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国子监,暑气渐浓,唯有藏书楼后的竹林透着几分清凉。这日清晨,苏瑶身着淡绿色襦裙,提着食盒,沿着竹林小径缓缓走来 —— 其父苏定方受李治委托,调研国子监学风,特意让她先来打探情况,顺便给在国子监旁听的李逸送些解暑的绿豆汤。
刚走到讲堂外,便听到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苏瑶停下脚步,透过窗缝往里看,只见李逸正站在讲堂中央,手持炭笔在白墙上画图,周围围满了学子。
“诸位请看,这是‘曲辕犁’的改良图。” 李逸指着图上的犁头,声音清亮,“传统犁头沉重,需两牛牵引,且深耕时易翻土不均。若将犁头改为弯曲状,减少与土壤的摩擦,再在犁杆处加一个‘调节木栓’,便可根据土壤硬度调整深耕深度,只需一牛便能牵引,效率比原来提高三成。”
学子们纷纷点头,连之前对李逸颇有微词的赵恒,都忍不住问道:“李公子,这改良后的曲辕犁,真能在关中的土壤上使用吗?”
“当然可以。” 李逸笑着点头,“逸品学院的种植班已在试验田试用过,不仅适合关中的黄土,还能在江南的水田使用。若能推广,百姓种田能省不少力气。”
苏瑶站在窗外,心中满是敬佩。她本以为,李逸不懂古文,在国子监不过是 “凑数”,却没想到他竟能从百姓的耕作需求出发,将枯燥的农具改良讲得如此生动。比起那些只会引用 “民为贵” 却不知百姓如何种田的学子,李逸的见解,显然更贴近民生。
“苏姑娘?你怎么站在这里?” 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苏瑶回头,只见李逸不知何时走了出来,手中还拿着那幅曲辕犁的草图。
“我…… 我是替父亲来调研国子监学风的,顺便给你送些绿豆汤。” 苏瑶脸颊微微泛红,连忙将手中的食盒递过去。
李逸接过食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两碗冰镇的绿豆汤,还冒着淡淡的凉气。“多谢苏姑娘,这天气喝碗绿豆汤,真是解暑。”
两人沿着竹林小径缓缓走着,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方才在讲堂,你讲的曲辕犁改良,很有道理。” 苏瑶轻声说道,“我父亲常说,治国要‘知民情、解民忧’,可朝中很多官员,连百姓如何种田都不知道,又怎能解民忧呢?”
“苏将军说得对。” 李逸点点头,“我在逸品学院时,常和老农聊天,才知道他们种田有多辛苦。改良农具、推广种植技术,看似是小事,却能实实在在帮到百姓。”
从那以后,苏瑶便常以 “调研学风” 为由,来国子监找李逸。有时是送些解暑的汤水,有时是带来长安城内的新鲜事,两人课后便会一起前往 “逸品轩” 的后院,在那棵老槐树下聊天。
“苏姑娘,你知道吗?其实咱们生活的大地,是圆的。” 这日午后,李逸坐在槐树下,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就像一颗圆球,咱们站在上面,之所以感觉不到它是圆的,是因为它太大了。西域的商队说,他们曾见过有人从东方出发,一直向西航行,最后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苏瑶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大地是圆的?这也太神奇了!我一直以为大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像个盖子盖在大地上。”
“这是西域商队传来的知识,我也只是听说。” 李逸笑着解释 —— 他不敢说出 “现代科学”,只能将这些常识归功于 “西域商队”。
“那你之前说的‘病菌致瘟疫’,也是西域商队传来的吗?” 苏瑶好奇地问道。之前李逸曾告诉她,瘟疫并非 “上天降罪”,而是由微小的 “病菌” 引起,只要勤洗手、喝开水、隔离病人,就能减少瘟疫的传播。
“是啊。” 李逸点点头,“西域商队曾在遥远的西方见过一场大瘟疫,他们就是用这些方法控制住的。若是咱们大唐遇到瘟疫,也能用这些方法保护百姓。”
苏瑶眼中满是崇拜:“李公子,你知道的真多。不像我,除了读书、绣花,什么都不会。”
“苏姑娘太谦虚了。” 李逸看着她,认真地说道,“你教我的朝堂礼仪、古文写作技巧,都很有用。上次写策论,若不是你教我如何用‘之乎者也’调整语气,恐怕连半文半白的风格都写不出来。”
