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腊月,寒风虽仍凛冽,却挡不住知识传播的暖意。《现代常识入门》在大唐境内热销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城镇乡野,也让李逸 “知识传播者” 的声望,从朝堂延伸至江湖,深入到每一个受益于这本书的百姓心中。
清晨的西市,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粮铺的掌柜王二叔,正拿着一本卷了边的《现代常识入门》,对着账本上的数字发愁。以往他用算筹记账,每月盘点时总要花费一整天,还时常出错。如今学了书中的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运算速度快了一倍,账本上的数字清晰明了,再也不用为算错账头疼。“李大人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王二叔一边在账本上写下 “356+248=604”,一边对隔壁布庄的掌柜感叹,“以前总觉得读书是学子们的事,没想到这实用的知识,咱们商户也能受益。”
布庄掌柜笑着点头,从柜台下拿出一本同样翻得破旧的教材:“可不是嘛!我家裁缝用书中的几何知识量体裁衣,不仅节省布料,衣服也更合身,最近来做衣服的顾客都多了不少。百姓们现在都夸李大人,说他不仅能改良农具、造武器保家卫国,还能写教材传知识,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民生之臣’。”
这样的称赞,在长安的街头巷尾随处可闻。菜贩们用阿拉伯数字快速计算菜价,农户们参照书中的几何知识丈量土地,甚至连街头的孩童,也能跟着父母念出 “1、2、3、4” 的阿拉伯数字。《现代常识入门》不再只是一本教材,更成了百姓生活中的 “实用手册”,而李逸的名字,也成了 “实用知识” 与 “民生福祉” 的代名词。
在国子监的技艺科课堂上,学子们对李逸的崇敬更是溢于言表。十八岁的学子陈默,原本是长安城外的铁匠之子,因家境贫寒,只能在铁匠铺帮忙。半年前,他偶然得到一本《现代常识入门》,被书中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识深深吸引,便立志报考技艺科,希望能系统学习实用知识,将来改良铁匠工具,让父亲和工友们省力些。
“李侍郎就是我们的启蒙导师!” 陈默在课堂上,拿着教材向同窗们展示自己画的杠杆设计图,“以前我只会跟着父亲打铁,以为这辈子只能重复同样的活计。是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工具还能这样改良,原来知识能让干活变得更轻松。将来我一定要像李侍郎一样,用知识帮助更多的工匠!”
像陈默这样的学子,在技艺科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来自平民或工匠家庭,因《现代常识入门》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将李逸视为榜样,立志用实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为大唐的发展贡献力量。技艺科的报名人数,较去年增长了三倍,不少原本攻读儒学的学子,也纷纷申请转科,希望能学习更贴合民生的实用知识。
就连此前对李逸多有质疑的保守派官员,也不得不改变态度。国子监祭酒郑修远,在一次儒学研讨会上,被学子们问及对《现代常识入门》的看法。他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此书虽用白话文写作,与传统典籍体例不同,却传播了有益民生的知识 —— 工匠用其改良工具,农户用其提升效率,学子用其启蒙心智。李逸此举,功不可没。”
礼部侍郎崔玄龄,在一次巡查地方学堂时,看到学子们用阿拉伯数字快速运算,工匠们用杠杆原理搬运重物,也忍不住对随行官员感叹:“此前我担心此书误导学子,如今看来,是我多虑了。实用知识能强民生、促发展,本就是治国之道的一部分。李逸能将这些知识整理传播,确有远见。”
保守派官员的态度转变,让李逸的声望在朝堂上愈发稳固。唐太宗对李逸的认可,也从 “军事功臣”“商业能臣”,延伸到 “知识传播者”,多次在朝会上称赞他 “以知识惠民,以科技兴邦”。
这日午后,内侍传旨,召李逸前往大明宫御书房见驾。李逸整理好官袍,快步前往大明宫。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唐太宗正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现代常识入门》,书页上还标注着不少红色的批注。
“陛下。” 李逸躬身行礼。唐太宗抬起头,笑着招手:“李逸,快过来坐。你这本书,朕最近一直在读,里面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识,让朕受益匪浅。”
他指着书中的杠杆原理批注,说道:“朕此前看工部修建宫殿,工匠们搬运巨石需动用数十人,便想起你书中的杠杆原理,让他们尝试用木杆与支点配合,没想到只需十人便能搬动,效率提升了数倍。还有兵部上报,造船师参照书中的浮力原理,改良了海船结构,新造的海船载重量比之前增加三成,且航行更稳,连遭遇小规模风浪也不易倾覆。”
