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号”科考船的数据中心仿佛一座被无形风暴席卷的圣殿,服务器群的低沉嗡鸣与全息屏幕上瀑布般奔流的数据,是这场风暴仅有的表征。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极致兴奋与深入骨髓的恐惧的静电气息。司星墟站在中央主屏幕前,瞳孔中倒映着无数闪烁的光点与曲线——那是“探路者”号以牺牲换回的、关于南海归墟的初步碑文数据。
团队的初步分析报告已经整合完成,冰冷的文字之下,是足以颠覆现有物理学的惊涛骇浪。
那种绀碧色的冰晶,其存在本身便是对宇宙常理的颠覆。
量子干涉仪捕获的数据清晰地表明:一个宏观尺度的量子相干场如同无形的茧,紧密包裹并维系着冰晶的结构。
这绝非自然造物,而是某个文明以难以想象的技术力实现的奇迹——其核心,是通过强相互作用力场与量子纠缠场的共同作用,将反物质与正物质强制约束于一种不发生湮灭的“晶格”状态。
这一晶格框架由超密态金属氢构成,凭借其地球上无法复现的超导特性,既作为能量传导的基座,也充当囚笼。而511 keV特征伽马射线暴的出现,正是其内部禁锢反物质的铁证。
在每个金属氢晶格单元的中心,都囚禁着一个或多个反物质粒子(如反氢原子、反氦原子)。金属氢晶格所产生的强相互作用力场,在正物质(晶格本身)与反物质之间构筑了一道极高的能量势垒,使反物质粒子如同被封锁在能量牢笼中,无法接触晶格壁而发生湮灭。
最关键的是,该技术利用了一种宏观量子效应,类似于超导体中的量子锁定,使整个晶格系统成为一个“宏观观测者”,持续“测量”内部反物质的状态。这种持续测量迫使反物质粒子的波函数坍缩于非湮灭的稳定态,将其“湮灭”的可能性无限推迟。
最终,反物质与正物质无限接近,却永不相触,达成一种亚稳态的平衡——一个完美的“反物质冰晶”由此诞生。
由于反物质被囚禁在极高能级的势阱中,任何接近的光子都有概率被其吸收并释放出特定波长的能量,主要位于肉眼可见的蓝色与紫色光谱之外,形成一种诡异、非自然的绀碧色(深蓝带绿)辉光。
而它所引发的、令人闻风丧胆的“量子化”现象,原理其实很简单:
当外部物体(如船只、人体)触碰冰晶时,会破坏晶格表面极其精细的量子相干性,引发正反物质相遇而湮灭,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
根据质能方程 E=mc2,这些能量并非以爆炸形式释放,而是被周围尚未崩溃的晶格单元吸收,用于将湮灭物质的质量转化为纯能量,并进一步完成量子化。
物体看起来像是被“分解”或“传输”,实际上是其质量被就地转化为光子与其他基本粒子,瞬间消散,如同被宇宙彻底删除。
这一切,实则是冰晶的一种自我防护机制。而创造如此逆天造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信息存储。
该文明将历史、知识与个体意识(记忆),通过复杂的量子操作,编码到晶格框架的振动模式以及反物质-正物质纠缠态的特定量子态中。在量子锁定效应的作用下,晶格内部的熵增被极大抑制,信息(记忆)可被近乎永恒地保存,不致丢失或衰减,从而实现所谓的“永生记忆”。
通过特定频率的能量脉冲与晶格振动发生共振,便可“询问”并读取其中存储的信息,倒映出过去的景象或文明数据。
所以量子化现象不是在吞噬,而是在“消化”与“吸收”。
然而,这近乎完美的系统也并非无懈可击。它最终的“怦然消散”,揭示出其内在的致命弱点:它并非因能量耗尽而崩溃;恰恰相反,“探路者”号为其提供了一次巨大的能量补充。其崩溃更可能是由于系统过载与逻辑失衡。
将一艘现代货轮庞大而复杂的结构信息强行写入其存储系统,相当于向一个精密数据库疯狂灌入海量乱码。这可能导致其量子存储系统逻辑混乱、底层编码错误,进而引发系统级的崩溃。又或者,瞬间涌入的巨量能量超出量子场瞬时处理的极限,造成局部“过载”与“熔断”,破坏了整体的微妙平衡。
这本身构成文明存续的一种终极悖论:试图借无限存储以实现永生,最终却可能因信息的无限涌入而迎来逻辑性的死亡。
探路者号的实验数据同样揭示了那片银灰色死亡之海的形成机制。
它并非主动散播的武器,而是冰晶存在于这个世界所不可避免的“污染”,是这项技术可悲的副作用。
监测数据清晰勾勒出其形成阶段:冰晶周围出现极端电离和等离子化现象,高能粒子轰击水分子,将其撕裂为活性氢和氧。在冰晶所提供的极端高压与能量催化下,氢气分子(h?)的化学键被暴力打破,电子被挤出,原子核紧密排列,瞬间相变为金属氢。
其结果就是,氢气来不及聚集成气泡,便直接从气态“坍缩”成固态金属氢,融入正在扩张的晶格结构或液态金属介质中——从“燃料”转变为“建筑材料”。
所产生的氧气和臭氧是强氧化剂,会立即与海水中任何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物、二价铁离子等)发生剧烈反应,自身被消耗。
最关键的一步在于:冰晶独特的能量频率与活化海水成分发生共振。这并非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一种基于不同物理规则的强制相变催化,迫使氢及其他金属元素在常温常压下转变为超流体液态金属态。
更可怕的是,新形成的液态金属本身也成为了相变催化剂。数据记录显示,其边缘仍在持续转化正常海水,证实了该现象具备自我维持与扩张的特性。
传感器描绘出了它的可怕性质:零粘度的超流体、极高密度与导热性,以及吞噬声波的绝对寂静。它是一种以金属氢特性为基础、混合了多种元素的常温液态金属混合物——汞海,一个吞噬正常海洋的相变癌变区。
司星墟缓缓呼出一口浊气,指尖划过屏幕上最终结论的那行字:
初步评估该对象为玄天文明“相变生命”,其危险等级极高。
“因此,我们面对的并非恶意攻击,而是一个文明试图超越熵增定律失败后,所留下的、自身也无法控制的伟大而悲哀的遗产。它同时是档案馆、永恒引擎、相变癌变源,也是一个不稳定的逻辑炸弹。”
“立刻将分析结果加密上传至天枢局最高权限数据库。”司星墟的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却异常坚定,“建议立即启动全球应对预案‘归墟’,重点包括:”
“一、全力破译其能量签名中可能残存的信息编码,尝试非接触式沟通;”
“二、建立全球海洋模型,预测汞海扩张路径与影响;”
“三、寻找逆转相变催化过程的理论可能;”
“四、最高级别警告:严禁任何组织或个人尝试复制或模仿此类相变技术;”
“五、严密封锁附近海域,采用一切非接触手段,阻止或至少延缓反物质冰晶向其他区域扩散。”
他走到观测窗前,望向那片看似平静、实则已埋下文明墓碑的海域。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不再只是战胜一个敌人,更是如何理解并安全地关闭一个来自远古的、失控的伟大实验。
一种深沉的悲怮攫住了他——既为一个文明的终局,也为人类可能步其后尘的未来。
就在这时,数据中心内,一位科学家突然发出一声低呼。他放大了冰晶内爆前最后一微秒的能量频谱读数。
在那复杂到极致的噪音底层,似乎隐藏着一段极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类似摩尔斯电码的简短脉冲信号。
那信号的含义,至今无人知晓。
但它证明,那座墓碑之中,或许仍有什么东西……残留着。