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冬日,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掠过国子监朱红色的大门。门前的石狮子覆着一层薄雪,却依旧透着威严,一如这座传承百年的最高学府 —— 自隋代设立以来,国子监便是大唐学子研习儒家经典、求取功名的圣地,四书五经的诵读声,每日清晨都会准时回荡在庭院中。
这日辰时,李逸身着青色官袍,抱着一摞装订整齐的《现代常识入门》书稿,缓步走进国子监。三个月的心血凝结于此,四卷书稿用深蓝色的布套包裹,封面上 “现代常识入门” 五个字,是他亲手用楷书题写,工整而有力。他此次前来,是为了向国子监提议,将这本书列为 “技艺科教材”—— 自皇家科学院设立技艺科以来,虽培养了不少工匠与技术人才,却始终缺乏系统的基础教材,《现代常识入门》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国子监祭酒郑修远,是位年近七旬的老儒,须发皆白,身着紫色官袍,平日里最看重儒家传统,对 “杂学” 向来持排斥态度。当他在书房见到李逸,接过书稿时,脸上的表情便有些冷淡。“李侍郎今日前来,不是为了技艺科的日常事务吧?” 郑修远将书稿放在桌上,并未立刻翻阅,语气中带着几分疏离。
“祭酒大人明鉴,” 李逸躬身行礼,语气诚恳,“臣此次前来,是想向国子监提议,将这本《现代常识入门》列为技艺科教材。此书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四卷,内容皆为实用知识,能帮助技艺科学子理解工具改良、工艺优化的原理,对大唐的手工业与军事发展,都有裨益。”
郑修远闻言,这才拿起书稿,缓缓翻开。当他看到开篇的白话文时,眉头瞬间皱了起来,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滑动,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李侍郎,我大唐的教材,自孔孟以来,历来用古文书写。古文凝练典雅,蕴含圣人之道;而这白话文,直白粗俗,如同市井之言,恐难登大雅之堂,更不适合作为国子监的教材。”
李逸连忙解释:“祭酒大人,技艺科的学子多为工匠出身,或是对技术感兴趣的平民子弟,古文晦涩难懂,许多学子虽识文字,却难以理解古文典籍。用白话文写作,是为了让更多学子看懂书中内容,真正学到实用知识,而非追求文字的典雅。”
郑修远不置可否,继续翻阅书稿。当他翻到天文卷 “地球是圆的” 部分,看到 “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描述时,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猛地合上书稿,语气严厉地说道:“李侍郎,你这书简直是离经叛道!我大唐历来信奉‘天圆地方’,《周易》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圣人留下的真理;而你书中却说‘地球是圆的’,还说地球绕太阳转动,这与孔孟经典相悖,与天道不符!若将此书列为教材,岂不是误导学子,败坏我大唐的学风?”
“祭酒大人,此言差矣!” 李逸连忙反驳,“书中的内容并非臣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实际观察与实验。比如‘地球是圆的’,可通过‘远行船只先见桅杆后见船身’验证;‘地球公转’可通过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佐证。这些都是可见可感的现象,并非‘离经叛道’,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自然规律?” 郑修远冷笑一声,“圣人之道才是世间唯一的真理,自然规律也需符合圣人之言。你这些‘异域杂学’,不过是蛮夷之地的粗浅认知,怎可与孔孟经典相提并论?此事休要再提,你请回吧!” 说完,他便端起茶杯,摆出送客的姿态。
李逸还想再争辩,却见郑修远态度坚决,知道多说无益,只能躬身行礼,抱着书稿离开国子监。他心中清楚,郑修远的反对,代表了一大批保守派官员的态度 —— 在他们眼中,只有儒家经典才是正统,任何与经典相悖的知识,都是 “异端邪说”。
果然,不出三日,“李逸编写白话文教材,内容违背经典” 的消息便传遍了朝堂。保守派官员纷纷借机发难,认为李逸此举是 “败坏文化传承”“误导学子”,要求唐太宗驳回李逸的提议,甚至有人提议销毁《现代常识入门》书稿。
早朝之上,太极殿内的气氛格外紧张。唐太宗刚宣布议事开始,礼部侍郎崔玄龄便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近日听闻,李逸侍郎编写了一本所谓的《现代常识入门》,不仅用白话文写作,内容更是荒诞不经 —— 说什么‘地球是圆的’‘燃烧需要助燃之气’,这些言论与孔孟经典相悖,与天道不符。若将此书列为国子监教材,恐会误导天下学子,让他们舍弃圣人之道,沉迷于杂学,长此以往,我大唐的文化传承恐将断绝,学风也会日渐败坏!臣恳请陛下驳回李逸的提议,禁止此书传播!”
