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早朝总是来得格外早。天还未亮透,太极殿外的广场上已站满了身着朝服的官员,青色、紫色、绯色的官袍在晨雾中连成一片,官员们或低声交谈,或垂首静立,等待着宫门开启的钟声。近日,“李逸与苏瑶筹建长安女子学堂” 的消息已在朝堂内外传开,不少人都在暗中揣测,这场看似寻常的早朝,或许会因这件事掀起波澜。
辰时整,钟声准时响起,宫门缓缓推开,官员们按照品级依次进入太极殿。殿内烛火通明,鎏金柱上雕刻的龙纹在火光下愈发威严,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面色沉静,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最终落在了站在前列的太子李治身上。李治今日身着太子礼服,神色却有些紧绷 —— 他早已听闻保守派对女子学堂的不满,心中暗自担忧,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为李逸辩解。
待官员们行完朝礼,户部尚书率先出列,奏报了上月的国库收支情况,随后几位官员依次汇报了地方政务,一切看似与往常无异。就在唐太宗准备宣布退朝的前一刻,站在礼部官员队列中的礼部侍郎崔玄龄突然向前迈出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地打破了殿内的平静:“陛下,臣有本要奏!”
崔玄龄出身清河崔氏,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向来恪守传统礼法,对李逸推行的诸多革新举措本就心存不满。如今听闻李逸要办女子学堂,更是觉得触及了 “纲常底线”,早已打定主意要在朝堂上发难。
唐太宗见是崔玄龄,微微颔首:“崔侍郎有话但说无妨。”
崔玄龄直起身,目光扫过殿内,最终落在李逸身上,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严肃:“陛下,臣听闻李逸大人与苏瑶夫人正在西市柳巷筹建‘长安女子学堂’,欲招收平民女子入学读书。臣以为,此举实乃违礼之举!古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的本分是在家中学习女红、相夫教子,而非抛头露面,与陌生男子同处一室读书识字。”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若天下女子都效仿此举,纷纷走出家门求学,谁来操持家务?谁来教养子女?长此以往,必会扰乱家庭和睦,动摇我大唐的纲常伦理!臣恳请陛下下令,即刻停办女子学堂,严惩李逸大人,以正礼法!”
崔玄龄的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了附和之声。站在他身旁的礼部郎中王大人率先开口:“崔侍郎所言极是!女子读书本就不合祖宗规矩,李逸大人此举,分明是为了博取名声,不顾礼法纲常,陛下万不可纵容!”
紧接着,一位头发花白的前朝老臣也出列说道:“陛下,老臣为官四十载,从未听闻女子可入堂求学之事。女子无才,方能安分守己;若有了才学,难免心生妄念,恐生祸端啊!还请陛下三思,停办女子学堂!”
一时间,殿内的保守派官员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将 “女子读书违礼” 的论调渲染得愈发严重。太极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烛火跳动,映得官员们的脸色或激昂或凝重,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