原来,苏瑶知道李逸不懂古文,特意找来《古文观止》,逐字逐句地教他古文的语法和韵律。从 “焉”“矣”“也” 的用法,到骈文的对仗技巧,苏瑶讲解得耐心细致,李逸也学得认真。
两人就这样,在 “逸品轩” 的后院,互相学习,互相陪伴。李逸给苏瑶讲 “地球是圆的”“病菌致瘟疫” 等现代常识,拓宽她的眼界;苏瑶则教李逸朝堂礼仪和古文写作,帮他更好地适应国子监和朝堂的环境。夕阳西下时,两人并肩坐在槐树下,看着晚霞染红天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蜜。
转眼到了七夕,李治在宫中举办皇家赏花宴,邀请了朝中重臣及其家眷,李逸因 “国子监旁听生” 的身份,也被破格邀请。苏瑶作为苏定方的女儿,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赏花宴设在御花园的牡丹亭,园内的牡丹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官员们身着华丽的衣袍,手持酒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夫人们则围在花丛旁,欣赏着牡丹,议论着最新的服饰和首饰。
李逸和苏瑶站在牡丹亭的角落,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轻声交谈着。“这牡丹虽美,却也娇贵,只能在宫中或富贵人家的庭院里生长。” 苏瑶轻声说道,“若是百姓的田埂上,能种上这样的花就好了。”
“会有那一天的。” 李逸看着她,认真地说道,“等‘逸品号’的商船队再扩大些,咱们就能从海外带回更多的花种,让百姓也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上牡丹。”
苏瑶看着李逸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温暖。她知道,李逸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空谈,而是会用实际行动去实现。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来:“苏姑娘,久仰你的才名,今日园内牡丹盛开,不如你以牡丹为题,作一首诗,让大家欣赏欣赏?”
李逸和苏瑶回头,只见王轩正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几分挑衅的笑容。自上次因散播谣言、漏缴税款被禁足半年后,王轩收敛了许多,却仍对李逸和苏瑶心怀不满 —— 他早就听说苏瑶与李逸往来密切,今日特意想刁难苏瑶,让她在众人面前出丑。
周围的官员和夫人们纷纷看了过来,眼神中满是期待。苏瑶虽是武将之女,却也读过不少诗书,在长安的贵女中颇有才名,大家都想听听她的诗作。
苏瑶心中一慌,她虽会写诗,却多是些闺阁闲愁之作,从未在如此多的人面前作诗,更何况还是以牡丹为题,一时竟不知该如何下笔。她站在原地,脸颊泛红,嘴唇微动,却迟迟说不出一句诗来。
王轩见状,脸上的笑容愈发得意:“怎么?苏姑娘这是写不出来吗?还是说,之前的才名都是假的?”
苏瑶的脸色更加难看,眼中闪过一丝委屈。李逸看着她,心中涌起一股保护欲。他上前一步,挡在苏瑶身前,看着王轩,平静地说道:“王公子,苏姑娘只是一时没想好,何必如此咄咄逼人?若是你有才华,不如自己作诗,何必为难一个女子?”
“我为难她?” 王轩冷笑一声,“不过是作首诗而已,若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也配称‘才名’?”
“作诗贵在真情实感,而非刻意炫耀。” 李逸看着园内的牡丹,又看了看身边的苏瑶,心中灵光一闪,朗声道,“既然王公子非要以牡丹为题,那我便替苏姑娘作一首,献丑了。”
说完,李逸清了清嗓子,缓缓念道:“牡丹虽贵艳,不及百姓衣暖身;若得春风遍长安,人人笑比牡丹真。”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工整的对仗,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了 “百姓安乐胜于牡丹富贵” 的道理。话音刚落,牡丹亭内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好!好一句‘人人笑比牡丹真’!” 李治从人群中走出,脸上满是赞赏,“这首诗虽不似文人墨客的作品,却有民生温度,比那些堆砌辞藻的牡丹诗强百倍!李逸,你果然没让朕失望!”
