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关中平原,寒风卷着枯草碎屑,在田埂上打着旋儿。李逸站在咸阳县的一片麦田旁,看着眼前三台崭新的 “弧形脚踏犁”,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 这是王记铁匠铺赶制出的首批改良犁,犁身用结实的枣木打造,弧形犁头泛着冷冽的铁光,侧面的脚踏板打磨得光滑圆润,还缠着防滑的麻绳,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和铁匠们的心血。
“公子,这犁真能像您说的那样,又快又省力?” 阿福牵着一头壮实的黄牛,小声问道。自从上次跟着李逸下乡看到农民耕地的艰辛,他就一直盼着改良犁能成功,可真到了测试这天,还是忍不住担心。
李逸拍了拍改良犁的扶手,信心十足地说:“放心,咱们在铁匠铺试过模型,肯定没问题。今天让农民们亲自试试,就能知道效果了。”
说话间,远处的田埂上走来一群农民,正是上次李逸遇到的老农和他的同乡。听说 “逸品轩” 的李公子带着改良犁来测试,他们特意放下手里的活计,早早地赶了过来,围在改良犁旁,好奇地打量着。
“这就是改良后的曲辕犁?看着跟普通犁也没多大区别啊。”
“你看这犁头,是弯的,还有这脚踏板,以前从没见过。”
“不知道用着怎么样,要是真能省力,那可就太好了。”
老农走到李逸面前,躬身行礼:“李公子,劳烦您特意跑一趟,还让您惦记着我们这些农民。”
“老丈客气了。” 李逸笑着说,“这改良犁能不能成,还得靠大家亲自试试。您经验丰富,要不您先来?”
老农连忙点头,撸起袖子,走到改良犁旁。阿福和铁匠铺的徒弟连忙帮忙,将犁套在黄牛身上。老农双手握住缠着软布的扶手,脚轻轻踩在脚踏板上,深吸一口气,用力往前一推 ——
犁头稳稳地插入泥土,弧形的设计让阻力大幅减小,老农只觉得手臂传来的力道比平时轻了不少;他再借着腿部的力气踩下脚踏板,犁身顺着力道往前滑动,黄牛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奋力拉扯,脚步轻快了许多。
“咦?真的省力!” 老农惊讶地叫出声,又往前推了几米,脸上的皱纹渐渐舒展开来,“比我家那台曲辕犁轻多了,手臂不酸,腰也不用绷那么紧了!”
周围的农民都围了上来,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老农驾着改良犁,在麦田里轻松地耕出一条条深浅均匀的土沟。之前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推动的犁,现在老农一个人就能轻松操作,连黄牛的呼吸都比平时平稳了不少。
“老丈,您耕快点试试,看看能不能比平时快!” 人群中有人喊道。
老农应了一声,加快了脚步。只见改良犁在他手中灵活地穿梭,土块被弧形犁头轻松翻起,落在两侧,形成整齐的田垄。半个时辰后,老农停下犁,擦了擦额头的汗 —— 按平时的速度,他半个时辰最多能耕半亩地,可今天用改良犁,竟然耕了六分地!
“快了!真的快了!” 老农激动地说,“比平时快了两成还多!而且省力,我耕了半个时辰,胳膊和腰一点都不酸,要是用普通犁,现在早就累得直不起腰了!”
其他农民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要求试用。李逸让阿福和铁匠徒弟帮忙,将另外两台改良犁也套上牛,分给两个年轻的农民。两人学着老农的样子,踩下脚踏板,推动犁身 —— 果然,改良犁既省力又快捷,他们之前耕一亩地需要一个时辰,现在只用四十五分钟就能完成,效率大幅提升。
“太好了!这犁真是神了!”
“我家那台老犁早就该换了,要是有这改良犁,明年春耕就能多耕两亩地!”
“李公子,这犁卖不卖?我现在就想订一台!”
农民们围着李逸,七嘴八舌地询问,眼神里满是渴望。李逸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改良犁的测试,成功了!
“大家放心,这改良犁我们会批量生产,很快就能买到。” 李逸大声说,“这犁叫‘逸品犁’,比普通曲辕犁贵一贯钱,定价五贯一具。虽然贵了点,但能省力三成,提速两成,长远来看,肯定划算!”
“五贯钱?不贵!不贵!” 老农连忙说,“普通犁四贯钱,能用三年;这逸品犁虽然贵一贯,但能省力提速,一年就能多耕好几亩地,多赚的粮食钱,早就把这一贯钱赚回来了!我先订一台!”
“我也订一台!”
“我要两台,给我儿子也订一台!”
短短半个时辰,就有二十多个农民预订了 “逸品犁”。李逸让阿福拿出账本,一一登记,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 他没想到,改良犁会这么受欢迎,看来农具业务线大有可为。
当天下午,李逸带着测试结果,赶回长安,直奔王记铁匠铺。王师傅正在火炉旁打磨犁头,看到李逸回来,连忙放下铁锤:“李公子,测试结果怎么样?农民们满意吗?”
