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晨光刚穿透薄雾,码头上已挤满了人。百姓们扶老携幼,商户们提着账本,连泉州知府也带着官员们早早等候 —— 今日,是 “逸品号” 商船队远航归来的日子。随着东南风渐起,远处海平面上出现了十艘熟悉的船影,船帆上的 “逸” 字在阳光下愈发醒目,码头上瞬间爆发出欢呼声,孩童们挥舞着彩绸,商贩们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回荡在港口上空。
“回来了!‘逸品号’回来了!” 人群中有人高声喊道,百姓们纷纷向前涌去,想要第一时间看到船队带回的异域商品。
李逸与苏瑶并肩站在码头的高台上,看着商船缓缓靠岸,眼中满是期待。三个月前船队出发时的担忧,如今已被即将到来的喜悦取代。当赵刚、王勇等船长率先走下跳板时,李逸快步上前,与他们一一握手:“一路辛苦!能平安归来,比什么都好。”
“李大人放心,我们不仅平安回来了,还带回了您想要的棉花种子与非洲象牙样品!” 赵刚笑着递上一个账本,“这是此次远航的贸易清单,您过目。”
苏瑶则走到船员身边,递上早已备好的热茶与糕点:“大家一路颠簸,先歇歇,有什么事稍后再说。”
接下来的几日,泉州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船员们将货舱里的货物一一卸下:五百斤肉桂、三百斤丁香堆成了小山,香气弥漫在整个码头;两百件大食玻璃制品摆放在临时搭建的展台上,其中带有《古兰经》经文纹样的玻璃杯,因晶莹剔透的质地与精美的花纹,引得百姓们纷纷驻足观看;一百筐椰枣与无花果被分给商户,香甜的果肉让尝过的人赞不绝口;最让李逸在意的十袋天竺棉花种子,被小心地装在陶罐中,贴上 “江南棉田试种” 的标签,交由农科毕业生看管。
然而,在与船员们的深入交流中,喜悦渐渐被担忧取代。这日傍晚,李逸在泉州知府的官驿设宴,邀请赵刚、王勇及几位参与贸易的商户代表。酒过三巡,王勇率先叹了口气:“李大人,此次远航虽收获不小,却也遇到了不少糟心事。我们在真腊的一个小港口停靠时,当地官员说我们的丝绸‘价值高昂’,要额外征收每匹十贯的‘港口使用费’,比正常关税高了两倍,若不缴纳,就不让我们卸货。”
一旁的商户代表张顺也皱着眉说道:“是啊,李大人。我们在波斯与一位商人交易时,他用劣质的胡椒冒充上等胡椒,我们发现后找他理论,他却仗着当地官员偏袒,不肯退换,最后只能吃了这个亏,损失了近百贯铜钱。”
赵刚补充道:“还有更严重的!我们在返回途中,遇到一艘不明商船,偷偷运输兵器与象牙制品 —— 按大唐律法,兵器属于违禁商品,私人象牙贸易也需报备,可那艘船既无文书,也不肯接受检查,显然是走私。若不加以监管,日后走私之风盛行,不仅会扰乱市场,还可能给海上贸易带来风险。”
李逸放下酒杯,眉头紧锁。他原本只关注航线拓展与贸易成果,却忽略了海上贸易缺乏统一规范的问题 —— 税收不统一,会增加商人成本,最终导致商品涨价,百姓买单;外商欺诈不解决,会打击大唐商人的积极性,影响贸易长远发展;走私泛滥,则会破坏市场秩序,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海上贸易要长远发展,必须有统一的规范与监管。” 李逸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决定,向陛下奏请在广州、泉州设立‘市舶司分司’,专门负责管理海上贸易事务,解决这些问题,既保护商人权益,也保障百姓利益。”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张顺激动地说:“若能设立专门机构,我们商人就能安心做贸易,再也不用怕被乱收费、被欺诈了!”
