还不快去更衣试钗,让公子瞧瞧?
杜嫣双颊绯红地望向许衡:公子,容妾身去换上新钗可好?
许衡含笑颔首:去吧。
待杜嫣转身入内,许衡略带讶异地问道:阿姐已是第七次送灵伊重礼?未免太过破费。
蔡觅葱指轻抚过许衡面颊,幽香浮动:阿姐年近三十......若不设法笼络你这些妹妹们,又如何能留住你这小弟?少——郎——君——
最后三字她刻意拖长语调,听得许衡耳根发烫。这位阿姐当真手段高明。
不多时,杜嫣簪着新钗款款而出。银钗映衬下,竟平添几分华贵气韵。
蔡觅牵着杜嫣来到许衡跟前:少郎君快看,嫣儿妹妹可更添风姿?
许衡由衷赞叹:确实明艳动人。
妹妹且听好,蔡觅笑道,回头阿姐再赠你两匹蜀锦,缝制新裙后,咱们便随公子同赴荆南。
杜嫣诧异道:荆南?何时启程?
他此去数月,你舍得?反正阿姐是舍不得。蔡觅眼含深意。
许衡先是一怔,继而失笑。这位阿姐不仅要随行,竟还要再带个杜嫣同行,当真热闹得很。
南下之事既定,刘表即刻遣使赴长安上表,奏请朝廷下诏,准予在荆州续修《汉记》。
荆州信使携刘表奏章,连夜驰往长安呈递。
长安相国府内,素袍加身的董卓轻扬手中竹简,环视众人道:诸公可曾阅毕刘表这封奏文?这老儒竟想在荆楚之地兴建学宫,续修《汉记》!说罢仰天大笑:当真书生意气,身为一州之牧不务正业。当此乱世,刘景升不修战备,反倒沉迷这等雕虫小技,实在可笑之至。
席间李傕、郭汜等人闻言哄堂大笑,唯有李儒神情凝重,眼底闪过一丝异样神采。这位昔日的太学博士,虽身在武夫之列,心中仍存着对经史典籍的眷恋。
董卓扫荡太学、废黜举孝廉之制后,朝堂文脉几近断绝。李儒暗自期许着刘表能完成这未竟的文化伟业。
文优有何高见?董卓突然发问。
李儒收回思绪,从容应答:刘景升此举不过书生清谈,相国只需专注兵权,坐镇雍凉。任他在荆州折腾便是,何必理会?
董卓抚掌称善:正合吾意。区区《汉记》而已,随他编着去吧。
卑职尚有一事不明。李儒忽然话锋一转,兰台珍藏的《汉记》原本已毁于迁都之乱,刘表手中竟有完整底稿可供续写,此事......
话中暗指蔡邕私通之嫌,董卓自然心领神会。
此事容后再议。董卓淡然摆手,文优当以军国要务为重。
谨遵相国教诲。李儒躬身退下,眸中思绪翻涌。
董卓丢开刘表的文书,转手拾起另一卷竹简,沉声道:此乃吾婿从军前传回的急报...袁绍那厮在河北抢先夺了韩馥的冀州,如今公孙瓒似与袁术勾结,正欲与袁绍争夺冀州。值此良机,老夫欲在关东搅动风云,诸位意下如何?
李儒捻须冷笑:韩馥徒有虚名,不识时务!自恃颍川名士身份,重用辛评、郭图等颍川党人,却将冀州本土豪强审配、田丰等人尽数得罪...汝南袁氏在豫州根基岂是他能比?袁绍振臂一呼,颍川士人谁敢不从?冀州豪族更因他偏心颍川而倒戈。这般结局,实乃咎由自取!
他稍作停顿,又道:倒是公孙瓒竟敢违抗刘虞节度,擅自引兵南下争夺冀州,如今与袁绍对峙,此事倒有几分趣味。
董卓颔首道:日前又有军报,刘岱借口粮草之事突袭桥瑁大营,将其诛杀...
李儒阴笑道:刘岱履任兖州不足一载,桥瑁却历任兖州刺史、东郡太守等职,在兖州树大根深...若不除之,刘岱岂能安坐?
董卓轻叩案几:老夫坐镇长安,这些关东鼠辈寻不得老夫踪迹,便自相残杀...呵呵,当真妙极!若令将士固守函谷关与青泥隘口数载,文优以为这些跳梁小丑会闹成何等光景?
李儒抚掌笑道:二袁尚未正式交锋,这些宵小已按捺不住。以某之见,相国只需在洛阳静观其变五载,关东群丑必因内耗而元气大伤。届时相国亲率西凉铁骑东出,定可横扫天下!
董卓忽又问道:那刘焉、刘表、刘虞、刘宠这一王三牧,又当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