太子李治坐在一侧的太子位上,双手紧握成拳,心中焦急不已。他深知李逸办女子学堂是为了平民女子好,并非如保守派所说的 “博取名声”,可 “女子读书” 在传统观念中确实争议极大,他若是贸然为李逸辩解,不仅会得罪众多世家官员,还可能被父亲认为 “不分礼法”,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始终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沉沉地看着殿内的争论,时而扫过崔玄龄等保守派官员,时而落在一直沉默站立的李逸身上。待保守派的声音渐渐平息,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逸,崔侍郎等人说你办女子学堂违礼,扰乱纲常,你可有说辞?”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逸身上。只见李逸从容地向前迈出一步,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朝服,然后躬身行礼,语气平静却坚定:“陛下,臣以为,崔侍郎等人所言‘女子读书违礼’,实乃偏见,而非真理。礼法的本质,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社会井然有序;若一味固守陈规,不顾民生之需,那便不是‘守礼’,而是‘迂腐’。”
此言一出,崔玄龄立刻皱起眉头,正要反驳,却被唐太宗抬手制止。唐太宗示意李逸继续说下去,李逸便接着说道:“臣办女子学堂,并非要让女子抛头露面、心生妄念,而是要让她们学到能改善生活的实用本领。臣有三证,可证明女子读书不仅无害,反而对家庭、对社会大有裨益。”
他话音刚落,便从随身的布袋中取出一卷文书,双手捧着,递向殿前的内侍:“第一证,是逸品女红坊的记账对比表。臣经营逸品女红坊多年,坊中有女工两百余人,其中三十名女工是早年跟着苏瑶夫人识过字、学过算术的。臣曾做过统计,这三十名识字女工,每日记账的效率比不识字的女工高两倍 —— 不识字的女工记账,需先请账房先生念出账目,再用符号记录,常常出错;而识字女工可直接记录,账目清晰明了。”
内侍将文书呈给唐太宗,李逸继续说道:“陛下可查看,这张表上详细记录了去年一年的情况:不识字女工的账目出错率高达三成,曾多次因账目错漏导致原料浪费、工钱算错,引发女工不满;而识字女工的账目出错率仅一成,且从未出现过工钱算错的情况。仅此一项,逸品女红坊每月便能减少损耗五十贯钱,女工们也更安心工作。女子识字能帮家中记账、帮工坊理账,这难道是‘违礼’?”
唐太宗仔细翻阅着手中的对比表,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字迹记录着每日的账目数量、出错次数、损耗金额,数据清晰,一目了然。他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眼中的严肃之色渐渐缓和了几分。
崔玄龄站在一旁,脸色有些难看,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 毕竟李逸说的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而非空泛的道理。他只能强辩道:“记账不过是小事,怎能因此便让女子抛头露面读书?女子的本分还是在家中相夫教子!”
李逸看向崔玄龄,语气平静地说道:“崔侍郎说记账是小事,那救人性命,算不算大事?臣的第二证,便是江南村民的感谢信。” 他又取出一封封用粗纸写就的信件,递给内侍:“去年江南遭遇洪涝,瘟疫盛行,尤其是痢疾,夺走了不少村民的性命。当时逸品女红坊派了五名女工前往江南,协助当地官府救治百姓,其中一名叫林阿妹的女工,便是早年跟着苏瑶夫人学过医理的。”
“林阿妹虽不懂高深的医术,却知道如何识别治疗痢疾的草药,如何用沸水消毒,如何指导村民喝热水、勤洗手。她在江南待了一个月,用所学的医理知识,救治了十余名患痢疾的村民,其中包括三名年幼的孩童。这些村民感念她的恩情,便联名写了这封感谢信,托人送到长安。”
唐太宗接过信件,打开其中一封,只见上面的字迹虽不工整,却满是真挚:“…… 林姑娘教我们用薄荷、金银花煮水喝,教我们用布蘸热水敷额头,救了我们一家的命。若不是林姑娘识字,能看懂医书,怎会知道这些法子?多谢李大人、苏姑娘教出这样的好姑娘……”
一封封信件读下来,唐太宗的脸上渐渐露出了赞许之色。他抬起头,看向崔玄龄:“崔侍郎,你说女子读书违礼,可这林阿妹用读书学到的医理救了十余人的性命,这难道也是‘违礼’?让百姓因不识字、不懂医理而死于瘟疫,才是真正的‘违礼’吧!”
崔玄龄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却仍不甘心:“可…… 可那只是个例!并非所有女子读书都能救人,若是更多女子都去读书,谁来照顾家庭?”