接下来的三日,李逸闭门谢客,在官驿中撰写奏疏。他结合船员与商户反映的问题,反复斟酌,最终在奏疏中提出三项核心举措:
其一,统一税收标准,制定《海上贸易税则》。明确各类商品的关税税率:丝绸(蜀锦、吴绫等)每匹征收五贯税,瓷器(青花瓷碗每个一贯、青瓷花瓶每个两贯),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等)每百斤征收十贯税,玻璃制品、异域水果等按价值的十分之一征税。同时规定,各地港口不得额外征收 “使用费”“管理费” 等杂费,若有违规,商人可向市舶司分司举报,朝廷将严惩相关官员。
其二,设立 “商人权益保护所”,保障大唐商人利益。在广州、泉州的市舶司分司内设立专门的权益保护所,配备熟悉贸易规则与外语的官员(从技艺学院商科毕业生中选拔),为大唐商人提供贸易咨询、合同审查服务;若遇到外商欺诈、当地官员偏袒等情况,权益保护所可出面与外国港口交涉,要求赔偿损失;还将建立 “外商信用档案”,对有欺诈行为的外商,禁止其在一年内与大唐商人交易。
其三,加强走私监管,设立 “货物查验点”。在广州、泉州港口的入口处设立查验点,配备工科毕业生研发的 “货物检测仪”(可通过重量与密度判断是否藏有违禁品),对进出港的商船进行严格检查;明确违禁商品清单(包括兵器、未经报备的象牙制品、奴隶等),若发现走私,轻则没收商品、处以罚款(走私金额的三倍),重则吊销贸易资格,终身禁止参与海上贸易;还将联合水师,在近海巡逻,打击走私商船。
奏疏撰写完毕后,李逸亲自快马送往长安。三日后,奏疏送达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在御书房仔细阅读,不时点头 —— 此前陆上贸易因有盐铁监管司、西域商路协调府等机构规范,秩序井然,而海上贸易因缺乏监管,问题渐显,李逸的提议恰好切中要害。
“李逸做事,总是能想到长远。” 唐太宗笑着对身边的魏徵说,“海上贸易日益繁荣,若不加以规范,不仅商人受损,百姓也会因商品涨价、假货横行受苦。设立市舶司分司,统一税收、保护商人、打击走私,既利于贸易发展,也能保障民生,实属良策。”
魏徵躬身说道:“陛下英明。李逸此举,既延续了他‘民生为本’的改革思路,也为大唐海上贸易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臣建议,尽快批准奏疏,并授权李逸选拔官员、制定细则,确保市舶司分司早日运作。”
次日早朝,唐太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读了李逸的奏疏,随后说道:“海上贸易关乎大唐民生与繁荣,李逸所奏甚合朕意!朕准你在广州、泉州设立市舶司分司,由你全权负责选拔官员、制定《海上贸易管理条例》,所需人力、物资,朝廷优先调配。”
旨意传到泉州时,李逸正在与苏瑶商议人才选拔事宜。“技艺学院的商科毕业生熟悉贸易规则与记账方法,工科毕业生懂航海与器械维护,医科毕业生可负责船员健康检查,这些人才正好能满足市舶司分司的需求。” 李逸指着学院的毕业生名单,对苏瑶说。
苏瑶点头赞同:“我已让人联系学院,筛选出五十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商科二十人、工科十五人、医科五人、农科十人(负责检验异域作物种子)。他们都有实践经验,比如商科的陈默曾参与西域商路的贸易核算,工科的赵木匠熟悉船舶构造,派他们去市舶司分司,定能胜任。”
随后,李逸亲自前往长安,与这些毕业生面谈,确定了市舶司分司的官员架构:设 “市舶使” 一人(由李逸推荐的户部官员担任),下辖 “税收科”“权益保护科”“监管科” 三科,每科由两名技艺学院毕业生担任副科长,负责具体事务。
同时,李逸还制定了详细的《海上贸易管理条例》,除了奏疏中提到的三项举措,还增加了 “船员权益保障” 条款 —— 要求商船必须为船员配备足够的淡水、食物与药品,不得克扣薪资;“商品质量标准” 条款 —— 明确大唐出口的丝绸、瓷器需符合质量要求,禁止以次充好,维护大唐商品的海外声誉。
两个月后,广州、泉州的市舶司分司正式挂牌运作。在泉州的市舶司分司门口,张贴着《海上贸易税则》与《违禁商品清单》,百姓与商人纷纷围读,脸上满是欣慰。商户张顺拿着贸易合同,来到权益保护科,对官员说:“之前我在波斯被欺诈,只能自认倒霉,如今有了你们,我们商人终于有靠山了!”
在港口的查验点,工科毕业生陈舟正带着船员使用 “货物检测仪” 检查一艘商船。“这艘船申报的是‘香料五十斤’,但检测仪显示重量不符,打开货舱一看,果然藏了十把未报备的弯刀。” 陈舟将弯刀没收,对商船船长说,“按条例,需处以三倍罚款,若再犯,将吊销你的贸易资格。”
船长连忙认错:“再也不敢了!以后一定遵守规则,绝不走私。”
市舶司分司运作一个月后,泉州港的贸易秩序明显改善:税收混乱的问题得到解决,商人的成本降低了一成;外商欺诈的案例减少了九成,大唐商人的信心大幅提升;走私活动几乎绝迹,市场上的商品质量也有了保障。百姓们发现,原本价格高昂的香料,如今价格下降了两成,能轻松买到;异域水果的种类也多了起来,椰枣、无花果成了街头巷尾常见的零食。
这日,李逸与苏瑶站在泉州港的了望台上,看着往来的商船有序停靠、接受检查,商人与官员友好交流,百姓们在市集上挑选商品,脸上满是笑容。“逸哥哥,你看,市舶司分司设立后,港口变得井然有序,商人安心,百姓受益,这就是你想要的‘规范贸易保民生’吧。” 苏瑶轻声说道。
李逸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海面,心中满是憧憬:“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在扬州、明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分司,将规范贸易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大唐沿海;还要与大食、天竺等国的港口建立合作,制定统一的海上贸易规则,让大唐的海上丝路真正实现‘繁荣与规范并存’,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市舶司分司的牌匾上,“规范贸易,保障民生” 八个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远处的海面上,“逸品号” 的新船队正准备启航,他们将带着大唐的商品与规范的贸易规则,驶向更广阔的海洋,为大唐的繁荣与民生的幸福,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