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喧嚣渐渐散去,长安的夜色已浓。逸品轩的楼顶,晚风带着正月的微凉,拂过李逸与苏瑶的发梢。两人并肩倚在栏杆上,手中各握着一杯温热的葡萄佳酿,目光望向远处的长安城 —— 街道上的灯笼仍在闪烁,像撒在夜幕中的星辰;大明宫的轮廓在夜色中隐约可见,透着皇家的庄重;更远处的泉州港方向,偶尔还能看到零星的烟花,那是 “逸品号” 船员仍在为他们的婚礼庆贺。
“今天的婚礼,比我想象中还要热闹。” 苏瑶轻轻抿了一口酒,语气中满是感慨。她想起白天百姓们欢呼的笑脸、官员们真诚的祝福、学子们热闹的表演,心中满是温暖 —— 这场婚礼,早已不只是他们两人的喜事,而是所有为民生努力的人的共同庆典。
李逸点点头,目光落在手中的酒杯上,杯中的酒液映着远处的灯火,像盛着一捧星光。“这热闹的背后,是百姓对‘务实利民’的认可。” 他轻声说道,“他们知道,我们成婚,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民生工程落地,会有更多改革惠及他们。这份期待,既是动力,也是责任。”
苏瑶侧头看向李逸,眼中满是坚定:“逸哥哥,我们成婚了,以后就是真正的并肩作战。未来的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都会陪着你,一起为百姓办事,一起推动大唐的繁荣。”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指尖传来她的温度,心中满是力量。他抬头望向深邃的夜空,缓缓说出了心中的规划:“瑶儿,未来我们有三件事,要一起完成。”
“第一件,是继续拓展海上贸易,让‘逸品’品牌走向更远的国家。” 李逸的目光望向泉州港的方向,语气中满是憧憬,“如今‘逸品号’已打通真腊、天竺、波斯、大食的航线,但这还不够 —— 我听说,大食的商人能通过红海抵达非洲的桑给巴尔,那里盛产黄金与象牙;还有拜占庭帝国,位于欧洲的东端,对大唐的丝绸与瓷器需求量极大。未来,我们要派‘逸品号’的船队,跟着大食商人的航线,前往桑给巴尔与拜占庭,建立新的贸易据点。”
他顿了顿,补充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做三件事:一是在泉州港扩建船厂,打造更坚固、更适合远洋的商船,增加船队规模,从现在的二十艘扩展到五十艘;二是让逸品学院航海科的学子,跟着‘逸品号’的老船长实习,积累远洋经验,培养更多专业的航海人才;三是与大食的商会建立更深入的合作,让他们为我们的船队提供航线指引与物资补给,降低远洋风险。”
苏瑶眼中闪过惊喜:“这个计划太好了!若能将‘逸品’的品牌卖到非洲与欧洲,不仅能充实国库,还能让大唐的文化与技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可以让逸品女红坊设计更具大唐特色的丝绸纹样,比如将‘民生图’绣在丝绸上,让海外的人也能了解大唐的民生改革成果。”
“第二件事,是协助李治稳定皇位,推动更多民生改革。” 李逸的语气变得沉稳起来,目光转向大明宫的方向。他知道,唐太宗的身体日渐衰弱,魏王李泰与世家官员绝不会轻易放弃争夺皇位,未来的朝堂,定会有一场激烈的较量。“李治仁厚,却不够果决,需要我们在旁辅佐 —— 一方面,我们要帮他收集李泰与世家勾结的证据,在合适的时机呈给太宗,让太宗看清李泰的真面目;另一方面,我们要帮他做出更多民生实绩,比如在河北推广新的棉花种植技术,在江南修缮水利工程,让百姓更认可他的治理能力。”
他握住苏瑶的手,加重了语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守住逸品学院与市舶司分司这两个‘民生支柱’—— 这是我们推动改革的根基,绝不能让李泰与世家势力渗透。若未来李治登基,我们要以这两个机构为依托,推动更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技艺科科举,让更多实用人才入朝;完善盐铁监管制度,彻底杜绝私盐贩卖;扩大‘平价商品’的范围,除了婚庆系列,还要推出平价的农具、布匹、药品,让百姓能买到实惠的生活必需品。”
苏瑶点点头,眼中满是认同:“我会帮你 —— 逸品学院的事务,我可以多分担一些,定期去学院视察,了解学子们的学习情况;市舶司分司的贸易报表,我也可以帮你审核,确保税收公平,没有官员从中舞弊。我们要让李治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我们,有百姓,有所有支持改革的人,他一定能稳定皇位,推动大唐的民生更上一层楼。”
“第三件事,是培养学院的学生,为大唐储备更多实用人才。” 李逸的目光转向逸品学院的方向,那里的灯火虽已熄灭,却承载着大唐未来的希望。“如今逸品学院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户部、工部、地方官府、‘逸品号’船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还不够 —— 大唐的民生改革,需要更多懂农、懂工、懂商、懂医的人才,需要更多能扎根基层、切实解决百姓难题的人才。”
他详细规划道:“未来,我们要扩大逸品学院的规模,在江南、蜀地、凉州设立分院,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学子能有机会入学;要增设更多实用学科,比如‘水利科’,培养能修缮水渠、治理洪涝的人才;‘制糖科’,培养能改良制糖技术、提高蔗糖产量的人才;‘畜牧科’,培养能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畜牧业产量的人才。同时,我们还要与地方官府合作,为学院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 农科学子去农田实习,工科学子去工坊实习,医科学子去乡村医疗站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毕业后能更快地投入到民生改革中。”
苏瑶笑着说:“我还可以让逸品女红坊与学院的工科合作,共同改良纺织技术 —— 比如研发更高效的织布机,设计更舒适的布料,让百姓能穿上更实惠、更耐用的衣服。学院的学生有知识,女红坊的绣娘有经验,两者结合,定能研发出更多惠及民生的技术。”
两人静静地站在楼顶,晚风拂过,带着远处传来的隐约欢声笑语。李逸看着苏瑶的侧脸,在灯火的映照下,她的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像蕴藏着一整个春天的生机。他知道,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 —— 魏王李泰的阻挠、世家官员的反对、远洋贸易的风险、改革推进的困难,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同心同德,坚守 “务实利民” 的初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瑶儿,你还记得太宗赐给我的那把玉尺吗?” 李逸突然说道,“玉尺上刻着‘丈量民生,不失分毫’,这不仅是太宗的嘱托,也是我们未来的准则。无论我们推动多少改革,拓展多少贸易,培养多少人才,都要以‘民生’为标尺,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真正惠及百姓,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实处。”
苏瑶点点头,握住李逸的手更紧了:“我记得。未来,我们要一起用这把玉尺,丈量出大唐更广阔的民生天地,丈量出百姓更幸福的生活。”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渐渐稀疏,唯有逸品轩楼顶的两人,仍在望着远方,规划着未来。他们的对话,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大唐的土地上,未来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他们的约定,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唐的民生之路,未来终将指引更多人为繁荣与幸福而努力。
李逸知道,这场婚礼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他将与苏瑶携手,在朝堂的风雨中守护改革成果,在远洋的波涛中开拓贸易新篇,在学院的讲堂上培育未来希望。他们的故事,将继续在大唐的土地上书写,而大唐的民生,也将在他们的努力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远处的夜空,一颗流星划过,拖着长长的尾巴,像为他们的未来送上祝福。李逸与苏瑶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坚定与期待 —— 同心望长安,壮志绘宏图,他们的未来,大唐的未来,都将在 “务实利民” 的初心下,走向更广阔、更繁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