崔玄龄的话音刚落,站在他身后的几名保守派官员便纷纷附和:
“崔侍郎所言极是!学子当以研读四书五经为要务,学习圣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钻研这些无用的‘异域杂学’!”
“白话文粗俗鄙陋,若是推广开来,我大唐的文人墨客,恐怕都会舍弃古文,改用白话文写作,到那时,千年文化传承便会毁于一旦!”
“李逸侍郎此前改良农具、兴商业,虽有功绩,却不该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违背传统!还请陛下严惩李逸,以正学风!”
一时间,朝堂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少官员将目光投向李逸,眼神中带着指责与不满。太子李治坐在一侧,脸色有些凝重 —— 他虽认同《现代常识入门》的实用性,却也深知保守派势力庞大,若是贸然为李逸辩解,恐会引发更大的争议,只能暂时沉默,等待唐太宗的态度。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并未立刻表态。他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官员,又将目光转向始终沉默站立的李逸,语气平和地说道:“李逸,众卿对你编写的教材多有异议,认为白话文粗俗、内容荒诞,你有何说辞?”
李逸深吸一口气,稳步出列,躬身回应:“陛下,臣编写《现代常识入门》,并非为了标新立异,更非‘离经叛道’,而是为了传播实用知识,助力大唐发展。首先,关于白话文 —— 臣并非反对古文,只是技艺科的学子与民间工匠,大多难以理解古文,用白话文写作,是为了让知识惠及更多人,让工匠能改良工具、商户能便捷记账、农户能精准丈量土地,这与‘惠民利民’的初衷相符,并非‘粗俗鄙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次,关于书中内容 —— 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书中所载知识,皆可通过实验验证,绝非‘荒诞不经’。比如数学卷中的阿拉伯数字,比算筹更便捷,可当场演示运算效率;物理卷中的杠杆原理,可用撬石头、抬重物验证;天文卷中的‘地球是圆的’,可通过船只航行的现象佐证。臣恳请陛下允许臣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卿的面演示这些实验,以证明书中常识的实用性与真实性。”
李逸的话条理清晰,语气坚定,让朝堂上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不少中立派官员闻言,心中也泛起了好奇 —— 若是这些知识真能通过实验验证,那便不是 “异端邪说”,而是真正的实用之学。
唐太宗看着李逸自信的模样,又想起他此前改良火药武器、助唐军收复河西的功绩,心中已有了决断。他缓缓点头,语气郑重地说道:“好!朕便给你一个机会。明日辰时,在太极殿广场,你可准备所需器具,当着众卿的面演示实验。若你能说服众卿,证明此书的价值,朕便准你将《现代常识入门》列为技艺科教材;若不能,此事便就此作罢,你也需认下‘误导学子’之过。”
“臣遵旨!谢陛下!” 李逸躬身行礼,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他知道,明日的演示至关重要 —— 不仅关乎《现代常识入门》能否推广,更关乎现代科学知识能否在大唐落地生根。
退朝后,李逸并未停歇,立刻返回皇家科学院,召集工匠与技艺科的学子,准备次日的演示器具。他亲自列出清单:算筹与阿拉伯数字的运算对比工具、杠杆原理演示用的木杆与石头、验证浮力的水盆与不同材质的物体、模拟船只航行的模型…… 每一件器具,他都亲自检查,确保演示时不出差错。
苏瑶得知消息后,也赶来帮忙。她看着李逸忙碌的身影,轻声说道:“逸哥哥,明日面对的是保守派官员,他们恐怕会故意刁难,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瑶儿放心,我早已做好准备。只要实验能成功,只要知识能证明其价值,即便他们想刁难,也找不到理由。我相信,陛下与中立派官员,会做出公正的判断。”
