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元年八月中,大名府,河北东西路体量经略使司衙署。
夏末的暑气依旧蒸人,但衙署内的气氛,却比天气更加凝重。案头上,除了日常如雪片般飞来的灾情急报,如今又多了一份从汴京转来的、由淮南西路屯田使李常所上,并经政事堂加批的奏章副本。
这份奏章,在富弼、欧阳修、王安石、元绛四人手中轮流传阅。每读完一遍,堂内的寂静便更深一分,只能听到窗外知了无休无止的嘶鸣,以及欧阳修偶尔压抑不住的沉重咳嗽声。
最终,奏章传回至首座的富弼手中。他将其轻轻放在案上,苍老但锐利的目光扫过另外三人,声音沉稳地打破了沉默:
“李常之议,诸公都看过了。其言江南屯田,乃末;其忧河北兼并,方为本。 朝廷将此议转来,其意不言自明——是要我等在河北,未雨绸缪了。”
欧阳修蜡黄的脸上满是倦容,他用绢帕擦了擦额头的虚汗,喘息着说:“稚圭兄所言极是。大灾之后,必有大荒。 沧、瀛、冀等州,死者‘甚众’,抛荒之田恐不在少数。
若放任不管,不出一年,必有豪强胥吏勾结,巧立名目,将这些无主之田蚕食鲸吞。届时,返乡之民无地可耕,必再生变乱。李常所虑,正是我等眼前之危啊!”
王安石早已按捺不住,他目光炯炯,接口道:“欧阳公所言,直指要害!此事绝不能坐视!然则,该如何应对?
难道只能如以往般,发一纸空文,严禁兼并,然后听之任之?”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惯有的、对因循旧例的不满。
一直沉默精于计算的元绛,此时抬起了头,语气平和却切中实务:
“安石兄问到了关键。禁绝兼并,需有实策。依《宋刑统》及历年成例,对于户绝田产(无继承人)及逃户田产(主人逃亡逾期不归),
官府有权收管。当下之急,是必须赶在那些魑魅魍魉之前,由官府先行将这些无主之田清理、登记、掌控起来!”
富弼微微颔首,对元绛的务实表示赞同:“厚之(元绛字)此言,是老成谋国之见。然则,具体如何行?田有肥瘠,户有存亡,情况千差万别,需有章法。”
王安石立刻接过话头,思路清晰,语速快而有力:“富公,我以为此事当分步而行,雷厉风行!”
“第一步,立即选派干练官员,分赴受灾最重的州县,会同地方,逐村逐户,核实人口伤亡与逃亡情况,清丈、登记无主田亩!
此事必须快,要抢时间!可令各县贴出告示,限令逃亡户主在一定期限内返乡认田,逾期不归者,田产由官府暂管。”
“第二步,将清丈出的田亩,分等定级!”他手指在虚空中划拨,“上等良田,水源便利者,直接没入官府,设为‘官庄’或‘营田’,招募流民或厢军耕种,所得课利,可充河北赈灾及边防之需!”
“次一等的田,可优先配给此次救灾中伤亡的厢军、衙役家属,或授予愿意定居河北的流民,以为安家之本! 最次的瘠地,或可赏给地方乡兵、弓手,令其垦殖,以固地方。”
王安石的方案,充满了效率至上的锐气,也带着明显的“国家主导”色彩。
他将无主土地视为国家可支配的战略资源,意图通过官府的直接干预,进行再分配,以达到安民、强兵、增税的多重目的。
欧阳修听完,沉吟片刻,缓缓道:“安石之策,颇有见地。以官田收入补国用,以授田安流民,皆是良法。然……操之或恐过急。
清查田亩,牵涉极广,易生扰攘。授田于流民,看似公允,然其中如何分派,如何防止胥吏从中舞弊,皆是难题。老夫以为,或可先择一二州县为试点,待章程成熟,再行推广。”
欧阳修的意见,代表了一种更为谨慎、注重程序稳妥的态度,担心激进的措施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元绛则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他看向王安石:“安石兄,清丈田亩、设立官庄,均需大量钱粮、吏员支撑。目前安抚司财力捉襟见肘,当务之急仍是救人活命。
此事需做,但须量力而行,精打细算。我以为,可先集中力量清查沧、瀛等核心州府的连片良田,至于零散边角之地,可暂缓处置。且官田经营,是募民耕种收租,还是由官府直接管理,其利弊得失,也需详细核算。”
富弼静静地听着三人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作为主帅,他需要在激进、稳健与务实之间找到平衡。良久,他做出了决断:
“诸公之议,皆有道理。此事关乎河北长远安定,必须做,但需做得稳妥。”
他目光扫过三人,下达指令:
“便依安石之策为基干,参酌永叔(欧阳修字)、厚之之见。”
“其一, 由元绛即刻从安抚司及未受灾州县抽调精通账目、丈量的干吏,组成‘核田清册使’,由王安石总领其事。
三日内即赴沧州,以为试点,先行清查登记无主田亩。欧阳修负责协调与地方官府的文书往来,务求顺畅。”
“其二, 清查之田,暂统归安抚司直辖,任何州县、个人不得擅自处置。待清册完备后,再依安石所议,分等处置方案,详细拟定章程,报汴京朝廷核准。”
“其三, 在此过程中,严令各州县,有敢趁灾浑水摸鱼、隐匿田亩、强占民田者,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立劾严办! 此事,由老夫一力承担!”
富弼的决断,既采纳了王安石主动进取的核田思路,又通过设立试点、暂归直辖、严明纪律等方式,吸收了欧阳修和元绛的稳健建议,体现了他作为老成持重的政治家,在复杂局面下的驾驭能力。
“臣等遵命!”王安石、欧阳修、元绛齐齐拱手。尽管思路仍有差异,但在富弼的权威下,形成了统一的行动方向。
一场针对灾后河北土地资源的秘密摸底与重新布局,就在这大名府的安抚司内,悄然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打破旧有土地格局、实践其“富国强兵”理想的绝佳试验场。而这一切,都将在熙宁元年这个多事之秋,默默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