“崔侍郎放心,臣早已考虑到这一点。” 李逸接着说道,“臣的第三证,便是《女子常识入门》的课本样本。” 他取出一本装订整齐的课本,递给内侍:“这本课本是臣与苏瑶夫人共同编写的,内容分为识字、算术、医理三部分,全是围绕‘实用’展开 —— 识字只教常用字,算术只教生活中用得到的算法,医理只教基础的护理常识和草药识别。”
“而且臣规定,女子学堂的授课时间是每日上午两个时辰,下午和晚上仍可在家中做女红、照顾家人,绝不会影响家庭生活。学堂还为贫困女子提供‘以女红抵杂费’的机会 —— 她们可将在家中做的女红交给学堂,由逸品女红坊收购,所得钱财可抵偿笔墨纸砚的费用,无需家中额外花钱。”
唐太宗接过课本,翻开一看,只见里面的文字简洁易懂,每页都配有简单的图画:“日” 字旁边画着太阳,“水” 字旁边画着小溪,“草药” 旁边画着薄荷、甘草的模样。算术部分的题目都是 “数鸡蛋”“算布料”“记工钱” 之类的生活场景,医理部分则写着 “发烧喝热水”“伤口要消毒” 等常识。
他合上课本,看向殿内的官员们,语气坚定地说道:“李逸所言极是!女子读书能记账、能救家人、能贴补家用,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之益,何谈违礼?朕看,崔侍郎等人是被陈规陋俗束缚了思想,忘了礼法的根本是为百姓谋福祉!”
说到这里,唐太宗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朕今日便下令,准李逸继续开办长安女子学堂,且允许他在其他州府酌情推广。此后,若有官员再以‘违礼’为由阻挠女子学堂的开办,或以其他借口刁难入学女子,一律以‘妨碍民生’论处,严惩不贷!”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保守派官员们面面相觑,虽心有不甘,却不敢再反驳 —— 唐太宗的态度已然明确,且李逸的实证确凿,他们若是再坚持反对,便是 “妨碍民生”,只会引火烧身。崔玄龄看着唐太宗手中的课本和文书,只能无奈地低下头,不再说话。
唐太宗见无人反驳,便宣布退朝。官员们依次走出太极殿,李逸刚走到殿门口,便被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贤婿,等等!”
他回头一看,只见英国公苏定方快步走上前来,脸上满是笑容,一把拍了拍他的肩膀:“今日你在朝堂上用实证反驳崔玄龄那群老顽固,真是大快人心!我就知道,你办事向来稳妥,不会让人抓住把柄。有陛下这句话,往后女子学堂的开办,便没人敢再轻易阻挠了!”
苏定方是苏瑶的父亲,向来支持李逸的革新举措,今日在朝堂上虽未开口,却一直暗中为李逸捏着一把汗。如今见李逸顺利化解危机,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李逸笑着拱了拱手:“岳父过奖了。臣不过是说了些实话,拿了些实在的证据罢了。若不是陛下明察秋毫,体恤民生,女子学堂也未必能顺利开办。”
“陛下固然英明,但你的准备也足够充分。” 苏定方点点头,又想起什么,问道,“那学堂何时开学?需不需要我派人去维持秩序?免得有些不长眼的家伙去捣乱。”
“开学的日子定在本月十五,多谢岳父关心。” 李逸说道,“不过眼下倒不用麻烦岳父,臣已让逸品轩的护卫去学堂附近巡逻,确保开学顺利。只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了些,“今日虽暂时平息了朝堂的非议,但民间对‘女子读书’的偏见仍在。崔侍郎等人虽不敢再明着反对,暗中或许还会做些手脚。臣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还需用学堂的实绩,让更多人看到女子读书的好处,才能彻底改变大家的观念。”
苏定方闻言,也收起了笑容,郑重地点点头:“你说得对,路还长着呢。不过你放心,只要有需要,岳父定会帮你。瑶儿能嫁给你这样有担当、有远见的人,是她的福气,也是我们苏家的福气。”
两人并肩走出宫门,此时晨光已经洒满了广场,远处传来商贩的叫卖声,长安城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李逸抬头望向天空,心中充满了坚定 —— 今日的朝堂风波,让他更加确信,只要坚持 “民生为本”,用实绩说话,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仿佛已经看到,不久之后,长安女子学堂里坐满了渴望知识的平民女子,她们捧着《女子常识入门》,认真地读书、识字、学算术,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而这,便是他想要看到的 “礼”—— 让每一个人都能凭借知识改变命运,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因知识而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