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后,天气变得闷热难耐。烈日如火,炙烤着大地,连吹过的风都带着一股灼人的热气。药田里的杂草仿佛一夜间就蹿得老高,与药材争夺着宝贵的水分和养分。
清晨天刚蒙蒙亮,林晚就带着社员们下了地。露水打湿了裤脚,带来一丝短暂的清凉。大家戴着草帽,挥动着锄头,在田间一字排开,开始了又一轮的除草。
“这鬼天气,草长得比苗还快。”大山叔直起腰,抹了把汗,望着眼前绿油油的杂草,忍不住抱怨。
巧婶在一旁笑道:“俗话说得好,夏天锄头底下有水。这草啊,就得勤快着点锄。”她动作麻利,锄头下去,杂草应声而倒,丝毫不伤及旁边的黄精苗。
林晚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她学着巧婶的样子,小心地锄着草,动作虽不如老把式们熟练,却格外认真。锄头与泥土摩擦的声音,夹杂着蝉鸣,构成了夏日田间特有的交响。
“晚丫头,歇会儿吧。”福伯提着水壶走过来,“这活儿急不得,得细水长流。”
林晚接过水壶,喝了几口凉茶,甘甜的味道顿时缓解了喉咙的干渴。她望着眼前这片精心管护的药田,虽然辛苦,但看着药材一天天长高,叶片愈发肥厚油亮,心里便觉得踏实。
“福伯,清溪村和柳林村那边的示范田,最近情况怎么样?”
“长势都不错!”福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周支书和赵大姐隔三差五就去地里转悠,比伺候自家孩子还上心。联合社的技术员上周去看了,说管理得很到位,基本没发现病虫害。”
这时,水生骑着自行车从村口方向赶来,车把上挂着一个布包。
“林晚姐,陆先生从省城寄来的信!”水生跳下车,气喘吁吁地递过一个信封。
林晚擦擦手,接过信拆开。陆子川在信中提到,电商平台的合作进展顺利,首批“桃源印记”产品上线后反响很好,复购率不错。同时,他也转达了平台消费者的一个新需求——希望产品能有更详细的“身份信息”,比如具体的采收时间、地块位置,甚至能看到种植环境的照片。
“这是好事。”林晚把信递给福伯和巧婶看,“说明咱们的产品得到了认可,消费者想更深入地了解它。”
“可这得多费多少工夫啊?”大山叔有些不解。
“工夫不怕,”林晚目光坚定,“这恰恰是咱们的优势。咱们的药材,好就好在是这片山水土生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清楚楚。我们可以给每一批产品建立档案,记录下这些信息。甚至,以后可以在包装上印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这块地、这株草药的‘前世今生’。”
这个新颖的想法让大家都陷入了思考。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日头渐渐升高,气温也越来越烤人。林晚招呼大家到田边的树荫下休息。巧婶从布包里拿出早上蒸好的玉米和凉拌黄瓜,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树影婆娑,凉风习习,暂时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林晚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夏耘虽苦,但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它们正悄然化作药材茎叶里积累的养分,等待着秋日的丰收。
短暂的休息后,人们再次拿起锄头,走向那片需要精心呵护的土地。阳光依旧炽烈,但他们的脚步却更加坚定。在这个夏天,汗水是唯一的语言,而土地,终将给出最诚实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