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惊雷炸响各方动 雏凤清音震四座
陈临海围绕“河畔花园”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如同在看似平静的东河官场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冲击波迅速向各个方向扩散。
首先坐不住的,自然是张志鹏。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方面紧急联系“宏运建筑”的老板,统一口径,商讨对策,试图找人向陈临海说情或施压;
另一方面,他频繁出入区委副书记王猛和组织部长周明华的办公室,显然是去寻求“上面”的支持和指点。他原本以为陈临海是个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没想到对方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如此精准狠辣,直接打在了他的七寸上。陈临海表现出的决断力和敢于碰硬的作风,让他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恐慌和压力。
区长李卫国在签署了那份报告后,心情复杂。他既希望陈临海能真的搅动这潭死水,又担心事情闹得太大,最终无法收场,会波及自身。他私下给陈临海打了个电话,语气委婉地提醒:“临海啊,事情要办,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好度,‘河畔花园’牵扯面不小,要防止有人狗急跳墙啊。” 陈临海感谢了他的提醒,但态度依旧坚决。
最受震动的,莫过于区委书记刘国栋。
当他的秘书将那份紧急报告轻轻地放在他那宽大的办公桌上时,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只是随意地挥了挥手,示意秘书可以离开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当他终于漫不经心地翻开那份报告时,他的脸色却在瞬间变得凝重起来。报告里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和居民声泪俱下的录音文字整理,让他的心情愈发沉重。尤其是当他看到报告最后竟然将问题直接指向了审批监管环节可能存在的腐败时,他的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
他慢慢地从办公桌前站起身来,走到窗边,凝视着窗外繁华的街道,手中却不知不觉地点燃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思绪也开始变得纷乱起来。
陈临海的这一手,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他原本以为这个年轻人在被架空后,会逐渐消沉下去,或者会像其他许多人一样,试图通过讨好他来重新获得支持。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陈临海竟然选择了这样一条最艰难、但也是最堂堂正正的道路——从民生和安全切入,高举问责的利剑。
“这小子……在省里这几年,长进太大了。”刘国栋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和浓浓的审视。陈临海表现出的政治智慧(选择安全生产这个无可指摘的突破口)、行动力(雷厉风行的现场督查)以及魄力(直接上报市里),都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个昔日的下属。“看来,以前是小瞧他了。宋敬坤,确实会调教人。”
他意识到,陈临海不再是那个在山岚区需要他庇护的年轻干部,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政治能量和清晰施政思路的潜在对手……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一枚打破僵局的利器。他必须调整对陈临海的策略了。
与此同时,陈临海报送市里的材料也开始发挥作用。市安委会办公室对此高度重视,直接给东河区政府发函,要求限期上报处理结果。市纪委那边虽然暂时没有公开动作,但这种“挂号”式的线索反映,足以让东河区很多心中有鬼的人寝食难安。
几天后,区政府召开区长办公会,例行研究各项工作。按照议程,陈临海需要汇报近期分管工作。当轮到陈临海时,他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重点汇报了“河畔花园”安全隐患排查处理的进展情况。
他站在会议室前方,没有拿稿子,数据、问题、进展、下一步计划,条理清晰,信手拈来。他语气沉稳,逻辑严密,既展现了扎实的工作,又不卑不亢地回应了其他副区长提出的一些细节性质疑。
“……所以,安全生产无小事,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陈临海做总结陈词,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略显沉默的李卫国和脸色阴沉的张志鹏身上,“‘河畔花园’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质量问题,它暴露的是我们某些领域监管的严重缺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甚至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件事,区政府一定会一查到底,给老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也请各位同志监督支持。”
他的发言,格局宏大,立意高远,将一个个案提升到了治理能力和作风建设的高度,充分展现了在省级机关历练出的视野和站位。
会场一片寂静。几位之前对陈临海心存轻视或观望的副区长,眼神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真正意识到,这位空降的年轻人,绝非等闲之辈。他的能力、胆识和背景,都预示着东河区的权力格局,恐怕真的要变了。
张志鹏低着头,记录的手微微发抖,他能感觉到,会场的气氛正在悄然转向,陈临海的威信,正通过这一件件扎实的事情,逐步建立起来。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压力。
会议结束后,一向很少主动与其他常委交流的纪委书记赵永刚,在走廊上遇到陈临海时,罕见地停下脚步,对他点了点头,说了一句:“临海区长,‘河畔花园’的事,做得不错。”
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其中蕴含的认可与意味深长的态度,让陈临海明白,自己这番动作,已经初步赢得了这位关键中立人物的注意和好感。
回到办公室,赵文豪激动地汇报:“陈区长,刚才有好几个局的办公室打电话来,询问一些之前压着没报的工作,说想近期来向您汇报一下!”
陈临海微微一笑,知道破冰之旅,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他敲了敲桌面,对赵文豪,也像是对自己说:
“文豪,看到了吗?在基层,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权谋算计,你只需要抓住‘理’和‘利’两个字。站在道理的制高点上,维护好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自然就能立得住脚,走得稳路。”
“接下来,该看看‘宏运建筑’和它背后的人,能吐出些什么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