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后的药材,堆积在合作社仓库的竹席上,散发着干燥而浓郁的香气。但这只是半成品,接下来是更为精细、甚至可以说苛刻的分级筛选环节。这直接关系到药材的最终定价和“桃源印记”品牌的口碑。
药厂的订单要求明确写明了等级标准:板蓝根干片,优等品要求片形完整、厚度均匀(2-3毫米)、色泽黄白、无霉变、无虫蛀、杂质含量低于1%;荆芥则要求花序完整、叶片嫩绿、香气浓郁、碎叶率低于5%。
标准是冰冷的数字,但执行起来,却是对眼力、耐心和责任的极大考验。
张维制定了详细的筛选流程和标准样本。他在仓库里拉起了几盏明亮的电灯,摆开长条桌。巧婶带着一支由心思最细、眼神最好的妇女组成的“筛选队”,开始了这场“分毫之争”。
筛选板蓝根片是最磨人的活儿。女人们坐在小凳上,面前堆着小山似的干药片。她们需要一片一片地过手,先凭肉眼初筛,剔除那些颜色发暗、有黑点、形状破碎或过厚过薄的次品。然后,还要用特制的筛子过一遍,筛去碎屑和泥土等杂质。最后,再将筛选出的优等品进行称重、记录。
巧婶是总把关,她随手拿起一片,对着灯光一看,就能判断出厚度是否达标,颜色是否纯正。“这片,边缘有点焦黄,火候稍过,算一等品,不能入优等。”她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被她筛出的药片,单独存放,作为次一等的产品。
筛选荆芥则需要更好的耐心。需要将花序和叶片从茎秆上轻轻摘下,避免揉碎,同时剔除发黄、有虫眼的叶片。空气中弥漫着荆芥特有的清凉香气,但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眼睛和手指都容易疲劳。
“这比绣花还累人。”一个年轻媳妇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小声抱怨。
“绣花错了还能拆,这药要是等级不分清,到了药厂验出问题,砸的是咱们全村的牌子。”巧婶头也不抬,手里熟练地分拣着荆芥,语气严肃,“咱们现在多费一分心,将来就多一分底气。”
林晚也时常过来帮忙。她坐在妇女们中间,学着她们的样子,仔细分拣。指尖触碰着干燥而微凉的药片,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分辨那细微的差别。一开始,她速度很慢,还经常需要请教巧婶。渐渐地,她也摸到了一些门道,眼力越来越准。这种沉浸式的劳作,让她对“品质”二字有了更切肤的体会——它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堆积起来的。
张维则不时抽查筛选好的药材,用游标卡尺随机测量药片厚度,用天平称量杂质重量,进行数据复核,确保筛选标准的严格执行。
几天下来,筛选队每个人的眼睛都布满了血丝,手指也磨得粗糙。但看着仓库一角,那堆积如山的、按照等级分装好的麻袋,上面贴着醒目的“优”、“一”字样标签,所有人的疲惫中都带着自豪。
“筛选完毕,”巧婶将最后一把优等荆芥装入袋中,封好口,长舒一口气,“优等品率,板蓝根达到八成五,荆芥达到九成。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振奋不已。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有能力生产出优质的药材,更有能力按照最严格的标准进行品控。
然而,就在大家稍稍松一口气的时候,水生从镇上带回来一个消息:药厂的质检科科长,下周将亲自带队前来,对首批交付的药材进行随机抽检。
轻松的气氛瞬间又紧张起来。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