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洒在崭新的生产流程表上。李铮站在车间中央的空地上,看着陆续聚集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清了清嗓子:“同志们,今天召开全员大会,主要是宣布两件事:一是车间正式扩编,二是明确各组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自从吴天浩和徐小眼加入后,车间的技术力量大幅增强,之前的“大锅饭”式管理已经跟不上发展节奏。李铮和吴天浩、王铁锤等人商议了两天,最终决定将“独立团直属军工车间”扩编为三个专业小组,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首先,宣布分组决定!”李铮拿起名单,声音洪亮,“第一组:武器修复组,由王铁锤同志牵头,组员包括5名铁匠、3名技工,主要负责损坏武器的修复、旧武器的改造,比如之前的三八大盖轻量化改进,还有缴获日军武器的翻新。”
王铁锤往前一步,黝黑的脸上满是坚定:“请大家放心!我保证把每一件修复的武器都打磨得跟新的一样,让战士们用着顺手!”他身后的组员们也纷纷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斗志——他们大多是经验丰富的铁匠,最擅长和各种武器打交道。
“第二组:弹药生产组,由陈婉儿同志牵头。”李铮话音刚落,人群中走出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同志,她穿着灰色军装,扎着马尾辫,手里拿着一个弹药箱,眼神干练。陈婉儿是旅部推荐来的,之前在后方兵工厂负责弹药生产,经验丰富,正好接替之前刘姐的工作。
“大家好,我是陈婉儿。”她声音清脆,“咱们组的组员包括8名女工、2名化工技师,主要负责子弹复装、手榴弹制作、炸药配制。我会和大家一起,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保证弹药的质量和威力!”
女工们立刻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她们之前复装子弹用的是黑火药,听说陈婉儿带来了新的炸药配制技术,都格外期待。
“第三组:零件加工组,这是咱们车间的核心组,由吴天浩同志和徐小眼同志共同牵头!”李铮加重语气,“吴师傅负责机床改进、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徐师傅负责精密零件加工、质量检验,组员包括10名技工、5名学徒,主要负责步枪、轻机枪、步兵炮等武器的核心零件加工,还有机床零件的制作。”
吴天浩推了推眼镜,手里拿着一份加工流程表:“我们组的目标是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和效率。我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加工流程,从毛坯到成品,每一步都有标准,保证每个零件都符合要求。”
徐小眼则晃了晃手里的锉刀,笑着说:“大家加工完的零件,都要经过我的检验,精度不够的,一律返工!咱们要做就做最好的零件!”
分组完毕,李铮又拿出一份《生产流程表》,贴在车间的墙上:“这是咱们的生产流程表,明确了各组的生产任务、时间节点和质量标准。比如武器修复组,每周要修复15支步枪、5挺机枪;弹药生产组,每月要复装5000发子弹、制作300枚手榴弹;零件加工组,每月要加工20套轻机枪零件、10套步枪零件,还要配合完成步兵炮的试制零件。”
他顿了顿,继续说:“为了提高效率,咱们实行‘流水作业’。比如零件加工组加工好的零件,直接送到武器修复组组装;弹药生产组需要的弹壳,由零件加工组提前加工好,避免来回搬运浪费时间。吴师傅算了一下,这样分工后,效率至少能提升40%!”
众人看着墙上的流程表,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之前生产混乱,经常出现零件加工好了没人组装,或者组装时缺零件的情况,现在分工明确,流程清晰,大家心里都有了底。
散会后,各组立刻行动起来。武器修复组的工人们把损坏的武器搬到工作区,王铁锤拿着锤子和錾子,开始修复一支枪管变形的三八大盖:“小张,你去把枪管加热,我来矫正变形;小李,你负责清理枪机里的铁锈!”
弹药生产组的女工们则在陈婉儿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新的炸药配制技术。陈婉儿拿着一个烧杯,小心翼翼地混合着硝酸钾和硫磺:“大家记住,硝酸钾75%,硫磺10%,木炭15%,比例一定要准,不然炸药威力会受影响。”她一边说,一边示范,女工们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提问。
零件加工区里,吴天浩正带领技工们改造车床。他拿着图纸,指导工人安装丝杠:“把这个丝杠装在床身上,连接刀架,这样转动手摇柄,刀架就能自动进给,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更高。”徐小眼则在一旁打磨一个轻机枪的闭锁零件,他手里的锉刀仿佛有魔力,每一下都恰到好处,不一会儿,零件就变得光滑平整。
李铮穿梭在各个组之间,看着大家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欣慰。他走到零件加工组,看到吴天浩正在给技工们讲解加工工艺:“这个轻机枪的枪管,要用专用的钻头钻孔,转速不能太快,不然容易崩刃。”
“吴师傅,改造后的车床,加工一个枪管需要多久?”李铮问道。
吴天浩笑着说:“之前手工推动刀架,加工一个枪管需要4个小时,改造后用自动进给,2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精度从原来的误差1mm降到0.5mm以下!”
另一边,徐小眼拿着刚打磨好的零件,递给李铮:“李主任,你看这个闭锁零件,精度0.05mm,比原版的还好!有了这样的零件,轻机枪的故障率能降低一半!”
李铮接过零件,用游标卡尺一量,果然精准无比。他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感慨万千——从之前的临时作坊,到现在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专业车间,他们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傍晚时分,车间里的第一支用新流程加工零件组装的步枪完成了。王铁锤拿着步枪,走到李铮面前:“李主任,你试试!这是用零件加工组新做的零件组装的,精度比之前高多了!”
李铮接过步枪,拉了拉枪栓,顺畅无比;瞄准远处的树干,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子弹精准命中。“好枪!”李铮兴奋地说,“这就是分工协作的力量!照这样下去,咱们车间的生产能力肯定能越来越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车间的窗户上,映照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武器修复组还在加班修复损坏的机枪,弹药生产组的灯光下,女工们还在认真地配制炸药,零件加工组的车床还在“嗡嗡”运转。李铮站在车间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车间扩编和分工,只是他们军工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技术难题要攻克,更多的武器要生产,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各司其职,就一定能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工队伍,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