“非常满意!” 李逸兴奋地说,“农民们试用后,都说比普通犁省力三成,提速两成,已经有二十多个农民预订了。我们得赶紧批量生产,不能让他们等太久。”
王师傅也很兴奋,连忙说:“好!我这就召集徒弟,扩大生产规模。之前我们一天只能做两台,现在增加人手,一天能做五台,一个月就能做一百五十台,肯定能满足需求。”
“好!” 李逸点了点头,又拿出一份成本核算表,“王师傅,我们得好好算算成本,定个合理的价格。这是我算的成本明细:枣木犁身一贯钱,铁制犁头一贯五百文,脚踏板和其他配件五百文,人工成本一贯钱,总成本四贯钱。我们定价五贯一具,每台能赚一贯钱,既合理又有利润。”
王师傅接过成本表,仔细看了看,点头赞同:“这个定价很合适,比普通犁贵一贯,但效率高,农民们肯定愿意买。我们就按这个价格来,我这就去准备材料,明天就开始批量生产。”
接下来的日子,王记铁匠铺变成了长安最忙碌的地方。李逸从 “逸品轩” 调派了两名细心的伙计,负责记录订单、核对账目;王师傅则招募了十名经验丰富的铁匠,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打造犁身和脚踏板,一组负责锻造和打磨弧形犁头,流水线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为了保证 “逸品犁” 的质量,李逸每天都会去铁匠铺巡查,检查每一台即将出厂的改良犁:犁头的弧度是否标准,脚踏板的高度是否合适,扶手的软布是否缠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王师傅看着李逸认真的样子,心里越发敬佩:“李公子,你不仅有想法,还这么注重质量,难怪你的‘逸品轩’能做得这么好。”
“质量是根本。” 李逸笑着说,“农民们买犁是为了种地,要是质量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收成,还会砸了我们的招牌。我们一定要保证每一台‘逸品犁’都合格,让农民们用得放心。”
随着批量生产的推进,“逸品犁” 的名声也在长安周边的县镇传开了。咸阳县的农民用了 “逸品犁” 后,纷纷向同乡推荐,说 “这犁又快又省力,贵一贯钱太值了”;长安县的县令听说后,还特意派人来订购了十台,用于县衙的公田耕种;甚至连洛阳的商户都听说了 “逸品犁” 的名声,派人来长安,想批量采购,运回洛阳销售。
订单越来越多,王记铁匠铺的生产压力也越来越大。李逸又帮王师傅联系了长安周边的三家铁匠铺,达成合作协议 —— 由王记铁匠铺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弧形犁头的锻造和脚踏板的制作),其他三家铁匠铺负责生产犁身和配件,最后由王记铁匠铺组装和质检,确保每一台 “逸品犁” 的质量都达标。
合作模式的建立,让 “逸品犁” 的月产量从一百五十台提升到了三百台,不仅满足了长安周边农民的需求,还能供应外地的订单。李逸还特意设计了 “逸品犁” 的标识 —— 在犁身的侧面刻上 “逸品” 两个字,既方便识别,又能提升品牌知名度。
一个月后,李逸和王师傅核对 “逸品犁” 的销售数据,结果让两人都惊呆了 —— 首月共卖出三百二十台 “逸品犁”,其中长安周边销售两百台,洛阳等外地销售一百二十台,总收入达一千六百贯,扣除成本和合作铁匠铺的分成,净利润达六百贯,比 “逸品轩” 的日用品业务利润还高!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王师傅拿着销售账本,激动得手都在发抖,“我打了一辈子铁,从来没赚过这么多钱!李公子,要是没有你,我这铁匠铺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王师傅客气了。” 李逸笑着说,“这是我们合作的成果,没有你的手艺,我的想法也实现不了。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改良农具,比如改良水车、改良锄头,把农具业务线做得更大,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王师傅连忙点头:“好!好!我都听你的!你说改良什么,我们就改良什么!”
此时的 “逸品轩”,也因为 “逸品犁” 的成功,多了一项新的业务 —— 农具销售。李逸在 “逸品轩” 的西市主店开辟了一个 “农具区”,专门展示和销售 “逸品犁”,还安排了熟悉农具的伙计,向顾客介绍 “逸品犁” 的优点和使用方法。很多农民来西市买日用品时,都会顺便看看 “逸品犁”,不少人当场就下了订单。
李父得知 “逸品犁” 首月卖出三百多台,净利润达六百贯后,更是欣慰不已。他特意在家里设宴,邀请苏定方和几位户部官员,庆祝李逸在农具业务上的成功。
宴会上,李父举起酒杯,对苏定方说:“苏大人,犬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了您的支持和指点。这‘逸品犁’不仅帮了农民,还为朝廷的农业发展出了力,真是多亏了您当初的引荐。”
苏定方笑着说:“李侍郎客气了。这都是李公子自己的功劳,他有想法、有能力,还能脚踏实地,将想法付诸实践,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我看这‘逸品犁’,将来一定能在全国推广,成为我大唐的‘民生利器’。”
几位户部官员也纷纷称赞:“李公子年轻有为,不仅在商业上做得好,还能心系农桑,为百姓谋福利,真是难得!”“以后户部要是有农业相关的事务,一定请李公子帮忙出谋划策。”
李逸站起身,对着众人躬身行礼:“多谢各位大人的称赞。学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为农民、为大唐出一份力,是学生的荣幸。以后学生还会继续努力,改良更多的农具和商品,为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
宴会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李逸站在李府的庭院里,看着天上的明月,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没想到,当初只是因为看到农民耕地辛苦,萌生的一个改良想法,竟然能发展成一条成熟的农具业务线,还得到了朝廷官员的认可。
他知道,“逸品犁” 的成功,只是他拓展农业业务的开始。未来,他还要改良更多的农具,甚至开发农业相关的商品(如高效的肥料、便捷的播种工具),让 “逸品” 这个品牌,不仅在商业领域闻名,还能在农业领域成为 “民生” 的代名词。
此时的关中平原,不少农民正用着 “逸品犁”,在田地里忙碌着。他们握着缠着软布的扶手,踩着舒适的脚踏板,看着改良犁轻松地翻起泥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有了这 “逸品犁”,明年的收成一定会更好,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而李逸的唐朝创业传奇,也因为 “逸品犁” 的成功,翻开了新的篇章。他不再仅仅是 “逸品轩” 的店主,还成了大唐农民口中的 “农具改良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大唐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