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长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枝叶繁茂,投下斑驳的树荫,却挡不住街道上涌动的人潮 —— 今日是唐军从河西凯旋的日子,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街道两旁,手中捧着鲜花、彩带,还有精心准备的糕点与酒水,只为迎接收复河西的英雄们归来。
辰时三刻,远处传来了震天的鼓声与马蹄声。百姓们纷纷踮起脚尖,朝着城门方向望去 —— 只见一支整齐的军队缓缓走来,最前方的是两面鲜艳的旗帜,一面绣着 “唐” 字,一面绣着 “程” 字,在风中猎猎作响。程处默身着明光铠,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腰挎佩剑,神色威严;李逸则身着青色官袍,外披一件绣着祥云图案的披风,骑着一匹白马,虽无铠甲在身,却难掩眉宇间的英气。
“是程将军!是李大人!” 人群中有人高声喊道,瞬间点燃了百姓们的热情。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百姓们纷纷将手中的鲜花、彩带抛向军队,还有人捧着糕点、酒水,想要递给将士们。
“李大人威武!多谢您为大唐收复河西!”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走到路边,将一篮刚出炉的胡饼递给身边的士兵,眼中满是感激。他的儿子早年在河西经商,去年突厥突袭时失踪,如今河西收复,他终于有机会去寻找儿子的下落。
李逸勒住马,对着老者拱手行礼:“老人家客气了,收复河西是我大唐将士的本分,不敢称‘威武’。您放心,如今河西商路已通,您定能找到令郎。”
老者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点头:“好!好!有李大人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军队缓缓前行,百姓们的欢呼声一路相伴。从明德门到朱雀门,再到太极殿外的广场,街道两旁挤满了人,连屋顶上都站着不少看热闹的孩童。这种热闹的场面,堪比上元节的庆典,足见百姓们对收复河西的喜悦,对凯旋将士的尊崇。
太极殿外的广场上,唐太宗早已率领文武百官等候。当程处默与李逸率领军队抵达时,唐太宗快步上前,亲自扶起翻身下马的程处默,笑着说道:“处默,辛苦你了!你率领将士们三日收复河西,扬我大唐国威,朕要好好赏你!”
程处默躬身行礼:“陛下谬赞!此功非臣一人之功,多亏李逸大人带来的火药武器与妙计,将士们才能顺利收复河西。”
唐太宗点点头,目光转向李逸,眼中满是赞许:“李逸,你虽为文官,却能在军事上屡立奇功,实在难得。朕此前只知你能改良农具、兴商业,如今看来,你在军事革新上,也有过人之才!”
李逸躬身回道:“陛下过奖了。臣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辛苦的是前线的将士们,还有日夜赶工制作火药武器的工匠们。”
随后,唐太宗率领文武百官与凯旋的将士们,一同进入太极殿。殿内早已设宴,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宫女们穿着华丽的服饰,端着酒壶,穿梭在席间,为众人斟酒。
宴会开始后,唐太宗首先举杯,对着众人说道:“今日设宴,一是为了庆祝我大唐收复河西,二是为了嘉奖有功之臣。河西乃我大唐西域门户,此次突厥突袭,妄图切断河西商路、染指西域,幸得程处默、李逸等人率军奋勇作战,三日便收复失地,歼敌三千余人,俘虏五千余人,缴获战马、牛羊无数。此等功绩,当载入史册,让后人铭记!”
众人纷纷举杯,高呼 “陛下万岁”,随后一饮而尽。
紧接着,唐太宗开始宣布封赏:“程处默,你身为三军统帅,指挥有方,朕封你为镇西将军,正三品,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良田两千亩,另赐你一座位于长安城东的宅院!”
程处默起身躬身,声音洪亮地说道:“臣谢陛下隆恩!臣定不负陛下信任,日后定当继续为大唐镇守边疆,不让外敌来犯!”
唐太宗点点头,目光再次转向李逸,语气郑重地说道:“李逸,你改良火药武器,设计‘围点打援’之计,助唐军顺利攻破瓜州、沙州,功不可没。朕封你为‘柱国都尉’,正四品武官荣誉,实职仍为工部郎中,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良田一千亩;另外,朕还特许你在皇家科学院内设立‘火器研发院’,调拨专款,让你继续研发新式火药武器,为我大唐强军助力!”
“柱国都尉” 虽为荣誉官职,却代表着皇帝对官员的极高认可,尤其是对文官而言,能获得武官荣誉,更是罕见。殿内的文武百官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人暗自感慨:李逸年纪轻轻,便在民生、商业、军事领域均有建树,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李逸起身躬身,语气谦逊地说道:“陛下隆恩,臣感激不尽!但臣有一事恳请陛下 —— 此次收复河西,离不开工匠们的日夜赶工,他们为制作火药武器,多日不眠不休;也离不开前线将士们的英勇作战,他们为收复失地,不惜流血牺牲。臣恳请陛下,将对臣的部分赏赐,分予工匠与将士们,以慰其心。”
唐太宗闻言,眼中的赞许更甚:“好!好一个‘以慰其心’!李逸,你不仅有才,更有仁心,懂得体恤下属,朕准你所请!朕会额外拨出五千贯钱,赏赐给参与火药武器制作的工匠与作战英勇的将士们!”