苏定方也走上前,拍着李逸的肩膀,笑着说道:“好小子,有胆量,有见识!老夫没看错你!”
官员们也纷纷称赞:“李公子这首诗,真是说到了百姓的心坎里!”“是啊,牡丹再美,也不如百姓脸上的笑容珍贵!”
王轩站在原地,脸色铁青,却不敢反驳 —— 连陛下都称赞这首诗,他若是再挑刺,只会自讨没趣。他狠狠地瞪了李逸一眼,转身挤出人群,消失在牡丹亭外。
苏瑶站在李逸身边,看着他被众人称赞的模样,眼中满是崇拜与羞涩。她没想到,李逸不仅能为她解围,还能作出如此有深意的诗。之前她对李逸的感情,更多的是欣赏与好感,而此刻,这份感情中,又多了几分崇拜与依赖。
赏花宴继续进行,李逸和苏瑶并肩站在牡丹亭的栏杆旁,看着园内的热闹景象。“今日多谢你。” 苏瑶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几分羞涩,“若是没有你,我今日定要出丑了。”
“咱们之间,还客气什么。” 李逸看着她,眼中满是温柔,“我答应过你,会保护你,不让你受委屈。”
苏瑶脸颊泛红,低下头,轻轻 “嗯” 了一声。晚风拂过,带来阵阵牡丹的清香,也吹动了苏瑶的裙摆。李逸看着她微红的脸颊,心中满是甜蜜 —— 他知道,自己对苏瑶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朋友,而苏瑶看向他的眼神,也让他明白,她对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心意。
赏花宴结束后,李逸送苏瑶回苏府。马车行驶在长安的街道上,车内一片寂静,却并不尴尬。苏瑶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的夜景,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李逸为她作诗的场景;李逸坐在她身边,看着她的侧脸,心中满是幸福。
“苏姑娘,” 李逸轻声开口,“等‘逸品号’下次远航回来,我想…… 我想向苏将军提亲。”
苏瑶猛地回头,眼中满是惊讶,随即化为羞涩的笑容。她轻轻点头,声音细若蚊吟:“好。”
一个简单的 “好” 字,却让李逸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他伸出手,轻轻握住苏瑶的手,苏瑶没有躲闪,反而轻轻回握住他。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感受着彼此的温度,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马车缓缓驶进苏府大门,苏瑶下车前,从怀中取出一方锦帕,递给李逸。锦帕上绣着一对鸳鸯,在荷花池中嬉戏,旁边还绣着一行小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这是我亲手绣的,你收好。” 苏瑶轻声说道,脸颊泛红。
李逸接过锦帕,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怀中,郑重地说道:“我会好好保管,等咱们成亲那天,我再拿出来,让你看看。”
苏瑶笑着点头,转身走进苏府。李逸站在苏府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大门后,心中满是甜蜜。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锦帕,又想起苏瑶羞涩的笑容,不禁嘴角上扬 —— 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可以携手一生的人。
而此时的暗处,张柬之的侄子张诚,正躲在街角,看着李逸和苏瑶分别的场景。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快速记录下 “李逸与苏瑶私会,似有婚约”,随后将纸条交给身边的随从,低声说道:“快把这个交给我叔父,这可是扳倒李逸的好机会!”
随从接过纸条,快步消失在夜色中。张诚看着李逸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狠厉:“李逸,你以为有苏将军和陛下护着,就能高枕无忧了吗?等着吧,我叔父定会让你身败名裂!”
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但李逸和苏瑶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李逸知道,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有苏瑶在身边,他就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也守护好自己想为大唐百姓做实事的初心。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渐渐稀疏。李逸手持苏瑶送的锦帕,漫步在长安的街道上,心中满是幸福与坚定。他知道,爱情的升温,不仅是个人的幸福,更是他前行的动力 —— 他要变得更强大,才能保护好苏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大唐的百姓,过上更幸福、更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