当晚,皇家科学院的工坊内灯火通明,工匠们连夜赶制演示器具,李逸则反复演练演示步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他知道,明日的太极殿广场,不仅是一场实验演示,更是一场传统观念与新知识的交锋 —— 他必须赢,才能为大唐的科技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与此同时,国子监祭酒郑修远与崔玄龄等保守派官员,也在私下商议。“明日李逸若真能演示成功,该如何应对?” 郑修远眉头紧锁,语气担忧。崔玄龄冷笑一声:“他即便能演示一二,也不过是些粗浅的技巧,难登大雅之堂。明日我们只需抓住‘违背经典’这一点,无论他演示得多成功,都不能承认这些知识的价值。只要我们众人齐心反对,陛下也不会轻易违背传统。”
其他保守派官员纷纷点头,一致同意崔玄龄的计策。一场围绕《现代常识入门》的较量,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次日清晨,天刚亮,太极殿广场上便已布置妥当。广场中央,摆放着李逸准备的演示器具:左侧是算筹与写有阿拉伯数字的木板,中间是木杆、石头与水盆,右侧是模拟船只航行的水池与小船模型。文武百官按照品级依次站立,唐太宗则坐在广场北侧的高台上,神色平静地注视着下方。
辰时一到,唐太宗高声宣布:“演示开始!李逸,你可开始了。”
李逸走上前,对着众卿拱手行礼,随后拿起算筹与阿拉伯数字木板,声音洪亮地说道:“众卿请看,这是我大唐传统的算筹,这是西域传来的阿拉伯数字。我们来计算‘三百二十六加四百八十七’—— 用算筹,需摆出相应的筹码,运算过程繁琐,且易出错;而用阿拉伯数字,只需写下‘326+487’,从个位加起,个位 6+7=13,写 3 进 1,十位 2+8+1=11,写 1 进 1,百位 3+4+1=8,结果便是 813,既快捷又准确。”
说着,李逸当场演示运算过程,用算筹花费了近一盏茶的时间才得出结果,而用阿拉伯数字,仅用了几息时间。不少官员见状,眼中露出了惊讶之色 —— 尤其是负责财政、户籍的官员,深知算筹运算的繁琐,阿拉伯数字的便捷让他们心动不已。
崔玄龄却立刻反驳:“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算筹运算虽慢,却蕴含圣人的‘数之理’,阿拉伯数字即便快捷,也只是粗浅的计数工具,难登大雅之堂!”
李逸并未理会崔玄龄的质疑,继续演示杠杆原理。他让两名工匠抬来一块重五百斤的石头,说道:“众卿请看,此石重五百斤,单人无法搬动。若用这根长十尺的木杆,将支点放在离石头三尺处,只需一人在另一端用力,便可将石头撬起。” 说着,他亲自上前,握住木杆的一端,轻轻用力,石头果然缓缓抬起。
“这便是杠杆原理,” 李逸解释道,“工匠们修建房屋、搬运重物,若能运用此原理,可节省大量人力;军队制作投石机、攻城锤,也能借助此原理提升威力。这并非‘杂学’,而是能实实在在助力大唐发展的实用知识。”
广场上的官员们纷纷点头,连一些保守派官员,也无法否认杠杆原理的实用性。郑修远却依旧固执地说道:“此乃‘技巧’,非‘大道’。学子当学圣人之道,而非这些工匠的技巧!”
李逸并未争辩,转而演示浮力实验。他将一个铁块与一个木制小船放入水盆中,铁块迅速沉入水底,而小船却浮在水面。“众卿请看,铁块与小船重量相近,却一沉一浮,” 李逸说道,“这是因为小船排开水的体积更大,受到的浮力更强。造船师若能理解此原理,可将船体造得更宽大,提升载重量与稳定性,这对大唐的航海贸易与水军建设,都有极大益处。”
最后,李逸演示了 “地球是圆的” 的佐证实验。他在水池中放入一艘小船模型,让工匠推动小船远离岸边,官员们清晰地看到,小船渐渐远去时,首先消失的是船身,最后只剩下桅杆顶端,与书中描述的 “远行船只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完全一致。
“众卿,” 李逸走到广场中央,对着唐太宗与百官躬身行礼,“方才的实验,已证明书中知识的实用性与真实性。这些知识,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天文,都能助力大唐的手工业、商业、军事与航海发展,让百姓受益、国家强盛。臣恳请陛下与众卿,以大唐发展为重,准许《现代常识入门》列为技艺科教材,让知识惠及更多人!”
广场上一片寂静,官员们神色各异 —— 保守派官员脸色难看,却无法反驳实验结果;中立派官员眼中满是认可,纷纷点头;唐太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已有了最终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