“臣谢陛下!” 李逸再次躬身行礼。
宴会席间,唐太宗看着李逸,突然想起一件事,笑着说道:“李逸,朕还记得三年前,你初入朝堂时,曾对朕承诺‘三年内生员变官员’,当时朕还担心你难以实现。如今三年未到,你不仅从一介生员升至工部郎中,还获得了‘柱国都尉’的荣誉,更立下军功,远超朕的预期。看来,朕当初重用你,果然没有看错人!”
李逸躬身回道:“陛下的信任,是臣前进的动力。臣定当再接再厉,为大唐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坐在一旁的苏定方,看着李逸的表现,心中满是欣慰与认可。此前,他虽欣赏李逸的才干,认可他在民生、商业领域的成就,却因李逸是文官出身,对其领兵作战、军事革新的能力有所疑虑。毕竟,在传统观念中,文官多擅长治国理政,鲜有能在军事上有所作为的。如今,李逸用实实在在的功绩证明,他不仅能安民生、兴商业,还能强军事、破强敌,彻底打消了苏定方心中的疑虑。
苏定方端起酒杯,站起身,对着李逸说道:“贤婿,此前是我多虑了,对你的能力有所怀疑,还望你不要见怪。如今你用火药武器助唐军大胜,让我亲眼看到,文官也能在军事上有如此大的作为。你不仅是我苏家的女婿,更是我大唐的栋梁之才!苏某对你,彻底服了!这杯酒,我敬你!”
李逸连忙起身,端起酒杯,与苏定方碰了一下,笑着说道:“苏伯父客气了。您是大唐的老将,在军事上经验丰富,臣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您学习。日后还望您多多指点,助臣更好地为大唐效力。”
两人一饮而尽,席间的官员们见状,也纷纷起身,向李逸敬酒。一时间,太极殿内的气氛愈发热烈,欢声笑语不断。
宴会持续到午后才结束。李逸辞别唐太宗与文武百官,带着赏赐,返回家中。刚走到家门口,便看到苏瑶身着淡粉色襦裙,站在门前的石榴树下等候。她的手中拿着一条刚绣好的锦帕,上面绣着一对鸳鸯,看到李逸归来,眼中瞬间亮起光芒。
“逸哥哥,你回来了!” 苏瑶快步上前,接过李逸手中的赏赐清单,看到上面 “柱国都尉”“黄金百两” 等字样,脸上满是骄傲,“逸哥哥,你真棒!不仅为大唐收复了河西,还获得了陛下的重赏,连父亲都对你赞不绝口!”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温柔地说道:“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若没有你支持我筹建女子学堂、打理逸品女红坊,我也无法专心研发火药武器、参与军事行动。这份荣誉,有你的一半。”
苏瑶脸颊微红,轻声说道:“我只是做了些小事,哪能跟你的功绩相比。对了,母亲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热水,你快进屋洗漱一下,歇息片刻,晚膳我让厨房做了你爱吃的红烧鱼。”
李逸点点头,与苏瑶并肩走进屋内。屋内的陈设依旧温馨,客厅的桌上摆放着苏瑶亲手制作的点心,墙上挂着两人新婚时的画像,处处透着家的温暖。
洗漱完毕后,李逸坐在客厅的椅子上,苏瑶为他端来一杯热茶。李逸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看着苏瑶坐在身边,轻声说道:“瑶儿,此次火药武器助唐军大胜,陛下已特许我在皇家科学院设立‘火器研发院’,继续研发新式武器。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大唐的百姓安居乐业,还要让大唐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让四方蛮夷不敢来犯,让大唐的威名传遍天下。”
苏瑶握住李逸的手,眼中满是坚定与支持:“逸哥哥,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你放心,女子学堂与逸品女红坊我会打理好,不让你有后顾之忧。我相信,在你的努力下,大唐一定会越来越强盛,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幸福。”
李逸看着苏瑶温柔的眼神,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苏瑶的陪伴与支持。在他忙于研发火药武器、奔赴河西时,是苏瑶默默打理家中事务,支撑着他的后方;在他遇到困难、遭受质疑时,是苏瑶给予他鼓励,让他有勇气继续前行。
夜色渐深,长安的街道上亮起了灯笼,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城市。李逸与苏瑶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夜景,偶尔低声交谈几句,空气中弥漫着温馨与幸福。
此次战后封赏,不仅让李逸获得了官职与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唐太宗、苏定方等重要人物的认可,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火药强军的成功,证明了科技革新在军事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他后续推动更多领域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逸知道,这只是他为大唐效力的开始。未来,他还要在民生领域继续改良工具、提升生产力;在商业领域继续完善连锁模式、拓展海外市场;在军事领域继续研发新式武器、提升唐军战斗力。他将以 “务实利民、科技兴邦” 为初心,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更多的力量。
窗外的月光洒进屋内,照亮了李逸与苏瑶眼中的憧憬。他们知道,未来的路或许还会有挑战,但只要两人携手同行,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实现心中的理想,让大唐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