李逸躬身谢道:“陛下过誉。知识的价值,本就在于应用于实践,惠及民生。臣只是将散落在民间与西域的实用知识,整理成册,使其更易传播。真正让知识发挥作用的,是陛下的支持,是工匠与学子们的实践。”
“你不必过谦。” 唐太宗放下书本,语气郑重地说道,“此前你改良农具,解粮荒之困;革新商业,促经济繁荣;研发火药,助收复河西;如今又编写教材,传实用知识。你身上的‘大唐商圣’‘柱国都尉’称号,皆是实至名归。而现在,朕认为,你更担得起‘知识传播者’这一称谓 —— 你让知识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让更多人因知识而受益,这是比军功、商功更长远的功绩。”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未来,朕希望你能继续编写更多实用教材,涵盖农学、医学、工学等领域。比如农学,可整理各地的耕作经验,结合节气与土壤知识,编写一本《农桑实用手册》,帮助农户提升收成;医学方面,可收集民间的药方,结合病症诊断知识,编写一本《民间医方大全》,让百姓能应对常见疾病;工学则可深入研究工具改良、建筑技艺,助力手工业与建筑业发展。朕会调拨皇家科学院的资源,全力支持你,让大唐的学子、百姓,都能掌握有用的知识,让大唐的科技、民生、军事,都能更上一层楼。”
李逸心中满是感动,起身躬身:“臣定不辱使命!臣会结合大唐的实际需求,编写更多贴合民生的教材,让知识真正成为大唐繁荣的基石。”
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从书架上取出一枚金质的 “弘文馆待诏” 印章,递给李逸:“朕任命你为弘文馆待诏,可自由查阅弘文馆的藏书,无论是西域的异域典籍,还是民间的技艺图谱,都可调用。另外,朕还准你在皇家科学院设立‘知识传播司’,专门负责教材的编写、印刷与推广,确保知识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
李逸接过印章,印章入手沉重,却也承载着唐太宗的信任与重托。他再次躬身:“臣谢陛下隆恩!”
离开御书房时,夕阳正斜照在大明宫的宫墙上,将红色的宫墙染成温暖的金色。李逸沿着宫道缓缓走出,手中握着那枚金印,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现代常识入门》的推广,只是知识传播的第一步。未来,他要编写的教材还有很多,要传播的知识还有更广 —— 从田间地头的农桑技巧,到工坊里的工具改良,从百姓家中的常见病防治,到战场上的武器革新,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实用知识的滋养。
他想起此前收到的天竺学者求见信与波斯工匠的感谢信,心中又多了一份期许 —— 知识无国界,未来不仅要让大唐的百姓受益,还要让知识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传播到更远的国家,让大唐的智慧,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回到长安城内时,天色已近黄昏。西市的书坊 “翰墨斋” 前,依旧热闹非凡。伙计们正忙着从马车上搬运刚印好的《现代常识入门》,书坊的门板上,贴着新的告示:“《现代常识入门》第五版已到货,新增工匠实践案例二十则,欲购从速!”
不少学子围在书坊前,捧着刚买到的教材,在街边的灯笼下认真研读。一名学子指着书中的杠杆示意图,对同伴说:“你看,若是将支点再靠近重物一些,是不是能更省力?明天我们去工坊试试!” 同伴点点头,拿出纸笔,当场画起了改良设计图。
不远处的铁匠铺前,几名工匠也围在一起,讨论着书中的知识。铁匠张师傅拿着教材,对徒弟说:“咱们之前打造的风箱,总是费力,你看这杠杆原理,若是在风箱的拉杆处加一个支点,是不是能省不少力气?明天咱们就试试改良!” 徒弟兴奋地点头,眼中满是期待。
李逸站在街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寒风依旧吹过街道,却吹不散百姓对知识的热情,吹不灭学子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知识的种子,已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或许此刻,这些种子还只是小小的幼苗,但假以时日,在朝廷的支持、百姓的实践、学子的传承下,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一个更繁荣、更强盛、更具活力的大唐。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街头巷尾研读教材的身影,也照亮了大唐未来的希望。李逸转身回家,脚步坚定 —— 他的肩上,承载着知识传播的使命;他的心中,装着 “科技兴邦、知识惠民” 的理想。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知道,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终有一天,会迎来满天下的桃李芬芳,会见证一个因知识而变得更美好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